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2020-12-05 手機鳳凰網

上月初(8月6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了最新的「糧食自給率」數據。

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為37%,較上一年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低於歷史最低值的1993年,刷新了歷史最低數據。1993年,受夏季反常低溫天氣的影響,日本大米收成欠佳,最後不得不從泰國等國家緊急進口大米。2018年受天氣影響,日本小麥、大豆的產量明顯下降。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在35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排名第30位,對於人口超一億的國家來說,這樣的糧食自給率屬於低水平。

溫室效應影響

8月8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開了《氣候變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報告。報告指出,如果今後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超過2℃,將導致土地發生巨大變化。

曾經肥沃的土地將變成荒漠;在永久凍土地上建築的房屋可能被損壞;受乾旱洪澇影響,糧食作物的生產將面臨危機……

從報告中我們不難想到「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全球氣溫的變化將會威脅日本的糧食生產,這與日本糧食自給率的下降有著密切的關係。

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在7月1日公布了一組數據,氣候惡化將導致勞動環境發生改變,預計到2030年,世界勞動市場將會遭受2兆40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615億元)的損失,而日本將損失260兆日元(折合人民幣17.5億元)。

百年一見的雷曼事件給日本造成了1000兆日元(折合人民幣67.3兆元)的經濟損失,也就是說,氣候惡化帶來的損失約是雷曼事件的四分之一。

現實遠比預測結果更加殘酷。

氣候惡化不僅會對勞動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據IPCC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年,世界糧食平均價格將最高上漲23%。如今全世界約有8億2100萬的人口掙扎在飢餓的邊緣,約有20億人口因微量元素攝取不足而面臨著健康問題。

糧食價格上漲後,意味著全球將會有更多的飢餓人口。

氣候惡化對日本的影響最大?

日本自然資源有限,糧食多依賴進口,因此氣候惡化對日本的影響不可估量。據2018年農林水產省的調查顯示,日本糧食作物及食品的自給率基本都在60%一下。

如:豆類7%,穀物類28%(食用穀類59%,其中小麥12%,粗糧穀類1%),砂糖類34%,水果類38%,肉類51%,魚貝類55%,乳製品及牛奶59%......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日常生活必備的穀物作物的自給率僅為28%。對於一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說,情況非常不容樂觀。

政府實施了多項措施,但收效甚微

日本的少子化和老齡化帶來了從事農業生產人口不足的問題。據農林水產省的農業構造動態調查顯示,1990年農業就業人口為482萬人,但是到了2018年,從業人口降至175萬人。農業就業人口的平均年齡也上升至66.6歲,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

為解決農業問題,日本政府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但是這些措施沒能從根本上扭轉農業衰落的局面。

目前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農業後繼從業者不足。2018年49歲以下的農業從業新人為1萬9290人,這是時隔5年再次跌至2萬人以下。在2019年的參議院選舉中,農業從業者佔比較高的東北自民黨慘敗,未來的農業改革舉步維艱。

日本將於2020年3月重新制定農業中長期規劃《食品、農業、農村基本計劃》,農業改革的方向可能會發生轉變。

此外,在政策落實上,很多制度都沒能貫徹落實。如在農地法人化制度方面,雖然很多地方推行了該制度,但是很少有企業能夠進入市場,農地的流轉制度也沒能落實,而荒棄的耕地還在增加。

《種子法》的廢除

2018年4月,日本政府廢止了自1952年實施的《主要農作物種子法》(簡稱《種子法》)。《種子法》中規定了除蔬菜以外的種子安全生產制度,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依據。

但是,政府為促使民間企業進軍種子產業宣布廢止《種子法》,此舉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日本專家表示,《種子法》廢除後,部分日本本土的種子將會置於外資企業的管理之下,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增加日本的糧食危機。

另一方面,如果今後農產品的價格因產量不足而上升,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但是據《農業法》中的法人化相關規定,日本農地很可能被外國企業佔用,種子也面臨同樣的問題,這些制度將會進一步增加糧食生產的風險。

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據統計,今年7月全球的平均氣溫刷新了自1880年以來的歷史記錄。應對全球變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如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努力採取措施。但是對於資源匱乏的日本,又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氣溫的異常將會導致糧食生產不足?

最近有不少日本媒體呼籲大家要節約糧食,減少浪費。作為零售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便利店和超市已經意識到了節約糧食的重要性。很多企業開始調整生產,努力降低成本,合理分配貨源以減少過期商品。

在日本的糧食危機面前,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溫室效應對糧食產量的危害或許才是重中之重。

相關焦點

  • 日本在海外屯田備戰糧食危機
    《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嚴雄當前,全球糧價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後,開始了海外屯田。其實,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其背後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中國借鑑。
  • 60%靠進口,日本糧食憑什麼比中國安全?
    作者:正解局,題圖來自:視覺中國在《豬肉保衛戰與中國糧食安全》一文中,我局分析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並指出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就是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提高糧食自給率,並不容易。就拿日本來說,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於50%,面臨巨大的缺口。但在2018年《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中,日本的糧食安全排名卻遠高於中國。日本的秘訣,是海外囤地。1. 布局海外,日本屯地1200萬公頃對不差錢的發達國家來說,海外屯田是基本操作。
  • 日韓糧食大部分依賴進口,為何糧食安全指數排名全球前列?
    糧食安全可以說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大事,這也是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保證。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其實都很多,在2019年12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公布「全球糧食安全指數報告」顯示韓國和日本分別以73.6分和76.5分位列第29和21名。這三個國家排名甚至要高於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
  • 「老鼠門」事件,2.65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國該如何應對糧食問題?
    雖然專家的解釋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導致人們購買食物的購買力下降,才會導致大量的人群面臨飢餓的威脅。但是我們認為經濟因素並不能完全掩蓋其他因素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其中非經濟因素而引發的飢餓問題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為何堅決制止餐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中國人的飯碗端得越來越穩。據統計,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
  • 極端氣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南部非洲糧食危機
    而據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28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其13個成員國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共有近448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而疫情將讓更多人挨餓。  在國際上,預計玉米、小麥和大米的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如果全球糧食供應鏈不因疫情而出現故障,糧食短缺國家可能會從較低的世界糧食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蝗災、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或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計將增加1.3億。
  • 全球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如何避免大饑荒?
    2020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飢餓人口約為6.9億,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未來10年內全球飢餓人口還會增加,到2030年這個數字可能達到8.4億。也就是說,到2030年,全球可能會有超過10%的人口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傳統的小麥出口國澳大利亞因遭遇嚴重乾旱,時隔12年後首次計劃進口小麥;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因受陰雨天氣影響,播種創歷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乾旱影響,水稻出口國菲律賓也出現大規模歉收。海洋漁業情況也不妙,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日本周圍海域海水溫度升高,海苔產量達到46年來最低點。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糧食糧食關乎國家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為了擺脫糧食危機,人類在改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上做了不懈努力。一方面,通過興修水利和人工育種,提高農業種植技術。科技發展極大地解決了糧食生產的極限問題。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科技從理論突破,到小範圍內的試驗,再到大規模的鋪開應用,並非一蹴而就。更何況,通過科技創新來化解糧食危機的邊際效益依然呈現遞減趨勢。如雜交水稻、複合肥料等的投入,確實使得中國糧食出現過增產高峰,但瓶頸也出現了,中國糧食產量在1萬億斤~1.3萬億斤徘徊的時間長達23年。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則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全球糧食危機:越南等13個產糧國叫停出口!中國3大「糧策」應對
    FAO數據指出,今年11月全球糧食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上漲6個月,達到2014年12月以來最高水平,這個指數綜合了穀物、油、乳製品、肉、糖等價格。其中,穀物價格指數按年大漲近20%,為2011年年中之後的最高年度升幅。而全球糧價的飆漲也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饑荒。聯合國糧農組織一早就發出警號,稱今年至少25個國家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
  • 專家: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人口或增至2.65億
    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光碟行動」課題組負責人潘傑公布了一組數據:食物浪費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統計,全球供人類消費的糧食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被損耗或浪費,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  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光碟行動發起人徐志軍先生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 世界人口日:非洲糧食危機 中國的援助方案是什麼?
    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非洲人口增長迅猛 各國面臨糧食安全挑戰 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會帶來哪些挑戰呢?除了就業、健康、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在非洲一些國家,糧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最近發布了《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稱: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到110億,未來30年將增加20億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糧食缺口有多少?
  • 中國糧食自給自足 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開放農產品市場,俄羅斯、印度、越南、巴西、阿根廷等重要糧食生產國都爭相對我國增加供應。然而,近日一項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外界就不禁納悶了,為何在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我國還要進口海外的糧食呢?
  • 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飢餓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的糧食安全也面臨許多隱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飯碗要裝我們自己的糧食」。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再次為各國敲響警鐘。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要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再次為各國敲響警鐘。
  • 全球性糧食危機掀起國內馬鈴薯商業熱潮
    潘基文:土豆代替糧食將是全球趨勢  眼下,全球經濟被兩樣東西攪亂了神經,一個是石油,一個就是糧食,石油上周終於突破了每桶140美元大關,糧食漲價的速度也不落後,僅2007年,國際糧價就上漲了42%,聯合國預計,到今年年末,世界穀物庫存將下降到25年來的最低水平,難怪聯合國把這場糧荒比作一場無聲的海嘯,如何面對這次全球性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