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前列?

2021-01-16 古姿觀察

糧食安全可以說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這也是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其實都很多,在2019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韓國和日本分別以73.6分和76.5分位列第29和21名。這三個國家排名甚至要高於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

這就讓人很不解,韓國和日本都是人口稠密、耕地短缺的國家,前者糧食自給率48.9%(2017年數據),後者糧食自給率為37%(2018年數據)。兩國的糧食大量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這麼高。其實這兩個國家並不是最「離譜」的,因為排名第一的是幾乎沒有耕地的城市國家新加坡。

這三個國家糧食安全指數高其實並不難理解。首先,這三個國家都是發達國家,經濟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農業雖然關係糧食安全,但是其產值卻很低。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可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儲備,而用很少的外匯就可以從其他農業國進口大量的農產品。如果不考慮世界大戰或者全球糧食整體危機這兩種最為極端的情況,那麼也基本不可能會出現糧食危機。

其實就算是發生極端情況,這三個國家依然以更高的價格從主要的盟友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進口農產品。相反那些本身就游離於全球體系之外,自身農業自給率也不是很高的國家就會發生饑荒。委內瑞拉、辛巴威就是典型的例子。兩者自身發展農業的條件都不差,然而本身農業發展的不好,而工業和服務業則更懶。危機來臨後沒有有限的外匯來進口糧食。

這三個國家雖然糧食安全指數高,但是這不代表他們不重視糧食安全。他們除了有著穩定的糧食進口來源之外,並沒有放棄自身的糧食生產。他們基本都走三條路線確保糧食的安全,首先都建立有完善的糧食儲備機制,以保證不時之需。其次,較高的農業科技水平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這是確保單位高產、高附加值、高質量的關鍵。最後,就是對於本國的農業進行高額的補貼政策,這為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安全,本身地就少沒人種就更完了。日韓不僅能夠保證國內主要口糧大米實現自給,而且還因為質量高而出口國外。

相關焦點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提高糧食自給率,並不容易。就拿日本來說,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於50%,面臨巨大的缺口。但在2018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日本的糧食安全排名卻遠高於中國。日本的秘訣,是海外囤地。1. 布局海外,日本屯地1200萬公頃對不差錢的發達國家來說,海外屯田是基本操作。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2018年我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000多萬公斤,進口金額約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金額約3億美元。中國國內目前大量種植的番茄、洋蔥、茄子、胡蘿蔔、辣椒、西藍花的種子都是高度依賴進口。在主糧水稻與小麥方面,種子我們基本還能自足。但是在玉米,馬鈴薯方面,我們的依賴進口程度也比較高。比如,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已成為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品種。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例如,中東國家約旦已將小麥儲備增至創紀錄的135萬噸,足以應付17個月的需求;90%糧食依賴進口的阿聯首次大規模種植水稻;埃及自4月以來把該國糧食購買量提高了51%;巴基斯坦緊急增加小麥和糖的採購量;摩洛哥延長臨時免徵小麥進口關稅措施期限;土耳其也取消45%小麥、玉米、大麥進口稅等等。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在這樣一場為中國經濟把脈定調的重要會議上,為何要突出強調解決好種子問題?糧食是社稷之本,種業是糧食之基。一粒種子,關係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解決好種子問題,瞄準的是14億中國人的超大內需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亟需加大育種核心技術創新。
  • 鄭國光:科學應對全球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減輕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增強農業抗禦氣候風險的能力,應當成為我國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
  • 【世界糧食日】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節約每一顆糧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每一顆糧食都關係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同時,區域熱量條件的改變影響著全球水循環過程,改變了區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的格局,增加了洪澇、乾旱等降水極端事件的發生。同時,全球氣候的極端變化引發的低溫冷害、熱害等氣候災害也時有發生。  3. 影響農作物種植規律  全球的氣候變化加快了部分受影響區域內原有作物的生育進程,縮短了生育期,減弱了抵禦氣候波動的能力。
  • 假設農民都不種地,糧食全部依賴進口,將會是什麼結果?看後大吃一驚
    假設農民都不種地,糧食全部依賴進口,將會是什麼結果?可以明確的是,我國不可能全靠糧食進口來保障十幾億國人的吃飯問題,因為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雖然糧食全部依賴進口的可能性為零,但我們應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全力做好糧食安全工作,以防患於未然。當然了,就當前農村農民的種地熱情,以及這幾年主要糧食進口所佔比例來看,不由得讓我們有些擔憂。
  • 中國糧食現狀:一邊進口,一邊浪費
    這與中國大部分城市爭相建設摩天大樓,地下排水管網則被長期忽視,是一樣的道理。多數專家和民眾都非常關心「糧食安全」,但少有人意識到「減少浪費」的重要性「糧食安全」不僅是官方話語體系的重要命題,在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間,也一直是一個比較關心的話題。
  •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文/樊勝根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中國的糧食安全是世界的糧食安全,同時世界的糧食安全也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因營養不良代價非常高,但是投資營養回報率高(見圖4)。例如改善農業發展戰略,不僅僅是糧食方面,還要進行專門的營養幹預,進行兒童的營養幹預,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戰略,轉變為以營養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戰略。
  • 「老鼠門」事件,2.65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國該如何應對糧食問題?
    在糧食安全被多次提及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提出這樣的疑問,外國的糧倉是否充足?其中又有多少糧食被「老鼠」吃掉了呢?我們無法為外國「清理碩鼠」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側面來了解一下外國的糧食安全現狀。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因為疫情的影響新增了1.3億嚴重糧食不安全人口,糧食嚴重不安全人口增至2.65億。
  • 國際市場糧食貿易風起雲湧 全球最大進口國卻巋然不動
    近段時間,隨著越南宣布再次允許大米出口,算是讓全球糧食進出口市場稍微下降了點緊張度。根據監測數據顯示,自3月底以來,全球至少有9個國家宣布限制農產品出口,還有4個國家宣布加大糧食進口。此外,哈薩克斯坦宣布對部分蔬菜、糧食和藥品進口實施零進口稅,巴西麵粉廠也在積極尋求政府部門降低小麥進口關稅。然而,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糧食貿易風波中,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當前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呢?說到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很多擔心我國糧食安全的人都會立即想到我國。
  • 中青報:走出當前國家糧食安全困境
    不過,新形勢下,糧食適度進口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途徑。受到資源條件的制約,考慮到消費者個人偏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我國少量進口稻米、小麥和玉米等主糧,進口一定數量的大豆和其他食用農產品,不僅沒有損害國家糧食安全,而且有助於改善國家糧食安全狀況。
  •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農莊農田被淹沒,糧食等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我國在以往正常年份要從國際市場購買一億多噸糧食,從北美、南美、澳洲、東南亞等國家進口,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據海關統計我國糧食自足率不到80%,20%多要依賴國際市場。今年是疫情之年,大部分國家經濟負增長,全球糧食麵臨減產,加上美國全面發動對我國封鎖對抗,糧食安全更應提到日常議程。假如我國不能從國際市場進口到足夠的糧食,我國部分地區、部分人口就面臨挨餓的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國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出現糧荒,豬食米糠很多人都搶著吃,還餓死上千萬人。
  • 爭鳴| 「地板」、「天花板」與中國糧食安全困境
    CFP 資料最近有論調稱,中國糧食生產面臨「地板」上升、「天花板」下壓、農業資源的亮「紅燈」的困境,而糧食進口才能解決問題。同時,中國的糧食進口也確實在迅速增加。2014年,算上大豆,和直接的肉、奶進口折算,糧食總進口量已經突破1億噸,佔全國總消費量的比重接近20%。
  • 全球糧食浪費問題嚴重 中、南亞地區糧食損失率最高 我國排名為16位
    圖片來源:pexels 近年來,全球糧食浪費問題日趨嚴重 2019年全球糧食損失地區分布圖 數據來源:糧農組織
  • 曹東勃: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再議海外屯田
    作者:曹東勃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3日否認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綱要》中提到的農業「走出去」戰略是海外屯田計劃。實際上,在今年的6月份,農業部就做出了同樣的澄清。在此情形下,適當利用國際糧食市場的進口調節,很有必要。這種利用的最一般方式,就是國際糧食貿易。然而糧食貿易容易受到別國貿易政策的影響,去歲今年以來,許多國家就直接或變相地採取各種「斷然」措施,幹擾或禁止糧食出口。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為37%,較上一年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低於歷史最低值的1993年,刷新了歷史最低數據。1993年,受夏季反常低溫天氣的影響,日本大米收成欠佳,最後不得不從泰國等國家緊急進口大米。2018年受天氣影響,日本小麥、大豆的產量明顯下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30位,對於人口超一億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糧食自給率屬於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