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抑止餐飲浪費的社會行動政策機制」研討會在京舉辦。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光碟行動」課題組負責人潘傑公布了一組數據:食物浪費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統計,全球供人類消費的糧食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被損耗或浪費,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
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光碟行動發起人徐志軍先生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自2012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曬出光碟並呼籲從餐桌浪費開刀以來,憑藉移動網際網路,光碟行動得以成長和壯大。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影響下的世界糧食產量和流通出現變數,中國的耕地紅線、資源環境承載力處於緊平衡狀態,每畝增產已經接近天花板,在這個時候未雨綢繆,厲行節約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最初微博上的孤獨行者,到2013年光碟行動的崛起和2020年再度熱議,光碟行動在全社會已普遍形成共識。而它所面臨的最大阻力是傳統的消費理念,最難的是人們發自內心的堅持。我國要加強食育教育,日本的經驗可以借鑑。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所長董戰峰先生指出,生態環保工作從注重直接減排到關注餐飲等間接減碳,不僅要有所創新,更應有所作為。抑止餐飲浪費是社會系統性行動,需要政府、國際機構、智庫、社會公益團體和企業共同參與,形成長效機制,不斷推進社會行動機制的構建。
文明雜誌社社長婁曉琪先生表示,當前糧食問題的解決要通過改變生活觀念、改變不良習慣和改變生活方式,同時改變不同階層和不同環節的專業人士對糧食危機問題的認知。用新時代文明工程推動光碟行動,重要的是對問題關鍵環節及有效解決辦法的認知。從糧食生產、流通、加工到消費,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這是開放系統性的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工作人員鄭莉霞介紹了該組織正在實施的致力於可持續消費與生產的「轉型-亞洲區域政策宣傳項目」的研究成果,如中國促進可持續消費的政策現狀和分析。她認為,減少食物浪費,不只需要消費者行動和面向公眾的宣傳,也需要企業、社會機構和研究機構共同行動。既要有政策,也需要市場化的工具,比如包含減少餐飲浪費標準在內的對餐廳、校園的綠色建設認證等。除了提倡減少餐桌上的食物浪費之外,還需要做一些延展,比如宣傳健康飲食、適量消費,或多選擇當地應季的食物,減少長途運輸帶來的能源消耗、資源消耗以及可能因運輸造成的過期食品、食物的腐爛等,這些都是糧食損失和浪費很重要的環節。同時讓企業更積極地參與進來也是非常關鍵的,比如零售行業怎麼優化配送以減少過期食品,減少倉儲;餐廳提供一些小份菜或者新食材的加工方式等。希望能夠從中國的實踐中總結出經驗,分享給區域的國家,帶動區域向可持續消費與生產轉型。
據了解,會上還發布了《餐飲浪費的資源生態環境影響與對策報告》和《光碟打卡碳減排量核算報告》。(經濟日報記者沈慧)
(責任編輯:張雪)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