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和周圍環境的光,熱,水等條件密切相關,其中光和熱是最為主要的因素(水源可以通過人的智慧四處調配,但光和熱直接跟氣候相關,幾乎不可能調配)。拿我們最熟悉的水稻舉例,在溫帶,水稻一年一熟,到了光熱條件更充沛的亞熱帶變成一年兩熟,到了熱帶,水稻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如果熱帶地區的水資源豐富,對於糧食作物的種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
可是位於我國東南方向的熱帶島國菲律賓卻常年要從國外進口糧食,菲律賓每年要從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口超過100萬噸的糧食。而菲律賓擁有10.6萬平方公裡的耕地(人口1億左右),比浙江省的面積還要大,單位人口所擁有的耕地面積和我國相當。可是目前我國的糧食已經實現自給自足的局面,並且在我國北方地區,糧食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相對於熱帶地區的菲律賓耕種條件差了好多,可是為啥菲律賓擁有這麼好的地理條件,糧食卻還要從國外進口呢?
其實菲律賓自從戰後獨立之後,就一直把實現本國的糧食自給作為重要的目標任務,並為之不懈努力。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菲律賓曾經實現過糧食的自給自足,甚至還有部分多餘可以出口他國。可惜這種自給自足的局面只維持了幾年,再次淪為糧食進口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菲律賓糧食出現這種波動的局面呢?
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目前菲律賓近80%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裡,而剩下的20%的土地也是在大公司手上,所以說底層的農民想要種地,種什麼都要按照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想法來。很顯然,在利益至上的大地主,大資本家看來,糧食不是一個賺錢的作物,他們可以用有限的土地去種植高附加值得作物,獲得高回報。所以土地不在農民手上,就算菲律賓政府再怎麼號召種植糧食,要實現糧食自給,目標也很難實現。歷史上菲律賓曾進行過多次土地改革,但是不幸的是改革鬥爭的結果都是地主-資本階級獲勝,土地改革無果而終。
還有就是氣象災害。菲律賓群島周圍的海域是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也是颱風多發的地帶,每年都有20多個大小颱風登入菲律賓群島。颱風給菲律賓群島帶來大量降水的同時伴隨著大風,因此糧食作物也要受到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的影響而導致減產。2013年的颱風-海燕造成了菲律賓6300人死亡,經濟損失達36.4億美元,而這當中就有60萬公頃農作物受損,造成糧食減產100萬噸以上,夠菲律賓1億人吃上20天左右。可見颱風等氣象災害給菲律賓農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不過隨著雜交水稻的引入,本來有限的糧食用地能夠生產更多的糧食,近幾年菲律賓的糧食自給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是菲律賓如果想完全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必須要對土地進行成功的改革,激發底層農民的積極性,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大量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菲律賓是重要的勞力輸出國),長此以往,惡性循環,菲律賓糧食自足的夢想也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