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在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威脅非洲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南南合作的作用更加突出。
2019年,非洲食物不足發生率為19.1%,相當於超過2.5億人面臨食物不足,是世界平均水平(8.9%)的兩倍多,且數量增長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區域。如果這一增長趨勢持續下去,預計到2030年,非洲將佔全球飢餓人口總數的51.5%。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非洲農業發展目前面臨著兩大突出問題:一是農業生產結構性不合理,受歷史和現實影響,非洲農業發展高度捲入世界市場,通過發展出口型經濟作物來賺取外匯,再從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本國糧食生產則嚴重不足。二是農業基礎十分薄弱,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發展落後,農機、化肥、良種等投入不足,科技投入力度低,生產方式十分落後。此外,疊加氣候變化、地區衝突、極端事件的影響,非洲的糧食安全面臨巨大挑戰。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非洲經濟作物出口受到制約,另外由於許多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加之糧價上漲,使許多非洲國家獲取糧食更為困難,糧食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
農業一直是中非南南合作的基礎領域。中非農業南南合作為保障非洲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馬達加斯加,中國專家正克服疫情困難,通過實用農業技術傳播,幫助當地農民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為馬達加斯加及其他非洲國家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願景增添信心。
為支持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中國政府、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 與馬達加斯加政府於2018年12月籤署了三方協議,中國農業農村部於2019年9月派出了9名農業專家組成了南南合作專家組,在馬達加斯加的馬義奇、扎卡、迪戈等項目點,開展雜交水稻生產、畜牧和農業綜合經營等領域的技術援助。項目實施取得了積極成效,受到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門高度讚譽。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這些合作項目為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積累了寶貴經驗。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一是推廣實用農業技術,提升糧食產量。
在馬義奇、扎卡項目區,中國專家組組織了近30場技術培訓和現場示範,指導當地農民開展雜交水稻種植、農場規劃、農田管理等工作,使當地糧食產量從2.8噸/公頃提高到了10.28噸/公頃,水稻收穫後損失由14%減少到4%。
馬達加斯加農業部長呂西安·拉納裡韋盧稱讚中馬項目取得的成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很多國家糧食進口面臨困難的背景下,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幫助我們緩解了糧食安全問題。」
一名有著20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當地農民說:「我認為,這一水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代表了我們農業的未來。」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二是注重調查研究,優化畜禽生產問題。
在迪戈項目點,中國專家組開展基線調查,摸清了制約當地畜牧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通過引進中國秸稈氨化飼料生產方法,有效提升當地飼草料產量和質量,緩解當地小反芻動物旱季牧草短缺的狀況,為當地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三是延伸價值鏈,幫助小農戶連接市場。
項目採用「公司+農戶」模式,依託當地合作夥伴為農民提供良種、農資及技術服務,同時按照合同收購農產品,搭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橋梁,形成以南南合作項目示範基地為龍頭,梯次輻射帶動當地農業發展的局面。
同時,項目關注婦女和青年就業,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馬達加斯加項目僅是中國對非農業南南合作的一個縮影。由於非洲在糧食安全方面面臨突出挑戰,目前中國在FAO框架下實施的南南合作項目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區。中國在非洲已實施了近30個南南合作項目,派出專家技術人員近1100人。中國-馬達加斯加南南合作項目的實踐經驗再次表明,南南合作對促進非洲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結合中國的農業發展及對非農業合作的實踐經驗,促進非洲農業發展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是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將農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堅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不動搖,是中國對非南南合作所分享的重要經驗之一。
二是通過技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糧食的自給自足能力。結合非洲國家小農生產特點,通過技術轉移、培訓、示範等方式,向非洲提供實用農業技術,全面提升農業技術水平。
三是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投資力度,引進負責任的投資,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價值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同時推動對非洲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等,幫助非洲國家改善農業生產設施和條件。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原標題為 "Essential support"
責編 | 柳洪傑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