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在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安全影響的框架下,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2020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被發布。該報告每年由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es)負責編寫,該網絡由國際人道主義和發展夥伴組成,創始成員包括歐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在該報告中提出的數據和分析早於大流行,但揭示了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可怕圖景——甚至在疾病蔓延開始影響糧食系統之前。在發布該報告的同時,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的合作夥伴也發布一份聲明,概述他們致力於應對全球範圍內正在加劇的糧食危機的集體行動,以及他們對COVID-19後世界糧食系統加強保護的計劃。
綠會國際部專門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合作夥伴機構有關該報告發布的新聞稿整理為中文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揭示了糧食危機的範圍,同時指出了糧食危機給脆弱國家帶來的新風險
2020年版關於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的報告於今日發布
歐盟/糧農組織/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美國國際開發署/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新聞稿
2020年4月21日,布魯塞爾/羅馬/紐約——今日,由聯合國、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組成的致力於解決極端飢餓根源的國際聯盟發布了最新的年度《全球糧食危機報告》。
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Global Network Against Food Crisis)編寫的該報告,連同主要調查結果、合作夥伴的聲明,以及多媒體平臺的內容,現載於以下網絡平臺:
·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
·糧食安全信息網絡(FSIN)平臺
這份全球報告的關鍵發現
該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年底,55個國家和地區的1.35億人經歷了嚴重糧食不安全* (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PC/CH第3階段或以上)。此外,在該報告涵蓋的55個糧食危機國家中,2019年有7500萬兒童發育不良,1700萬兒童消瘦。
這是自2017年該報告發布第一版以來,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記錄的最高水平的嚴重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
此外,在2019年,有1.83億人被分類為(IPC/CH第2階段)——處於嚴重飢餓的邊緣,如果面對衝擊或壓力,如COVID-19大流行,面臨著陷入危機或更糟的風險(IPC/CH第3階段或以上)。
報告所覆蓋的1.35億人口中,超過一半(7300萬)生活在非洲;4300萬生活在中東和亞洲;1850萬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報告分析的趨勢背後的主要驅動因素是:衝突(導致7700萬人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的關鍵因素)、極端天氣(3400萬人)和經濟動蕩(2400萬人)。
【編注】
嚴重糧食不安全是指一個人無力消費充足的糧食,使他們的生命或生計面臨直接的危險。它採用了國際上公認的極端飢餓措施,如糧食安全階段綜合分類(IPC)和協調框架(Cadre Harmonisé)。根據每年的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與營養狀況報告》,嚴重糧食不安全比慢性飢餓更加嚴重。慢性飢餓是指一個人在長時間內無法攝入足夠的食物來維持正常、積極的生活方式。
關於全球網絡
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力求更好地聯繫、整合和指導現有的行動、夥伴關係、方案和政策進程,以可持續地解決糧食危機的根源。
《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是全球網絡的旗艦出版物,由糧食安全信息網絡(FSIN)提供協助。該報告是16個國際人道主義和發展夥伴(按字母順序)參與的以協商一致意見為基礎的多夥伴分析進程的結果: 薩赫勒國家間抗旱常設委員會(CILSS)、歐盟(EU)、饑荒早期預警系統網絡(FEWS NET)、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全球糧食安全集群、全球營養集群、政府間發展組織(IGAD)、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中美洲一體化體系(SICA)、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以及聯合國難民署(UNHCR)。
【參考來源】
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糧食危機和COVID-19
糧食安全信息網絡: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
全球糧食危機應對網絡關於預防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發生糧食災難的要點
《全球糧食危機報告》揭示了糧食危機的範圍,同時指出了糧食危機給脆弱國家帶來的新風險
除非迅速採取行動,否則COVID-19將使面臨糧食危機的人數增加一倍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全文)
文/牛靜美 審/綠宣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