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官員:中國雜交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

2021-01-13 環球網

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威脅非洲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南南合作的作用更加突出。

2019年,非洲食物不足發生率為19.1%,相當於超過2.5億人面臨食物不足,是世界平均水平(8.9%)的兩倍多,且數量增長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區域。如果這一增長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非洲將佔全球飢餓人口總數的51.5%。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非洲農業發展目前面臨著兩大突出問題:一是農業生產結構性不合理,受歷史和現實影響,非洲農業發展高度捲入世界市場,通過發展出口型經濟作物來賺取外匯,再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本國糧食生產則嚴重不足。二是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發展落後,農機、化肥、良種等投入不足,科技投入力度低,生產方式十分落後。此外,疊加氣候變化、地區衝突、極端事件的影響,非洲的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非洲經濟作物出口受到制約,另外由於許多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加之糧價上漲,使許多非洲國家獲取糧食更為困難,糧食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

農業一直是中非南南合作的基礎領域。中非農業南南合作為保障非洲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馬達加斯加,中國專家正克服疫情困難,通過實用農業技術傳播,幫助當地農民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為馬達加斯加及其他非洲國家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願景增添信心。

為支持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中國政府、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與馬達加斯加政府於2018年12月籤署了三方協議,中國農業農村部於2019年9月派出了9名農業專家組成了南南合作專家組,在馬達加斯加的馬義奇、扎卡、迪戈等項目點,開展雜交水稻生產、畜牧和農業綜合經營等領域的技術援助。項目實施取得了積極成效,受到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高度讚譽。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這些合作項目為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一是推廣實用農業技術,提升糧食產量。

在馬義奇、扎卡項目區,中國專家組組織了近30場技術培訓和現場示範,指導當地農民開展雜交水稻種植、農場規劃、農田管理等工作,使當地糧食產量從2.8噸/公頃提高到了10.28噸/公頃,水稻收穫後損失由14%減少到4%。

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長呂西安·拉納裡韋盧稱讚中馬項目取得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國家糧食進口面臨困難的背景下,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幫助我們緩解了糧食安全問題。」

一名有著20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當地農民說:「我認為,這一水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代表了我們農業的未來。」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二是注重調查研究,優化畜禽生產問題。

在迪戈項目點,中國專家組開展基線調查,摸清了制約當地畜牧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引進中國秸稈氨化飼料生產方法,有效提升當地飼草料產量和質量,緩解當地小反芻動物旱季牧草短缺的狀況,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是延伸價值鏈,幫助小農戶連接市場。

項目採用「公司+農戶」模式,依託當地合作夥伴為農民提供良種、農資及技術服務,同時按照合同收購農產品,搭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形成以南南合作項目示範基地為龍頭,梯次輻射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局面。

同時,項目關注婦女和青年就業,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馬達加斯加項目僅是中國對非農業南南合作的一個縮影。由於非洲在糧食安全方面面臨突出挑戰,目前中國在FAO框架下實施的南南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中國在非洲已實施了近30個南南合作項目,派出專家技術人員近1100人。中國-馬達加斯加南南合作項目的實踐經驗再次表明,南南合作對促進非洲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結合中國的農業發展及對非農業合作的實踐經驗,促進非洲農業發展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將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堅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不動搖,是中國對非南南合作所分享的重要經驗之一。

二是通過技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糧食的自給自足能力。結合非洲國家小農生產特點,通過技術轉移、培訓、示範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實用農業技術,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水平。

三是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資力度,引進負責任的投資,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推動對非洲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等,幫助非洲國家改善農業生產設施和條件。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原標題為 "Essential support"

責編 | 柳洪傑

編輯 | 張釗

相關焦點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 非洲之美:稀樹草原上令人驚嘆的風景
    非洲之美:稀樹草原上令人驚嘆的風景 02:19非洲之美:稀樹草原上令人驚嘆的風景02:20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基代波河谷國家公園位於烏幹達首都坎帕拉以北約700公裡處,面積約為1400平方公裡,毗鄰南蘇丹和肯亞,是烏幹達尋幽探奇的最佳去處,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新華社杭州1月5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科學網—鄧啟雲:雜交稻與轉基因是不同概念
    「超級雜交稻可能含有轉基因成分。」在全國上下都在為超級稻的全新紀錄而歡呼時,有關中國超級稻的質疑聲一直不曾斷絕。 對此,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始終保持著清醒認識。9月24日下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樓會議室,超級雜交稻「Y兩優2號」研發團隊負責人、袁隆平的學生鄧啟雲告訴新華社記者,雜交稻是自然雜交來改良品種,與在實驗室內通過遺傳操作,將一類生物的基因整合到另一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行系列的轉基因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這年盛夏,中國大地,正橫卷著一場時達3年的饑饉。天災人禍面前,學農出身,拿著工資、守著農業試驗田的袁隆平,同樣吃不飽肚子。說起研究雜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說:「上世紀60年代,我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當教師時,曾親眼看見過5個餓殍,兩人倒在橋下,兩人倒在田裡,一人倒在路旁。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袁隆平認為,推廣雜交稻對確保世界糧食安全、徹底解決飢餓問題意義重大。他算了一筆帳,現在全世界有22億稻田,而包括中國在內只有3億多畝種雜交稻,如果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照每公頃增產兩噸計算,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5億多人。儘管已經83歲高齡,袁隆平依然不服老,自稱是「80後」年輕人。
  • 分子生物技術「增援」超級雜交稻育種
    本報5月10日訊(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吳俊) 袁隆平院士領銜的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000公斤攻關,引入了分子生物技術作為外援。昨天下午,「十二五」國家科技部「863」課題「超高產水稻分子育種與品種創製」在長沙啟動,目標是運用分子生物技術,精細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狀基因,創製一批優異新種質及新材料,選育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優質高產新品種,並推廣種植4000萬畝。
  • 一畝田農業資訊網-未來超級水稻:若新品種成功或使產量提升50%...
    四年前,這些科研團隊組成了「國際C4水稻聯盟」(下稱C4聯盟),希望將玉米(2445,2.00,0.08%)中的高效光合作用機制,安裝進水稻中,以提升水稻產量。這個新品種水稻被稱為C4水稻。若C4水稻研發成功,它將減少化肥的使用,比傳統水稻更適應乾旱等惡劣環境,重要的是,可以使水稻增產50%。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袁隆平:具有重大意義
    新華社杭州1月5日消息,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袁隆平回應「雜交稻高產不高質」:已達國家二級優質米標準
    CFP 資料圖「我在一個小時前得知,位於湖南衡東縣的超級水稻示範基地實現了每公頃16噸的產量。這是我們繼雲南箇舊、河南信陽後,第三個每公頃產量達到16噸的百畝超級稻示範地。」10月26日上午,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到訪的海上絲綢之路主流媒體湖湘行記者分享了這一雜交稻攻關的最新成果。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遠遠高於當地一般每公頃3噸左右的產量。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長呂西安·拉那利維魯:使用雜交水稻種子,將極大地提高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產量。
  • 觀中國|非洲農民:「種了20年地,今後我要改種中國雜交稻!」
    在農業領域,中方基於非洲國家實際需求,著重鞏固、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並在畜牧、水產、園藝、農業產業化等多方面提升非洲農業的「造血」能力,支持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非雙方從援助關係轉變為平等合作,中國專家團隊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廣泛好評。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年。20年來,中非雙方務實合作,成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範。
  • 強優勢秈型雜交稻問世(新中國的「第一」)
    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成功培育後,我國水稻產量大幅提高。此後,東南亞、非洲、北美等地的許多國家,紛紛到中國學習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技術,不僅有助於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同時也推動了世界糧食的一次革命,造福了世界人民。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
    ,講述他們在各自領域為中國「有種」而奮鬥的故事。,還有一個夢就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nbsp&nbsp&nbsp&nbsp袁隆平講述,1996年,原農業部啟動了超級雜交稻育種計劃。該計劃分四期進行,每期的產量目標分別是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及1000公斤,他和團隊都成功實現了這些目標,目前正在向畝產1300公斤的目標推進。
  • 美官員大放厥詞稱中國讓「非洲國家背上沉重債務」 中方回應
    為了配合蒂勒森此次出訪,美國國務院官員在前期吹風中甚至不惜顛倒黑白詆毀中國「推高非洲國家債務」,美國智庫還炮製所謂報告,稱中國「向小國轉嫁債務」。這些謬論6日遭到中國外交部和學者批駁。據報導,3月6日至13日,蒂勒森將對非洲5個國家——查德、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和奈及利亞進行訪問。
  •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袁隆平:雜交稻的米質不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圖)     2013世界糧食日優質湘米品鑑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