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數據顯示,自1949年以來,中國糧食年產量增長近5倍,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年人均佔有量從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按照我國有關部門公開的數據,2018年中國進口的穀物及穀物粉達到了2046.9萬噸,進口的大豆達到了8803.1萬噸,合計進口的糧食總量達到了1.085億噸,繼續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然而,我國糧食夠吃,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呢?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軍指出,「這是因為儘管我國糧食產量大,卻存在結構性短缺的問題。」例如,在我國強勁的消費需求下,玉米已連續兩年出現產需缺口,大豆自給率不足20%。此外,在我國糧食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之下,對優質糧食需求也在持續增加,在國內優質糧食供給不足之下,通過進口來解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以俄羅斯為例,作為全球第一大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小麥的高質量在國際上是出了名的。
2016年開始,中國允許從俄羅斯六個地區進口小麥。據俄羅斯最大的糧食鐵路運營商Rusagrotrans公司分析中心統計數據,本農業年前9個月(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俄對華的糧食出口量達到12萬噸,刷下歷史新紀錄。
據悉,由於俄羅斯糧食種植區域為位於森林草原與草原帶內由黑鈣土和慄鈣土組成的「黑土帶」,肥沃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水資源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因此,俄羅斯小麥蛋白含量一般都在12.5%,平均蛋白質含量為13.5%,非常適合用來加工中高等級的麵粉。更重要的一點是,與我國國民的食用習慣一樣,俄羅斯也不生產轉基因食品。據悉,早在2016年,俄羅斯就籤署了限制轉基因技術使用的規定。
在我國與俄羅斯的糧食買賣越來越頻繁之下,雙方還共同提出理中俄陸地穀物走廊項目。據悉,此合作項目目前正在外貝加爾斯克建設轉運中心,將俄羅斯的穀物運往中國。業內預計,此項目的鐵路轉運中心每一年的處理能力達800萬噸穀物,預計到第二階段可以擴展至2000萬噸。也就意味著,在項目的糧庫全面落成之後,俄羅斯每年將最多對中國運送2000萬噸的糧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過進口來解決我國糧食生產的問題,我國也在努力實現進口多元化,以保障我國的糧食供應安全。在小麥的進口上,除了俄羅斯,澳大利亞、哈薩克斯坦等也是我國小麥的重要來源國。在為了保障大豆供應安全,除了巴西、阿根廷等傳統的進口來源地之外,我國近年來還積極地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進口。據悉,今年8月,我國已經宣布全面開放俄羅斯大豆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