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區連克難關再迎豐收年 全年生產糧食10.2億斤

2021-01-15 東北網

東北網11月25日訊大同,再次迎來全面豐收的一年。作為我市傳統農業大區,今年以來,大同區克服疫情影響高質量備春耕,克服颱風影響提速度搶秋收,全年糧食作物產量超過10.2億斤,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3萬畝,南銷硬果番茄、無籽西瓜、有機菜花等果蔬12萬噸;一產增加值預計超過41.5億元,增速3%。

對大同區來說,豐收年並不少見。然而,在這樣一個災害頻發的特殊年景,豐收既來之不易,又彌足珍貴。

春節剛至,備春耕工作尚未開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就為大同區今年的農業生產設置了第一道障礙。為了保證農業生產,大同區全員行動,通過協調金融部門、擴大信貸規模、推行農戶聯保等措施,確保3.15億元春耕資金籌備到位;下擺種子、化肥、農藥、柴油等各類農資6.15萬噸,協調進貨渠道、運輸車輛,確保全區129家農資經銷商店貨源充足;啟用413棟育苗棚室,培育各類春苗4000萬株,確保滿足全區春棚生產需要。通過提早謀劃、搶先動手,大同區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各類秧苗一破土就根碩苗壯,為全年豐收打下了基礎。

秧苗壯,春夏季節雨量豐沛,這對怕旱喜雨的大同區來說,可謂是豐收在望。可是,9月初百年一遇的颱風「美莎克」和「海神」先後登陸,所到之處玉米、雜糧等農作物大面積倒伏,颱風帶來的強降雨還造成部分低洼地塊積水,農作物浸泡水中。

大同區第一時間成立8個抗災自救指導小組,分赴8個鄉鎮,深入田間地塊、畜牧圈捨實地查看受損情況,並根據災情實際組織技術人員編制出臺《大同區農業生產抗災自救指導意見》,對玉米、高粱、大豆等大田作物及時噴施葉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對低洼存水地塊,及時排水;對損壞的棚室,通過政府補貼方式,鼓勵農戶就地新建、重建,快速恢復生產。同時,在受災嚴重、基礎較好、技術成熟示範引領突出的3個鄉鎮,規劃建設3個達到省級標準的精品棚室小區,用於優化布局、擴大生產、提檔升級。經過多方努力,大同區將颱風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颱風接連來襲,造成40萬畝玉米倒伏,如何做好秋收工作,確保顆粒歸倉,保障農民豐收「紅利」,成為大同區農業生產的又一道難題。這個區實施專班推進,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安排、親自督辦,分管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成立4個秋收生產工作督導組,每天到秋收生產一線檢查工作,幫助解決問題;全區黨員幹部採取包村、包戶、包地塊「三包」推進責任制,壓實工作責任,倒排工期,調動一切機械、人力,搶時間、趕進度,能往前搶的決不往後拖。9月中旬,大同區還組織人員赴吉林、河北等地學習收割機改裝技術,共改裝玉米倒伏專用收割機300多臺,並聯繫蘭西、肇東、安達等周邊地區的跨區作業機車,引進240臺玉米收割機,全面加快秋收進程。

大同區61座烘乾塔,全部提早檢修完畢,共開放晾曬場87處,確保滿足糧食烘乾晾曬需求。對已收穫的玉米,組織農民離地儲糧自然脫水,存好糧、不壞糧。組織具備糧食烘乾設備的企業、合作社開展代儲、代烘、代保管;協調大慶博潤等糧食加工企業早開秤、早收購、早加工,確保收回的每一粒糧食不變質。

今年,大同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突破1.9萬元,增速達9.8%。豐收的農戶,迎來了增收年。連克難關的大同區,迎來了豐收年。

相關焦點

  •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保持1.3萬億斤以上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莉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前及元旦春節期間我國糧食和主要農產品市場形勢、生產形勢。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友權介紹,2021年將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確保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9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更新時間:2019年12月09日 08:54:56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9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
  • 中國糧食現狀:一邊進口,一邊浪費
    ,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全國各類學校、單位規模以上集體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養活3000萬人一年的食物;我國個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費約110億斤糧食,相當於1500萬人一年的口糧。201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約12000億斤,而農戶存糧約佔全國糧食年總產量的一半。由於儲存設施條件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乏技術指導服務,每年因蟲黴鼠雀造成的損失比例在8%左右,核算下來,全年糧食損失浪費大約在400億斤以上。
  • 造良田用良種 施良法——中央財政著力構建完善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近年來,中央財政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核心,積極發揮公共財政職能,著力構建完善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保障機制,為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再加上玉米價格上升,增產增收效果大大超過了預期。」吉林省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在該省伊通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張玉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說,2013年,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施9年的基礎上,吉林省財政、農業部門將伊通縣列為測土配方施肥手機信息服務試點縣。縣農業技術推广部門利用國家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組建了區域網,建立了數據中心。
  • 2020年11月-12月熱點整理:吉林省考行測常識判斷
    2020年已經進入尾聲,而新一年的公務員考試也即將到來,不知各位考生是否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去如何攻克學習的難關。其實很多考生在不斷的複習當中,多多少少都對《行政職業能力測驗》這門考試的大部分模塊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涉及到常識判斷這個模塊總是頭大。
  • 國家糧食局:糧食浪費現象驚人 「連增」後需居安思危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5日訊(記者 段丹峰)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糧食生產、流通、消費等各環節,進一步明確了各省級人民政府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事權與責任,對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製作出全面部署。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作為我國農業生產重要組成部分的農墾系統,已連續10年保持12%以上...
    從東海之濱的江蘇農墾,到天山腳下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一望無際的海南天然橡膠林,到肥沃黑土地上的黑龍江墾區,我國現代農業的「農墾答卷」生動璀璨。 「我國農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今年農墾系統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預計總產超過670億斤,比上年增產30多億斤;糧食平均畝產達475公斤,比上年提高12公斤。
  • 全國人大常委會調研報告: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340-360億斤
    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於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不包括居民家庭飲食中的食物浪費,中國城市餐飲每年食物浪費大致在340-360億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3日對這份報告進行了審議。報告說,中國糧食總產量已連續五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全國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稻穀、小麥兩大主糧自給率超過100%,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小麥、稻穀庫存可以確保全國一年消費」。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糧食損失浪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生產、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存在的損耗現象。其中,每年糧食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量達700億斤以上。二是消費環節浪費。
  • 國際市場糧食貿易風起雲湧 全球最大進口國卻巋然不動
    此外,哈薩克斯坦宣布對部分蔬菜、糧食和藥品進口實施零進口稅,巴西麵粉廠也在積極尋求政府部門降低小麥進口關稅。然而,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糧食貿易風波中,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當前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說到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很多擔心我國糧食安全的人都會立即想到我國。
  • 中科院專家:中國食物浪費佔全球三分之一 每年浪費糧食1.35億斤
    此外,他提供的數據還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廢物產生國,電子廢物由2000年的110萬噸持續增長,到2030年將達到1750萬噸,其佔世界的比例也將由6.2%上升到2030年的23.5%;然而,中國目前電子廢棄物的收集和循環利用率僅有18%,而在歐洲,這一數字為49%。
  • 同檢快訊丨大同區檢察院召開「三述」報告會
    大同區檢察院2020 年度「三述」報告會 「全年個人績效考核總分332分。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要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正文共3837字,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累計感染病例已突破2130萬,且單日新增病例仍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聯合國警告:2021年2場超級災難或降臨,事關所有人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目前大多數國家仍然陷入新冠肺炎疫情的煎熬之中。國內疫情雖然已經處於有效控制狀態,但是全球的疫情形勢依然不容樂觀。現在歐美國家正在面臨著第2波乃至第3波疫情的衝擊,形勢可以說是十分嚴峻。另外,蝗災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也在讓一些國家和地區損失慘重。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6月發布的《糧食展望》報告稱,相比2007年-2008年的全球糧食價格危機,各國在本次疫情中的表現更佳,因為相比之下全球糧食生產前景良好,庫存量高,國際糧食價格低,貿易基礎廣泛,進出口國家數量更多。國際供應鏈方面,許多國家會限制主要糧食出口來保障國內供應。剛剛發生特大爆炸事故的黎巴嫩便因此遭受重創。
  • 農業生產躍上新臺階 現代農業擘畫新藍圖
    198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8000億斤,6年間登上兩個千億斤臺階,到1993年,全國糧食產量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生產,一再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前期連續多年增產、起點較高的情況下,再上新臺階。
  • 【糧食公開課】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糧食公開課》,普及中國糧食知識,闡述糧食供需格局,喚起糧食安全危機意識,呼籲遏制「舌尖上的浪費」。8月21日推出:《觸目驚心的糧食浪費》。
  • 一粒糧食背後蘊含怎樣的價值?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盡的義務中國農業科學院做過估算,我國的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為12%,在播種、收穫、儲藏、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本來就因為設備和技術局限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損耗。
  • 土地經不起我們再折騰了
    我國化學農業高速發展時期至今已有近40年,不可否認化學農業給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巨大貢獻。相關數據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264億斤,人均糧食產量僅209公斤。1978年突破6000億斤,達到6095億斤,人均糧食產量319公斤,2018年,我國糧食產量達13158億斤,比1949年增長4.8倍;累計增產10894億斤,年均增長2.6%;人均糧食產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長1.3倍。而這個數據的背後是大量化肥農藥的投入!
  • 5大數據折射「浪費黑洞」:一年隨手扔掉2個華北油田
    居民一年扔掉的塑料製品相當於兩個華北油田;儲藏、運輸、加工環節損失糧食百億斤;巨額電量在不良習慣中流失……大數據告訴你,在我國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緩慢的背景下,每一個「不拘小節」都可能累積成巨大的「浪費黑洞」,水、電、糧、生活垃圾等領域浪費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