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南部非洲糧食危機

2020-11-25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極端氣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南部非洲糧食危機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聯手編寫的最新版《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預測,全球範圍內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將使2020年飢餓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而據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28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其13個成員國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共有近448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而疫情將讓更多人挨餓。

  極端氣候導致南部非洲收成下降

  由於經常遭受極端氣候衝擊,南部非洲被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定為極端天氣多發區域,在過去五個種植季節只有一次出現了正常降雨。2020年,儘管經受了降雨遲到、旱期延長、零星強降雨以及蟲害暴發的影響,南部非洲的玉米收成同比增長了8%,主要因為尚比亞的收成提高了69%,南非的收成增長了38%。這是南非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豐收期,過去10年,南非每年的主要穀類作物產量佔該地區總產量的30%以上。

  在國際上,預計玉米、小麥和大米的產量將創歷史新高,這意味著,如果全球糧食供應鏈不因疫情而出現故障,糧食短缺國家可能會從較低的世界糧食價格中獲益。然而,由於降雨量不足和經濟困難,辛巴威的玉米產量下降了57%,而乾旱也影響了史瓦帝尼、賴索托、安哥拉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南部和莫三比克的糧食產量。

  農村地區糧食缺口預計將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達到峰值,屆時小農家庭將耗儘自己的糧食儲備,而下一次豐收預計要等到2021年4月。在辛巴威大部分地區、馬達加斯加南部和莫三比克南部等受旱災嚴重影響的地區,青黃不接的時間預計還要更長。

  糧食危機引發整體通脹

  據南共體報告顯示,疫情不僅導致人們收入下降,由於全國封鎖和其他限制流動措施,糧食供應鏈也受到影響,導致糧食價格上漲。據辛巴威先驅報報導,恐慌性購買和封鎖驅動的價格上漲推高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經濟體的食品價格,而食品價格上漲也是導致非洲國家出現整體通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洲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奈及利亞,為了遏制病毒傳播限制貿易,牧民和農民之間出現衝突,導致食品通脹加速,進一步導致其貨幣奈拉貶值。佔通脹指數一半以上的食品指數6月份上漲15.2%,創2018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奈及利亞國家統計局的一份報告顯示,上個月約有30%的家庭面臨嚴重的糧食短缺,而2019年初的這一比例為5.9%。進口食品如優質大米的價格比一年前上漲了28%,迫使許多人改變飲食習慣。

  南非執行的長達100多天的全國封鎖也加劇了糧食危機。南非經濟中心約翰尼斯堡市長表示,由於全國封鎖,城市商業中心有近100萬人需要糧食援助。而在一項國民收入動態研究中,4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家庭在4月份就沒錢買食物了。

  面臨糧食危機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10%

  為了遏制新冠肺炎疫情,非洲各國不得不採取全國封鎖,限制各類經濟活動,造成本失業率升高,生產活動嚴重受阻。許多貧民失去基本的謀生手段,只能靠社會救濟度日。

  而在疫情發生之前,非洲各國就已經面臨極端氣候(如乾旱、洪澇等)影響和宏觀經濟挑戰。據南共體報告顯示,面臨糧食危機的人口數相比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0%,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預計面臨饑荒的人口將繼續增長。

  南共體地區承受營養不良的三重負擔,分別是營養不良、過度肥胖和缺乏必需營養素。5歲以下的兒童缺乏必須的營養,南共體16個成員國中有9個國家的營養不良人口超過30%,而缺乏必需營養素現象普遍存在。

  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增加了營養不良的風險。全國封鎖減少了人們獲得食物的機會。隨著各國採取更多的限制措施,糧食多樣性也受到限制,貧困家庭無法獲得或負擔不起。還有家庭可能被迫採取消極的飲食習慣,包括減少進食頻率、數量和質量,以適應全國封鎖和其他措施帶來的影響。

  據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多維影響可能會使整個南部非洲地區的急性營養不良在2021年前增加25%或更多。綜合各方面因素,2020年會有840萬名兒童面臨嚴重營養不良,其中約230萬兒童將因嚴重急性營養不良而需要接受治療。

  學齡兒童的糧食和營養安全在疫情期間也受到特別影響。該區域的學校和學校膳食計劃由於疫情而中斷,對學齡兒童獲取充足食物和營養產生不利影響。根據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關於學校膳食的全球監測報告,估計南共體有2 050萬名學齡兒童因學校關閉而無法獲得正常的學校衛生和營養服務。

  共體建議各國立刻採取措施

  南共體建議各國立刻採取措施,緊急援助正遭受糧食危機的人民。各成員國應加強聯動,通過減少對農業活動的幹擾,為農戶提供必要幫助,來儘量減輕疫情對糧食供應鏈和相關生產的影響。

  與此同時,南共體還建議擴大學校膳食覆蓋面,為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安全膳食網,間接轉移家庭和社區的收入壓力。如果無法現場分發食物,可考慮一次領取多日口糧或分發現金。

  南共體還提醒成員國警惕疫情期間不斷增加的家庭暴力和性別暴力事件,這些事件將嚴重影響家庭內部氛圍、收入以及兒童關愛。政府應提供收容所和虐待受害者求助熱線等基本服務,以及必要的財政和其他支持。南共體還特別提到會員國應對所有性別一視同仁,在疫情期間和之後採取的行動都是旨在建立更加平等、包容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社會。

  除了這些短期措施,各國還可以構建農業多樣化體系,豐富國民膳食結構;改善和發展道路基礎設施,鼓勵農業相關行業向農民靠攏;興修水利,確保全年農業生產;提高農業抵抗力,包括在農村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引進氣候智能技術等。

(文章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DF386)

相關焦點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持續逾,不論富裕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動受限,失業問題加劇,基層三餐不繼。聯合國4月警告,大流行之下,全球農業從人手、物流、生產成本以至顧客訂單飽受影響,加上今年蝗災、極端天氣等多重威脅,糧食供應不穩定。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肉類及營養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未來我們如何餵飽全人類?也許是時候來一場農業大辯論。
  • 國際視窗|2020年終回顧:12張圖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
    轉載於:世界銀行2020年終回顧:12張圖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去年的此時此刻,我們大部分人還不知道諸如「封城」、「強制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之類的概念。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我們日常用語的一部分,而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下面的12張圖,我們嘗試對世行同事們在這場真正前所未有的危機下所做的研究成果進行量化和提供一個概覽。
  • 極端天氣頻發危及全球糧食安全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電 (王慶凱)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一場事關人類糧食安全的危機正在逼近。今年以來,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主糧產區,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乾旱與洪澇在全球小麥、玉米、水稻主產區共發,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美國經濟學家Michael Snyder憂心忡忡地寫道,一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正在逼近。朝鮮近期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受高溫、乾旱、洪水等因素影響,朝鮮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調人均每日口糧配給;受厄爾尼諾影響,非洲糧食安全也面臨嚴峻挑戰。
  •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發布
    在發布該報告的同時,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的合作夥伴也發布一份聲明,概述他們致力於應對全球範圍內正在加劇的糧食危機的集體行動,以及他們對COVID-19後世界糧食系統加強保護的計劃。綠會國際部專門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合作夥伴機構有關該報告發布的新聞稿整理為中文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提示:我國人群面臨多重健康威脅|氣候變化|熱浪|新冠肺炎|傳染...
    報告同時指出,氣候變化為登革熱、瘧疾和弧菌病等致命傳染病創造了更有利的傳播條件 ,這可能會使過去幾十年來人類為防治這些疾病所取得的進展面臨新的挑戰。若不採取緊急行動,氣候變化對全人類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人們的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面對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每個人都愈發體會到健康對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的重要性。
  • 新冠疫情!澳洲大火!非洲蝗災!3.21博物在線課堂 揭密事件背後氣候...
    新冠疫情、澳洲大火、非洲蝗災,這些可不是孤立事件,它們或許都和全球氣候變化和水循環密切相關。本周末,全人類將首度迎來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合體,在這特殊時期推出共同主題「氣候變化與水」。
  • 東非乾旱是氣候變化和戰爭導致的結果
    非洲之角乾旱的持續發展是食品危機不斷加劇的直接原因,該危機已經影響到肯亞、衣索比亞、吉布地和索馬利亞部分地區大約1000萬人口。由於強勁的拉尼娜現象對非洲東海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長達兩個季節的時間內沒有出現降雨。目前,今年的雨季已經正式結束,在9月之前出現降雨或旱情得到緩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聯合國:繼新冠疫情和糧食危機後,下一世界性危機已來臨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有5000萬人生活在嚴重乾旱每三年就會對農田和牧場造成災難性影響的地區,世界上超過十分之一的旱地經常遭受乾旱。11月26日,聯合國《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指出,由於水資源匱乏,使全球許多地區的農業日益困難,數十億人將面臨長期糧食短缺問題。除了水資源危機外,目前人類還面臨著糧食危機。
  • 打開極端天氣事件的黑匣子:講述氣候危機的新範式
    雖然疫情把大家困在家裡,但氣候變化的步伐並未停止,北極海冰加速消融,全球各地山火肆虐,以及今夏中國南方的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依然在不斷給我們釋放氣候變化的警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會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和節奏。接下來是否能做到低碳的、更有韌性的、和對自然負責的復甦,是中國實現2030達峰目標和2060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 山火、蝗災、洪水……2020年那些極端氣候造成的損失有多大?
    2020年,極端天氣給全球帶來多少經濟損失?近日,一份報告分析稱,儘管2020年各國忙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但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在疫情下不斷被放大,兩者疊加的後果,是對國際社會造成了比以往更嚴重的危害。
  • 全球衛生危機是否會演變全球糧食危機?糧農組織:農業韌性高
    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日發布的最新《糧食展望》報告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糧食市場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仍將面臨不確定性,但農業食品產業面對疫情危機的韌性可能要高於其他產業。相比較2007-2008年糧食價格危機,報告認為,政策制定者現在有了應對全球危機的更多經驗。
  • 非洲的蝗蟲效應會不會造成糧食危機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世界範圍內,首先非洲的農作物已經遭到了破壞,那麼非洲人民肯定需要糧食,聯合國前段時間已經向非洲援助了一批糧食。其次是印度今年的糧食也遭到了破壞,所以印度今年不會出口糧食。
  • 新冠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科技部的這份文件給你...
    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南極冰蓋融化顯著監測南極冰蓋為何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極端天氣加劇疫情...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  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
  • 警惕,糧食危機中四大糧商的黑手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由於蝗災、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或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或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今年全球飢餓人口預計將增加1.3億。
  • 全球變暖引發極端氣候 嚴重影響世界經濟發展
    今年6月美國 大陸西南部分地區、墨西哥南部、巴西北部、非洲東北部和西南部、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尼西亞的氣溫均創下同期最高紀錄。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全國環境信息中心科學家傑西卡·布蘭登認為,上一次發生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是在1998年,但2015年的海冰以及冰川消融 的速度都比近20年前要快得多。
  • 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候 2020全球災損高達1500億美元
    這份報告標題為「計算2020年付出的代價:氣候崩潰的一年」(Count the cost of 2020: a year of climatebreakdown)。 報告援引上個月發表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研究說,在低收入國家,受氣候影響的極端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中,只有4%有保險,相較之下,高收入經濟體則為60%。
  • 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報告|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如果能夠同時應對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危機,數百萬人的健康將得到保障。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應對這一多重危機交織的舉措將為改善公眾健康、打造可持續經濟和保護環境提供可能。 "新冠疫情向我們展示了,當健康問題在全球範圍內受到威脅時,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可能會停滯不前",《柳葉刀倒計時》執行主任伊恩·漢密爾頓(Ian Hamilton)博士說,"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正在加劇,如果我們不做出根本改變,我們的醫療系統恐怕將在未來不堪重負。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報告指出, 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報告作者指出,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和社會復甦,為採取氣候行動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機遇。應對這一多重危機交織的舉措將為改善公眾健康、打造可持續經濟和保護環境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