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冰蓋有何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還在擴張嗎?這些公眾都很關心的問題,在科技部11月27日發布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中均有答案。
衛星遙感觀測地球
根據科技部總體部署,國家遙感中心聯合多家單位,使用包括海洋、高分、資源、氣象、環境、極地等國內外衛星的觀測數據,完成了2020年度報告的編制工作。本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3個專題。
南極冰蓋融化顯著
監測南極冰蓋為何意義重大?因為它是地球氣候系統中最大的冷源,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基於多源遙感數據監測,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明顯,融化面積佔南極冰蓋總面積的19%。未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將會繼續增加,尤其在西南極和南極半島地區,對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將變得顯著。此外,冰蓋表面融化加速,以及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和海冰減少等又促使南極冰架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
南極大陸上的冰蓋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漂浮在海上的部分被稱為冰架。報告顯示,2005年以來,南極冰架年均崩解面積3411.4平方公裡,年均崩解質量7711億噸。南極大型冰架持續向外擴張,崩解頻次較低;而分布於南極半島、西南極和東南極威爾克斯地的中小型冰架退縮顯著,崩解頻繁,是南極冰架崩解的主要貢獻者。冰架底部融化加劇、冰蓋表面融化加速和海冰減少使得崩解呈現明顯加劇趨勢,大氣和海洋的增暖是其主要驅動因素。冰架崩解加速,必然會引起海平面上升。
全球玉米小麥增產
受新冠肺炎疫情加之自然災害影響,全球糧食安全有保障嗎?
從監測結果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但2020年區域性極端氣候和農業災害多發,對全球糧油作物產量有一定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玉米和小麥增產,大豆和水稻產量基本持平。2020年中國玉米、小麥、大豆預計同比增產,因8月以來農業氣象條件改善,水稻減產形勢有較大緩解,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同比增加。
從市場供應形勢來看,2019-2020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供應形勢良好,主要出口國供應量均呈增加態勢,預計全球糧食市場總體穩定。但全球新冠疫情給糧食供應鏈帶來影響,區域性糧食安全存在不確定性。
城市還在快速擴展
本世紀以來,全球城市持續擴展,人類賴以生存的城市還在生長嗎?
根據監測,21世紀全球城市持續快速擴展,土地面積由2000年的23.90萬平方公裡增加到了2020年的51.98萬平方公裡,擴展了117.49%。第二個十年相對第一個十年,具有更快的城市擴展速度,近十年來全球城市擴展平均速度上升到1.75萬平方公裡/年。亞洲和北美洲是全球城市擴展的重點區域。
從城市土地覆蓋組分結構來看,全球城市不透水面積佔比由64.02%下降到60%,城市綠地空間面積佔比由27.36%上升到33.01%。土地資源豐富的高收入國家具有更高的城市綠地空間配置。
(原標題: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全球城市面積20年間擴展一倍多)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辛華
流程編輯:u018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