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地處熱帶,耕地面積達10萬多平方公裡,為何糧食還需進口

2020-12-05 橋川野鴿

糧食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和周圍環境的光,熱,水等條件密切相關,其中光和熱是最為主要的因素(水源可以通過人的智慧四處調配,但光和熱直接跟氣候相關,幾乎不可能調配)。拿我們最熟悉的水稻舉例,在溫帶,水稻一年一熟,到了光熱條件更充沛的亞熱帶變成一年兩熟,到了熱帶,水稻甚至可以一年三熟。如果熱帶地區的水資源豐富,對於糧食作物的種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

可是位於我國東南方向的熱帶島國菲律賓卻常年要從國外進口糧食,菲律賓每年要從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進口超過100萬噸的糧食。而菲律賓擁有10.6萬平方公裡的耕地(人口1億左右),比浙江省的面積還要大,單位人口所擁有的耕地面積和我國相當。可是目前我國的糧食已經實現自給自足的局面,並且在我國北方地區,糧食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相對於熱帶地區的菲律賓耕種條件差了好多,可是為啥菲律賓擁有這麼好的地理條件,糧食卻還要從國外進口呢?

其實菲律賓自從戰後獨立之後,就一直把實現本國的糧食自給作為重要的目標任務,並為之不懈努力。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菲律賓曾經實現過糧食的自給自足,甚至還有部分多餘可以出口他國。可惜這種自給自足的局面只維持了幾年,再次淪為糧食進口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菲律賓糧食出現這種波動的局面呢?

筆者查閱資料後發現,目前菲律賓近80%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裡,而剩下的20%的土地也是在大公司手上,所以說底層的農民想要種地,種什麼都要按照大地主,大資本家的想法來。很顯然,在利益至上的大地主,大資本家看來,糧食不是一個賺錢的作物,他們可以用有限的土地去種植高附加值得作物,獲得高回報。所以土地不在農民手上,就算菲律賓政府再怎麼號召種植糧食,要實現糧食自給,目標也很難實現。歷史上菲律賓曾進行過多次土地改革,但是不幸的是改革鬥爭的結果都是地主-資本階級獲勝,土地改革無果而終。

還有就是氣象災害。菲律賓群島周圍的海域是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也是颱風多發的地帶,每年都有20多個大小颱風登入菲律賓群島。颱風給菲律賓群島帶來大量降水的同時伴隨著大風,因此糧食作物也要受到洪澇,泥石流等災害的影響而導致減產。2013年的颱風-海燕造成了菲律賓6300人死亡,經濟損失達36.4億美元,而這當中就有60萬公頃農作物受損,造成糧食減產100萬噸以上,夠菲律賓1億人吃上20天左右。可見颱風等氣象災害給菲律賓農業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不過隨著雜交水稻的引入,本來有限的糧食用地能夠生產更多的糧食,近幾年菲律賓的糧食自給率也在逐年上升。但是菲律賓如果想完全達到自給自足的狀態,必須要對土地進行成功的改革,激發底層農民的積極性,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大量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菲律賓是重要的勞力輸出國),長此以往,惡性循環,菲律賓糧食自足的夢想也很難實現。

相關焦點

  • 非洲古國「埃及」的耕地面積僅佔國土的4%,該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所有這一片面積超過1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區域都是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乾燥的信風帶控制下,形成了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熱帶沙漠氣候。有了尼羅河河水的灌溉,埃及的農業生產條件瞬間變得優越起來,地處熱帶地區熱量充足,晴天多光照充足,加上尼羅河沿岸沉積土壤肥沃,以及尼羅河每年的定期泛濫,帶來充足的養分。水源充足的尼羅河沿岸的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優質的農業分布區,這裡生產的糧食養育了埃及數千年的文明。
  • 全球最浪費的國家,土地肥沃面積10億畝,每年卻還進口大量糧食
    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國家就有點特別了,雖然說擁有十分充足的土地資源,可是這肥沃的土地資源卻沒有好好的利用起來,導致整個國家每年還要大量的進口糧食。那這個國家就是位於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這是非洲的第二大國家,其國土面積高達2344885平方公裡,而人口也超過了7700萬,整個國家主要以農業和礦業為主,據了解在剛果他們的耕地面積是非常之廣的,足足有10億畝,如果全部利用起來,這剛果可以說是一個妥妥的農業大國了。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據全球土地交易聯機公共資料庫和非政府組織GRAIN的統計,截至2017年6月,世界一大半國家都有或多或少的海外屯田,涉及的投資國有89個、東道國有87個,涉及的耕地面積超過5700萬公頃。其中,日本一國就佔據兩成,達到1200萬公頃。這個數字,已經是日本國內農田的3倍!日本海外屯田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時期。
  • 世界各國人均耕地面積排名,非洲國家遠高於中國,為何餓肚子?
    世界各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可以看出具體多少耕地養一個人,人均耕地面積越大,往往說明糧食供給越安全,但不絕對,比如熱帶地區一年可以種三季水稻,而高緯度地區一年只能種一季。下面來看最新的人均耕地面積排名吧(少數國家數據缺失)。
  • 日本農業現狀:耕地面積萎縮,北海道耕地廣闊,飲食結構改變
    二戰後,隨著戰爭結束,社會日趨穩定,日本人口穩步增加,新開墾的耕地面積也有所增加,在1960年代曾達570萬公頃,約合8550萬畝。而如今日本從事農業就業人口在近年跌破了200萬人,同時耕地面積也是年年在減少,如今日本的耕地面積僅為400萬公頃,合6000萬畝。
  • 世界各國耕地面積排名,印度已超越美國成世界第一
    印尼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多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這裡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但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緩解了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TOP7澳大利亞耕地48.77萬平方公裡。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農業生產高度依賴於國際市場。TOP6加拿大耕地51.92萬平方公裡。
  • 世界最慘的國家,有12億畝肥沃耕地,每年卻還要進口94億糧食
    大家都知道,很多大國都對糧食以及蔬菜之類的農產品是很少進口的,甚至在很多時候還能夠出口大量的商品然後賺取一定的費用!而那些要糧食蔬菜的國家,一般都是那種地少人多環境不怎麼樣,而且土地相對貧瘠的國家!好比如韓國,以及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他們的人口比較多,還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一些農產品就需要進口了!
  • 耕地保衛戰:當利用強度接近極限時,怎麼保障糧食安全
    同一時間,東北的黑龍江,玉米已經收穫結束,有的地塊被翻耕,黑色的土壤裸露在地表,被大雪覆蓋,有些地塊上還殘留著秸稈,來年四五月份,通過免耕播種機,就能在這些秸稈覆蓋的耕地上再一次播種。「土地」並不等於「耕地」,全球各國國土總面積約133.9億公頃,但耕地面積只有14.8億公頃,佔世界國土總面積的11%。
  • 日韓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前列?
    糧食安全可以說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這也是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其實都很多,在2019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韓國和日本分別以73.6分和76.5分位列第29和21名。這三個國家排名甚至要高於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什麼糧食產量不如中國?
    儘管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耕地面積多,但目前美國的糧食總產量卻比中國低,比如2019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達到6.6億噸左右,而美國一年的糧食總產量只有4.8億噸左右。 看到這估計很多人都不太明白,美國耕地面積比我國多,而且地勢更平坦,而且美國農業生產基本上都採用的是機械化生產,生產效率非常高,那為什麼美國的糧食總產量比中國還要少1.8億噸左右呢? 實際上美國糧食總產量之所以比中國少,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用於種植糧食的耕地面積並不多。
  • 面積60多萬平方公裡,地處熱帶的馬達加斯加為何只有2000多萬人口
    目前馬達加斯加面積約60萬平方公裡,比我國的人口大省四川省的面積還要大上十幾平方公裡,但是人口卻只有2500萬人左右。很多讀者都會有所疑慮,為何地處熱帶地區的馬達加斯加只有這麼點人?我們從馬達加斯加的地形圖中可以看到,其地形和我國的臺灣島很像,咋一看還以為是臺灣島的放大版。馬達加斯加中部是橫貫南北的中央山脈,最高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是整個島嶼的制高點。所以山地地形佔據了島嶼的大部分面積,平原都分布在環島嶼四周,靠近海洋的部分。大部分農業生產和人口也分布在這些平原之上或者中央山脈的高原之上。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0年全年的大豆進口接近1億噸水平,創下中國大豆進口數量歷史新高。  作為14億人口的大國,中國一直被稱為「全球第一大糧食進口國」。雖然中國的口糧自給率達98%以上,但需要進口的糧食相當於近9億畝耕地的生產出來的作物。  中國糧食主產的品種是大米和小麥,而玉米和大豆需要大量依靠進口,尤其是大豆中的油料自給率僅為30%。
  • 以印度的耕地面積,如果發揮到極限,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但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印度是全球耕地面積最多的國家,約為156.2萬平方公裡。這一點是很多國家不能比的,印度的耕地面積數量居亞洲之首,多達1.43億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16公頃,約為我國的兩倍。印度有超過一半的國土可以用來耕種。
  • 世界耕地面積排行,美國第一,印度第二,我國第三
    1.美國耕地面積世界第一,達到了166萬平方公裡,佔到了土地總面積的18%。美國地形是中間低,兩面高,中央大平原為美國提供了廣袤的耕地。此外,美國還是世界糧食第一出口大國。2.印度耕地面積世界第二,達到了153萬平方公裡,佔到了領土面積的51.6%。
  •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為何堅決制止餐飲...
    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人民群眾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強調樹立危機意識,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生產?為何要反覆敲響杜絕浪費的警鐘?我國糧食生產和消費長期處於「緊平衡」新中國成立至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熱帶地區無世界級強國及新加坡是熱帶地區唯一發達國家
    一,熱帶地區無世界級強國。 熱帶地區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的熱帶,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39.8%。特點是全年高溫,變幅很小。 但熱帶地區吸收了大量的光熱資源,作物生長周期短,單位面積淨生產力高。
  • 趣知識;熱帶地區無世界級強國及新加坡是熱帶地區唯一發達國家
    一,熱帶地區無世界級強國。熱帶地區地處赤道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的熱帶,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的39.8%。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趨緊,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糧食等大宗農產品貿易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不確定性增加。《意見》強調,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共同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要堅持問題導向,明確耕地利用優先序,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穩定非主產區糧食種植面積,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嚴禁違規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樹挖塘;要堅持激勵約束相結合,嚴格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加強耕地種糧情況監測
  • 通訊:菲律賓香蕉「北上」記
    11月,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島酷熱難耐。在波爾·圖雅爾的種植園中,一串串香蕉倒掛在樹上,蕉農們在香蕉樹之間穿梭,頭頂烈日忙著採摘。 圖雅爾今年53歲,從事香蕉種植業超過25年,如今在北達沃省管理著一片面積約6公頃的香蕉種植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