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科院「會診」小麥黃疸病:3年累計增糧超4億斤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甘肅農科院「會診」小麥黃疸病:3年累計增糧超4億斤
2018-03-08 14:47:3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資料圖。甘肅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和靈臺縣農技中心主任於建平在靈臺縣查看試驗小麥抽穗情況。 奎旭輝 攝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艾慶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甘肅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近日透露,2014年到2016年間「蘭天26號」小麥品種在甘肅天水、隴南、平涼、定西、臨夏及其寧夏固原累計推廣346萬畝,累計新增糧食超4億斤,新增純收益5.56億元。

  小麥條銹病,也叫黃疸病。患病後的小麥在葉片、葉鞘、莖杆等部位產生鐵鏽色的皰狀病症,便將其命名為銹病。作為一種寄生性病菌,小麥銹病會大量掠奪小麥植株的養分,削弱小麥生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對中國小麥條鏽菌小種變異的跟蹤調查證實,多年來危害較大的小種中約90%是在甘肅隴南首先發現並聚集,後廣泛蔓延。

  「在我國小麥條銹病治理中,甘肅隴南具有特別地位。」魯清林坦言,隴南小麥分布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間,夏季高海拔地區的晚熟冬麥自生苗與早播冬麥交叉重疊,為條銹病提供了終年不間斷危害的有利條件,並使條繡菌在小範圍就可完成周年循環。因此,對隴南進行源頭治理,對實現我國小麥條銹病持續控制至關重要。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甘肅農科院向國內外引進抗條鏽種質資源6000多份,經過反覆驗證選取其中200份含有抗條鏽基因的優質品種作為雜交培育主體,育成抗條鏽、抗旱、抗寒小麥品種「蘭天系列」。

  「選育攜帶多個不同抗條鏽基因的持久抗性品種是國內外抗鏽品種選育的熱點和難點。」魯清林介紹,「蘭天26號」以國際著名持久抗性品種「Flanders」作為母本,以「蘭天10號」為父本經10年時間優中選優培育而成。通過分子標記技術對「蘭天26號」進行成株抗條銹病QTL定位分析,初步明確「蘭天26號」含有多個抗條鏽性基因。

  培育「蘭天26號」過程中,課題組為解決多基因聚合時配合力低,抗性、豐產性、適應性等性狀難以有效結合等問題,常年奔波在40畝的核心雜交地和100多畝外圍繁殖地,「每人每天最少步行10公裡。」魯清林表示,如何讓新品種適應甘肅旱作農業區雨熱不同期、降水與小麥生長需水期不同步的生態環境也是研究主題之一。

  「蘭天26號」在銹病重發區大面積推廣應用8年仍保持高抗條銹病的事實,證明「蘭天26號」在持久抗性基因利用上有優勢。但魯清林仍表示壓力大,「新品種的配製和審定最少需要10年時間,而小麥條銹病變異速度極快,要求科研人員每年都要拿出抗病的小麥新品種,以對抗不斷變異的條銹病小種。」

  目前,蘭天系列最新品種「蘭天36號」已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而魯清林和課題組成員片刻喜悅之後,又投入到雜交和配置新品種工作中。(完)

相關焦點

  • 2019年甘肅人工增雨累計覆蓋面積39萬平方公裡 增水量約4億噸(圖)
    20日訊(本網記者 李紅軍)記者今天甘肅省氣象局獲悉,2019年甘肅省人影辦共開展飛機增雨作業16架次,飛行約66小時,累計作業覆蓋面積約39萬多平方公裡,增水量約4億噸。  針對春季乾旱,省人影辦及時下發了《關於開展冬春季人工增雨(雪)作業的通知》,組織召開了飛機人工增雨工作協調會,有力保證了2019年飛機人工增雨工作。根據天氣形勢,去年全年發布人影作業指揮信息、作業預警300餘次,發送人影作業信息快報45期,省級層面共發布各類人影指導產品75期。
  • 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 聽聽中國農科院專家怎麼說
    2021年1月12日,中國農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主要糧食種業發展有關情況。「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還牽頭組織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5.4萬份;開展對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3萬餘份種質的精準鑑定;創製了一批關鍵性狀突出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育種材料,在主要糧食作物基因組解析、新基因克隆以及育種關鍵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進展。
  • ...系列報導之六(甘肅農業大學傑出校友篇)張學勇:小麥細胞遺傳...
    文/馬英東 冉旭東張學勇,1962年生,甘肅臨洮人。中國農科院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農業部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製綜合性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973項目及十三五育種專項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基因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首席專家。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功勳小麥」品種濟麥22,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和綜合抗性強等優點,種植區域橫跨黃淮南片、北片和北部冬麥三大主產麥區,連續9年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2016年榮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截止2020年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糧食270億斤,實現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 中國3大「糧策」應對
    例如,中東國家約旦已將小麥儲備增至創紀錄的135萬噸,足以應付17個月的需求;90%糧食依賴進口的阿聯首次大規模種植水稻;埃及自4月以來把該國糧食購買量提高了51%;巴基斯坦緊急增加小麥和糖的採購量;摩洛哥延長臨時免徵小麥進口關稅措施期限;土耳其也取消45%小麥、玉米、大麥進口稅等等。
  • 2020甘肅事業單位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備考技巧:增長率的常見比較方式...
    2020甘肅事業單位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備考技巧:增長率的常見比較方式與方法 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已經拉開序幕,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比較好的備戰甘肅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事業單位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備考技巧:增長率的常見比較方式與方法
  •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這種病該如何防治呢,一起學習下吧!
    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寧夏南部山區始見於20世紀60年代,灌區始見於1974年,現已擴展到全區,以老旱田為重,損失率一般10%~30%,嚴重的田塊減產50%~80%。該病與小麥其他根腐型病害區別在於種子根和次生根變黑腐敗,莖基部生有黑膏藥狀的菌絲體。 小麥全蝕病病株二、病原 病原為竹頂囊殼禾穀變種和禾頂囊殼小麥變種,屬子囊菌亞門,球殼目,間座殼科,頂囊殼屬。在自然條件下不產生無性孢子。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農科院科研創新工作成效顯著,主要指標走在了全國省級農科院的前列。該院主動置身國家和山東省發展大局中超前謀劃,搶抓發展機遇,狠抓科技創新工作,全院科研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實現了大幅提升,研發出一大批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
  • 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晶片」 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
    2020年5月6日至7日,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在溫縣小麥博物館舉行。2020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活動現場 徐宏星攝會上,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中國農科院、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河南農業大學、河南農科院、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等單位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知名專家、教授受邀出席此次博覽會,與全國各地種子企業共話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 農民扛起「金扁擔」,倉廩盛滿「中國糧」
    在相鄰的尉氏縣,高標準農田面積翻番,讓農民沈永平的小麥一畝地多收了100多斤。「2014年,總書記站在俺村地裡,提出了『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的要求。這兩年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沒讓總書記失望。」沈永平說。良田產好糧。在農業「微笑曲線」的上揚處,這裡的兩幅圖景「引人入勝」。
  •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這些遺址多分布在甘肅、河南、山東、陝西、新疆、青海等地。綜合這些考古遺址出土早期小麥遺存的年代信息,我們可以確定,最晚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並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地區以及西部地區。」趙志軍認為,「其中,距今年代最早的是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出土小麥遺存,距今約4500年。」 專家認為,雖然這些考古遺址中,目前沒有位於河北的遺址。
  •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疑難病會診中心12月3日本期【會診通知】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皮膚科疑難病會診中心經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批准成立,是一家匯聚首都皮膚科高層次專家的「中西醫結合」皮膚疑難病會診中心,旨在為國內外皮膚疑難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會診基地設立在北京華醫中西醫結合皮膚病醫院。
  • 小麥新品畝產三連跳、「一個蘋果」賣千萬……山東種業創新獲大突破
    2019年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山東在種業創新方面碩果纍纍,取得重大突破。民以食為天,這些都和老百姓的餐桌息息相關!山東冬小麥單產連破全國最高紀錄2019年9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在濟南舉辦,這也是首屆黃淮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
  • 大同區連克難關再迎豐收年 全年生產糧食10.2億斤
    作為我市傳統農業大區,今年以來,大同區克服疫情影響高質量備春耕,克服颱風影響提速度搶秋收,全年糧食作物產量超過10.2億斤,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3萬畝,南銷硬果番茄、無籽西瓜、有機菜花等果蔬12萬噸;一產增加值預計超過41.5億元,增速3%。對大同區來說,豐收年並不少見。然而,在這樣一個災害頻發的特殊年景,豐收既來之不易,又彌足珍貴。
  • 金玉米、黃金豆同時來到,2021年農民種啥更好?官方回應來了
    更何況還有很大希望,即使山東玉米高漲到1.4元以上,其同東北玉米的價格差也僅1毛錢左右,正常情況下山東玉米和東北玉米的差價應該在2毛左右,考慮到當前東北玉米搶糧大戰還未停歇,預計玉米價格還將會進一步上漲。大豆方面受大豆振興計劃的帶動,最近幾年大豆種植面積是逐年上漲,2020年達到了1.48億畝,比2019年增加了825萬畝。
  • 江蘇超級稻品種全國最多 佔比15.3%
    作為省農科院糧作所所長,他近年主持選育的優質粳稻新品種「南粳5055」,在今年4月舉辦的全國優質食味品質大米評比中摘得金獎。   這個新品種產量很高,通過農業部超級稻認定,去年在興化市釣魚鎮的百畝示範方取得平均畝產817公斤的驕人業績。光看數字,與袁隆平的超級稻畝產1006公斤還有不小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