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日:非洲糧食危機 中國的援助方案是什麼?

2020-11-24 中國農業大學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被聯合國象徵性地認定為是地球上第50億個人,並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億大關。1990年,聯合國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非洲人口增長迅猛 各國面臨糧食安全挑戰 

地球上的人口不斷增長,會帶來哪些挑戰呢?除了就業、健康、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在非洲一些國家,糧食短缺是不爭的事實。聯合國最近發布了《世界人口展望報告》稱:到本世紀末,世界人口將達到110億,未來30年將增加20億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 

糧食缺口有多少?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面臨「嚴重飢餓」的人當中,主要分布在剛果(金)、衣索比亞、奈及利亞、令蒲隆地、蘇丹和辛巴威等國家。目前這些國家除了靠糧食援助,還有的主要從他國進口。有專家就表示,非洲每年要花費約350億美元進口食品;但如果將投資到資源產業和用於進口食物的錢投資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將帶來更持續的收益,可幫助非洲大量農民脫貧,同時減少對食品進口的依賴。

就在最近,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熱議,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網友紛紛點讚中國專家和中國農業技術。中國長期援助非洲,在非洲推廣雜交水稻就是為了提高各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保證糧食安全。 

中國和非洲農業援助和合作發展情況如何?央視新聞記者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和烏幹達展開調研採訪。 

中國專家把雜交水稻栽到了非洲 

想要在非洲種植雜交水稻,難度一點也不小。以馬達加斯加為例,這裡氣候條件複雜,近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集中了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高原、半乾旱四種氣候。在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指導下,來自中國的農業專家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多個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最近的一次測產數據讓當地農業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感到不可思議。因為推廣中國的雜交水稻,當地稻米的產量提高了3到4倍。

 

視頻:空中俯瞰馬達加斯加栽植水稻

坦尚尼亞:小技術贏來大產量 

同樣的農業創新還發生在坦尚尼亞。六七月正是當地玉米收穫的季節,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專家來到農田實地走訪,對當地農民技術指導。這已經是中國農業大學「玉米密植增產技術」在坦尚尼亞推廣示範的第八年。目前這項技術在坦尚尼亞的千戶萬畝土地上推廣,每年糧食增產2倍多。 

 

中國農業大學李小雲團隊指導當地群眾栽植玉米

 

烏幹達政府希望告別進口稻米 實現農業產業化

 

有專家指出,發展非洲農業的關鍵在於產業化,產業化最重要的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業產品附加值,從而有盈餘來實現農業產業化,讓農民接觸到更好的農業科技和農產品品種。目前一些中國企業已經瞄準非洲農業市場,投資農業,延長糧食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 

東非高原烏幹達,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光照充足,在當地稻米種植被認為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戰略產業,一些中國企業在烏幹達栽植萬畝水稻,並對當地民眾進行技能培訓,帶動當地民眾就業增收。 

烏幹達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文森特對記者說,烏幹達從中國得到更好的農業科技和高質量的種子,同中國合作得到了很多好處。中國的技師訓練烏幹達的農民,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得到了交流,收穫是巨大的。他還告訴記者,他們要推廣這種中國企業的產業化模式,從此告別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進口糧食的情況。

 

烏幹達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文森特接受央視新聞記者採訪

 

視頻:烏幹達中國企業建設的農業園 

記者手記 

記者在非洲調研採訪時,不少非洲官員和農民都向記者表示,非洲應該學習中國的農業發展模式,加大對農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鼓勵民營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讓小戶農民能夠接觸到農業技術和大量的政府投資。而中國的技術、中國智慧,與世界共享,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幫助廣大非洲國家增加了糧食自給能力,更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增添了中國貢獻。(記者 馬培敏 

央視新聞客戶端學習強國號2019年7月11日

 

責任編輯:劉錚

相關焦點

  • 極端氣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南部非洲糧食危機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手編寫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全球範圍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將使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  南非執行的長達100多天的全國封鎖也加劇了糧食危機。南非經濟中心約翰尼斯堡市長表示,由於全國封鎖,城市商業中心有近100萬人需要糧食援助。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蝗災、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或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計將增加1.3億。
  • 非洲的蝗蟲效應會不會造成糧食危機
    最近關於蝗蟲的消息越來越多,一開始蝗蟲災是遠在非洲,當我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並不覺得驚訝,反正非洲離我們那麼遠,應該不會有什麼事。但最近又看到消息說蝗蟲已經飛到了印度,離中國僅一步之遙,這樣就不得不重視起。
  • 世界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疫情下全球3億人等待糧食援助
    記者 | 肖恩 202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結果於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揭曉,得獎者是致力於消除全球飢餓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 中國經濟2021第四章糧食危機: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本之道
    以我國雜交水稻為例,通過雜交育種迭代提高稻種質量,讓我國實現了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幫助我國糧食年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6億噸以上。另一方面,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和普及化學輔料,改進生產方式。以美國為代表,20世紀美國農業便率先實現了工業機械化,田地向萬畝以上的大農場高度集中,依靠機械大規模生產。現如今,美國以1%的農業人口完成年產糧食4.4億噸,佔全球糧食總產值的16.3%。
  • 述評|應對全球糧食危機,轉基因技術大有可為
    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世界飢餓人數新增8300萬至1.32億。聯合國糧農組織原副總幹事何昌垂認為,當前世界糧食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如果管控失當,將會引發重大危機。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糧食安全風險急劇增加。疫情使全球糧食體系的脆弱性凸顯,糧食危機或有可能成為今年全球最大的危機,需要各方共同應對。 如何應對糧食危機?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 助力非洲脫貧,中國顯擔當,非洲有收益
    非洲,長久以來一直都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而為了解決非洲的貧窮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曾提供過大量援助。但是,這些援助的效果,卻是奇差無比。根據2008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西方的"大力援助"下,非洲人的實際人均收入低於1970年;超過一半的非洲人口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每48個非洲人中,有9個比1960年更貧困。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累計感染病例已突破2130萬,且單日新增病例仍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熱點 | 世界糧食計劃署獲諾貝爾和平獎的硬核理由
    WFP是幹什麼的?簡單說,WFP是聯合國負責糧食援助的專業機構,是全球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主要為衝突地區或受災地區提供食品和糧食援助,以及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幫助受援國和受益人群實現基本溫飽,改善營養。WFP對改善援助效果做了什麼?
  • 中國對非洲援助了這麼多年,到底得到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中國對非洲國家的發展援助有60多年了,這麼多年的援助當然取得了很多豐碩成果,推動了非洲國家的發展,但同時也有很多網友表示不解,我們這麼多年的援助,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民生改善,對我們國家自己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 世界爆發50年最嚴重糧食危機!中國也要遭殃?央視點名批評吃播現象
    正文共3837字,預計閱讀時間 10 分鐘新冠病毒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累計感染病例已突破2130萬,且單日新增病例仍屢創新高。與此同時,聯合國就受疫情影響的糧食問題發出警告稱,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的飢餓風險,預計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 世界糧食計劃署因「為消滅飢餓而戰」獲諾獎,中國貢獻不可磨滅
    北京時間 10 月 9 日,2020 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表彰該組織在全球,尤其是武裝衝突地區,與飢餓作鬥爭的努力。得知獲獎後,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發言人菲裡說,這是令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 「倍感驕傲的時刻」。作為全球最大的人道救援組織,WFP 每年向 80 多個國家的 8000 多萬人口提供援助,處在抗擊飢餓的最前線;更重要的是,WFP 致力於阻止動亂地區「用飢餓作為戰爭武器」 的行為,這種人為製造的飢餓是更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 非洲官員:中國雜交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威脅非洲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南南合作的作用更加突出。2019年,非洲食物不足發生率為19.1%,相當於超過2.5億人面臨食物不足,是世界平均水平(8.9%)的兩倍多,且數量增長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區域。如果這一增長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非洲將佔全球飢餓人口總數的51.5%。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世界糧食計劃署獲獎
    (觀察者網 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中歐夏季時間10月9日上午11時,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獲獎。諾貝爾官方在頒獎詞中寫道:「它(世界糧食計劃署)努力消除飢餓,為改善受衝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貢獻,並在防止利用飢餓作為戰爭和衝突武器的努力中,發揮了推動作用。」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發布
    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安全影響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發布。在發布該報告的同時,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的合作夥伴也發布一份聲明,概述他們致力於應對全球範圍內正在加劇的糧食危機的集體行動,以及他們對COVID-19後世界糧食系統加強保護的計劃。綠會國際部專門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合作夥伴機構有關該報告發布的新聞稿整理為中文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外媒:中國抗疫援助贏得非洲人心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許多人相信這些承諾,希望到北半球冬季開始時,數百萬劑疫苗將被運往非洲國家,幫助遏制疫情。但如今,仍無一款疫苗。最重要的是,全球合作實際上已淪為一場殘酷競爭。富國出錢給大型製藥公司,預訂數百萬劑疫苗以確保本國人口儘早供應,而無視對世界其他地區是否能負擔得起的擔憂。在疫苗競賽的舞臺上,中國表現超過美國。儘管是疫苗市場的新兵,但中國志在成為世界疫苗工廠。
  • 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
    從今年席捲非洲的蝗災到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斷裂,糧食危機是2020年全人類面對的另一個重大難題。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世糧署:戰爭是糧食危機的罪魁禍首2020年的新冠疫情給全人類帶來了衝擊,並加劇了已有的危機,比如糧食危機。疫情出現前,世糧署曾在去年預計,2020年處於嚴重糧食無保障狀態的人數將達到1.35億。但如今該組織對這一數字的預測將達到2.7億,由於新冠疫情加劇了已有危機,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數將翻倍。
  • 授予世界糧食計劃署
    作者:時代財經 劉沐軒從今年席捲非洲的蝗災到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供應鏈斷裂,糧食危機是2020年全人類面對的另一個重大難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義組織之一,世糧署致力於消除飢餓並促進糧食安全。近年來,全球糧食危機愈演愈烈。2019年,糧食署曾向88個國家的近1億人提供了援助,而這些人都是嚴重糧食不安全和飢餓的受害者。
  • 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麼?
    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近期聯合國頻頻發出警告。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新冠肺炎疫情、國際關係、自然災害等不穩定因素疊加,世界糧食供應變數叢生。近期,我國各地針對「餐飲浪費」行為的治理引發高度關注。實際上,糧食損失和浪費已成為當下全球面臨的重要問題。9月29日,聯合國將舉辦首個「國際糧食損失和浪費問題宣傳日」,正是為國際社會敲響警鐘。
  • 世界性糧食危機逼近 西方和中國誰是耗糧大戶?
    世界性糧食危機逼近 西方和中國誰是耗糧大戶?《誰來養活中國》的報告引起很大反響,他首度提出「中國糧食威脅論」,稱中國必將出現糧食短缺,進而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14年過去了,糧食短缺沒有在中國出現,世界性糧食危機卻在逼近,中國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漩渦。一些西方大國政要將「耗糧大戶」的帽子扣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一些西方媒體也紛紛列出中印龐大的糧食、肉類消耗數字,卻每每忽略了更加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中國一直以來自給自足的事實。相比之下,美國人和歐洲人的糧食消耗量更加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