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柳玉鵬】美國國務卿蒂勒森6日開啟他上任以來的首次非洲之旅。美國媒體為其列出的訪問重點包括「為川普總統的『糞坑國家』言論道歉、彌補裂痕」「促進美非反恐合作、貿易合作」及「抗衡中國影響力」。為了配合蒂勒森此次出訪,美國國務院官員在前期吹風中甚至不惜顛倒黑白詆毀中國「推高非洲國家債務」,美國智庫還炮製所謂報告,稱中國「向小國轉嫁債務」。這些謬論6日遭到中國外交部和學者批駁。
據報導,3月6日至13日,蒂勒森將對非洲5個國家——查德、吉布地、衣索比亞、肯亞和奈及利亞進行訪問。《華爾街日報》稱,蒂勒森6日將在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發表演講,詳述川普政府的非洲政策,之後開啟訪非行程。
「美國官員稱,中國在非洲持續增長的影響力將成為蒂勒森訪非時關注的核心焦點」,《華盛頓時報》4日稱,美國對中國在非洲大陸上不斷擴張的影響力感到「沮喪」,蒂勒森今年2月也曾警告警惕中國的「掠奪性投資」。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國務院官員2日就蒂勒森訪非對媒體吹風稱,中國加大對非洲的開發援助讓各國背上了沉重債務,「導致貧困」。部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從中國等國獲得低息貸款,使這些國家債務問題越來越嚴重。該官員還稱,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從非洲獲得資源,而有關非洲國家卻未得到發展。
對於這種論調,外交部發言人耿爽6日表示,這種說法與事實完全不符。當前,一些非洲國家的債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不是這兩年才發生的。中國並不是非洲國家主要債權方。任何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特別是工業化起步階段,都需要融資支持。沒有資金保障,非洲工業化和現代化很難實現。
耿爽表示,中國對非洲的融資支持主要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性領域。中國企業在非洲建設了很多公路、鐵路、港口、機場、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極大地改善了非洲的經濟發展環境,幫助非洲「築巢引鳳」,吸引外資,增強自身「造血」功能。除了貸款以外,中國政府更鼓勵、引導和支持中國企業加大對非直接投資,積極探討PPP等新型投資合作模式。他特別強調,中方始終高度重視非洲債務可持續性問題。中方歡迎國際社會共同致力於支持非洲實現和平穩定與發展,希望有關國家切實多做有利於非洲發展的事情,同時,公正、客觀看待中非合作。
美國智庫也藉機「蹭熱點」。「美國之音」6日報導稱,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近日發布一份報告,名為「從政策角度考察『一帶一路』項目的債務影響」,稱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貸款將顯著增加巴基斯坦、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吉布地等8個國家的債務危機風險。報告稱,巴基斯坦是「目前面臨高危險的最大國家」。該報告「憂心忡忡」地指出,如果這些國家不能有效管理債務,中國就會獲得「強勢地位」影響其戰略決策,甚至獲得對重要基礎設施的控制。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信息處處長田雲6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任何一個剛開始起步的地區,一定都是從債務開始的,因為第一步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的回收周期特別長,錢從哪來?為什麼在中國進入非洲之前,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在資本那麼富餘的情況下,都不給非洲提供貸款,開發非洲?田雲說,中國和非洲優勢互補,中非的結合改變了國際政治格局,而這是美國不想看到的。
巧合的是,與蒂勒森一前一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在非洲訪問。據俄羅斯《獨立報》6日報導,拉夫羅夫3月5日啟程,訪問安哥拉、納米比亞、莫三比克、辛巴威和衣索比亞5國,預計將與蒂勒森進行會面。報導稱,俄美兩個大國將展開對非洲影響力的競爭,「當然也不能忽視中國在非洲的存在」。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日引述俄科學院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薩拉赫丁諾夫的話稱,美國國務卿的出訪旨在改善與非洲國家領導人的關係,恢復川普執政後弱化的美國對非政治影響力。他說:「美國政府禁止某些非洲國家公民前往美國,以及川普的模糊推文,都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在非洲大陸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開始將目光轉向其他合作夥伴,這首先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