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2020-12-05 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由四川農業大學與山東農業大學、愛達荷大學、華盛頓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等高校合作完成的這一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小麥條銹病是一種發生普遍、蔓延快、危害大的真菌病害,其損傷小麥葉片、影響小麥籽粒發育,降低籽粒品質,常造成小麥減產10%到30%。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種是有效控制條銹病的重要手段。

20世紀80年代初,四川農業大學顏濟教授等人發現在中國的新疆、黃河流域分布有節節麥。節節麥是野生植物,是小麥祖先物種之一,多生於荒蕪草地,生命力強。

隨後,四川農業大學研究人員對該野生物種進行了大量研究,在2000年左右從節節麥群體中鑑定到了顯性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隻在節節麥和由節節麥創製的人工合成小麥中存在,而在普通小麥及其它麥族物種中未檢測到。

隨後,四川農業大學與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該基因的克隆並根據該基因序列開發了功能標記,利用這些標記可實現YrAS2388的分子輔助選擇,加速該基因向小麥品種中的轉移利用。

目前,四川農業大學將YrAS2388基因導入,選育出抗條銹病新品系蜀麥1675。該品系近期已通過四川省生產試驗。

四川農業大學副教授黃林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他介紹道,從發現抗病基因到選育出優良新品系,歷時近二十年。這一研究成果為改良小麥和大麥等作物的抗條銹病水平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對保障我國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完)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9期: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為玉米、水稻抗病育種提供有效途徑近日,山東農業大學儲昭輝團隊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課題組取得重大研究這不僅填補了亞洲家豬缺少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空白,更為基因組組裝提供了新的方向。該項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豬基因組設計育種創新團隊主導完成。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
  • 甘肅農科院「會診」小麥黃疸病:3年累計增糧超4億斤
    甘肅農科院「會診」小麥黃疸病:3年累計增糧超4億斤 2018-03-08 14:47: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8期:任正非稱基因技術在未來二三十年會...
    本次合作旨在共同探索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新模式,提升工藝研發速度和生產質量水平,並加速基因與細胞治療產品的面市。科學家發現植物原位轉基因替換新方法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發現了植物原位轉基因替換新方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自然·通訊》文章截圖小麥條銹病俗稱「黃疸病」,是一種發生普遍、蔓延迅速、危害巨大的真菌病害,其損傷小麥葉片功能、限制小麥籽粒發育,嚴重年份可造成40%的減產,並顯著降低小麥籽粒品質。
  • 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日前,《科學》雜誌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孔令讓教授團隊科研發現,他們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種質材料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
  • 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dicoccoides) is tightly linked in repulsion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Yr5」 的論文,報導了從野生二粒小麥中發掘出的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建立了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並確定了其與抗條銹病基因Yr5的遺傳關係。
  • 中國科學家找到治癒小麥「癌症」的關鍵鑰匙!全世界已30年無突破性...
    北京時間4月10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在線發表文章稱,來自中國的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經過長期努力,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克隆出抗赤黴病基因Fhb7,並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機制。攜帶該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單位用於小麥育種,表現出穩定的赤黴病抗性。這一發現為解決小麥赤黴病這一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關鍵「鑰匙」。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目前已經發現60多個抗白粉病基因(Pm)位點,其中只有Pm3、Pm38/Yr18/Lr34/Sr57、Pm8、Pm46/Yr46/Lr67/Sr55、Pm2、Pm60、Pm17、Pm21和Pm24先後被克隆。我國小麥地方品種蘊含豐富的抗白粉病基因資源,目前只有Pm24被克隆(Nature Commun | 劉志勇組與李洪傑組合作克隆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24)。
  • IJMS:全基因組水平解析小麥抗葉銹病Lr47基因轉錄調控網絡
    由小麥葉鏽菌(Puccinia triticina,Pt)引起的小麥葉銹病,是影響全球小麥生產的重要真菌病害。該病害造成的產量損失從7%到20%不等,而流行年份可高達50%。合理利用小麥抗葉銹病(Lr)基因仍是防治該病害最為有效的途徑。
  • 小麥育種 「骨幹親本」突破口找到了
    3000多個小麥品種中精選145份代表性品種進行重測序,揭示了其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為解析小麥育種「骨幹親本」找到了突破口。  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張學勇介紹,目前基於規模化品種的重測序,成為系統解析優異種質資源和重大品種形成和演變的重要技術和方法。70年來我國育成了3000多個小麥品種,老一輩科學家從遺傳學角度總結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規律。但迄今,很少有研究從基因組學的角度來客觀闡述小麥育種規律。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湖南常德一男子被確診「吸血鬼病」,懼怕陽光……
    卟啉病俗稱「吸血鬼病」能導致外貌異常是一類非常罕見的疾病近日,常德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醫務人員通過「簡單原始」的診斷方式——「曬尿」確診了該院第一例卟啉病光照後,患者出現皮膚改變、長期肝大、間斷腹痛部位不定、黃疸等症狀。"曬尿"資料圖。1個多月前,患者因為腹痛、全身黃染來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二病區住院治療。科室醫生反覆討論、查閱中外文獻並與醫院檢驗科溝通交流,制定了初步的診斷方法:曬尿、尿卟啉定性試驗、卟啉病基因檢測。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小麥白粉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害之一。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育種上主要利用全生育期抗性及成株期抗性基因。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抗紋枯病基因
    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與植物互作以及「立體」抗病策略的研究,揭示了重要水稻隱性抗病基因xa13及其功能以及金屬銅離子激發植物免疫的新機制,在《Nature Genetics》《Genes & Development》《Plant Cell》《Mol Plant》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獲中國發明專利21項、國際發明專利1項。
  • 中美專家攜手發現新基因 成阿爾茨海默病等防治潛在新靶點
    FAM171A2基因參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機制示意圖。研究示意圖中新網上海11月13日電 (陳靜 孫國根) 中美兩國醫學專家經過4年多的合作研究,率先發現全新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重磅] Nature|一作解讀|10+小麥基因組項目:揭示全球小麥當代育種材料豐富的變異
    我們10+基因組的多個課題組還注釋了小麥的其它基因家族,比如與小麥品質相關的高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基因等, 結果與討論在若干companion文章中,並未包含在這次發表的《自然》主刊文章中。小麥10+基因組的轉座子TE差異, 外緣染色體片段, 著絲粒動態,大的結構變異(SV)我們發現TE約佔小麥基因組的81.6%(包括69%的長末端重複序列, 12.5%DNA轉座子)。我們注釋了122萬條全長-長末端重複序列fl-LTRs, 基於這些序列的聚類分析結果與基於SNP以及PAV的分析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