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甘肅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和靈臺縣農技中心主任於建平在靈臺縣查看試驗小麥抽穗情況。 奎旭輝 攝
中新網蘭州3月8日電 (艾慶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甘肅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研究員魯清林近日透露,2014年到2016年間「蘭天26號」小麥品種在甘肅天水、隴南、平涼、定西、臨夏及其寧夏固原累計推廣346萬畝,累計新增糧食超4億斤,新增純收益5.56億元。
小麥條銹病,也叫黃疸病。患病後的小麥在葉片、葉鞘、莖杆等部位產生鐵鏽色的皰狀病症,便將其命名為銹病。作為一種寄生性病菌,小麥銹病會大量掠奪小麥植株的養分,削弱小麥生長。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保學院對中國小麥條鏽菌小種變異的跟蹤調查證實,多年來危害較大的小種中約90%是在甘肅隴南首先發現並聚集,後廣泛蔓延。
「在我國小麥條銹病治理中,甘肅隴南具有特別地位。」魯清林坦言,隴南小麥分布在海拔800米至2000米之間,夏季高海拔地區的晚熟冬麥自生苗與早播冬麥交叉重疊,為條銹病提供了終年不間斷危害的有利條件,並使條繡菌在小範圍就可完成周年循環。因此,對隴南進行源頭治理,對實現我國小麥條銹病持續控制至關重要。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甘肅農科院向國內外引進抗條鏽種質資源6000多份,經過反覆驗證選取其中200份含有抗條鏽基因的優質品種作為雜交培育主體,育成抗條鏽、抗旱、抗寒小麥品種「蘭天系列」。
「選育攜帶多個不同抗條鏽基因的持久抗性品種是國內外抗鏽品種選育的熱點和難點。」魯清林介紹,「蘭天26號」以國際著名持久抗性品種「Flanders」作為母本,以「蘭天10號」為父本經10年時間優中選優培育而成。通過分子標記技術對「蘭天26號」進行成株抗條銹病QTL定位分析,初步明確「蘭天26號」含有多個抗條鏽性基因。
培育「蘭天26號」過程中,課題組為解決多基因聚合時配合力低,抗性、豐產性、適應性等性狀難以有效結合等問題,常年奔波在40畝的核心雜交地和100多畝外圍繁殖地,「每人每天最少步行10公裡。」魯清林表示,如何讓新品種適應甘肅旱作農業區雨熱不同期、降水與小麥生長需水期不同步的生態環境也是研究主題之一。
「蘭天26號」在銹病重發區大面積推廣應用8年仍保持高抗條銹病的事實,證明「蘭天26號」在持久抗性基因利用上有優勢。但魯清林仍表示壓力大,「新品種的配製和審定最少需要10年時間,而小麥條銹病變異速度極快,要求科研人員每年都要拿出抗病的小麥新品種,以對抗不斷變異的條銹病小種。」
目前,蘭天系列最新品種「蘭天36號」已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而魯清林和課題組成員片刻喜悅之後,又投入到雜交和配置新品種工作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