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非洲農民:「種了20年地,今後我要改種中國雜交稻!」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導讀:過去20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非合作成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範。在農業領域,中方基於非洲國家實際需求,著重鞏固、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並在畜牧、水產、園藝、農業產業化等多方面提升非洲農業的「造血」能力,支持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非雙方從援助關係轉變為平等合作,中國專家團隊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廣泛好評。

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年。20年來,中非雙方務實合作,成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範。

鞏固和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始終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為支持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幫助非洲國家減輕飢餓和營養不良,保障糧食安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框架下在非洲實施了20多個南南合作項目,基於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實際需求,通過「授人以漁」提升非洲農業的「造血」能力,有力地支持了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例如,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分別於2012年-2014年和2015年-2017年在烏幹達實施管理了兩期南南合作項目,共有47名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烏幹達農業生產一線,與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通力合作,在糧食生產、蘋果產業化發展、蔬菜規模化生產、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水產養殖飼料加工等領域進行了技術示範和推廣,有力地促進了烏幹達農業產業化。

項目結束時,烏幹達農牧漁業部及FAO駐該國代表處為中國專家組頒發了「傑出貢獻獎」。

//成效斐然//

在糧食生產方面,項目點雜交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9-10噸,約為本地高產品種的3倍,雜交小米的產量約為當地常規品種的2-3倍。項目示範帶動烏幹達境內十多個行政區生產小米70公頃、水稻60公頃,增強了該國發展農業、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信心。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在布達卡項目點,中國專家「手把手」指導當地農民Sagula Robert成為了雜交水稻種植專家。他說:「我種了20多年的水稻,這是我見過最高產的水稻,我相信中國雜交水稻,相信中國派來的專家,感謝中國政府。從此以後,我要改種中國雜交水稻。有了錢後,我要把幾個孩子送到大學,還打算把現在的房屋拆掉,修一套新房,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有機會去中國學習雜交水稻和其他新的農業技術。」

在畜牧養殖方面,專家組設計利用氨化飼料解決飼料質量問題,修建年產氨化飼料72噸的氨化池2口,可解決240頭牛或1200隻羊一個月的飼料需求,同時提高了秸稈的營養價值,提高可食性和適口性,有效解決旱季缺草問題。針對進口雞籠成本高、養殖戶難以承擔的問題,專家組自行設計了木製雞籠並積極推廣,對擴大養殖規模和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水產養殖方面,中國專家開展魚苗孵化、幼苗運輸、魚塘設計及養殖、稻田養魚、飼料加工等示範項目,使小規模飼料加工產量每天達到800公斤,魚苗孵化率從20%提高到80%、幼苗運輸成活率從79%提高到98%以上。

在園藝方面,中國專家指導烏幹達農科院開展蘋果砧木繁育150萬株,是過去四年總量的兩倍。在卡貝拉項目點,中國專家開展的蘋果綜合技術指導使果農收益增加了5倍。此外,還開展了「坡改梯」及天然集雨工程示範,改造面積4000平方米,蓄水150立方米,提升了烏幹達農業部示範苗圃的生產能力;開展了食用菌、馬鈴薯試驗生產及芒果實蠅、柑桔黑斑病的防治試驗,在大面積生產應用中極有價值;建造兩處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經濟模型,展示出推廣潛力。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在做好生產指導的同時,中國專家組還通過紅薯粉、牛肉乾等加工項目延長價值鏈;通過「企業+農戶」方式拓寬市場銷售渠道;通過指導「稻田養魚」「循環農業」「休閒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以項目為橋梁,促進中國四川企業投資2.2億美元建設「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烏幹達總統出席開園儀式,表示園區對於該國發展意義重大。

//廣受好評//

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專家技術人員腳踏實地、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紮實開展工作,不僅傳播了實用農業技術,更將真誠與友善帶到了烏幹達。中國專家組勤勞肯幹的工作態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績,贏得了烏幹達自下而上的高度認可。當地人讚揚中國專家「友好、勤奮、不隱瞞技術」。

烏方項目協調員James Tumwine博士指出:「那些受益的農民很高興,他們看到了作物產量提高,同時也與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建立了很深的友誼。他們學會了種植和養殖技術,有一個地區的農民以前從來沒有養過魚,在中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現在他們那裡的漁業產品產量很高;在另一個地區,原先從來不種稻米,現在採用了來自中國的種植技術,那一地區已經開始出產水稻,將來有可能成為非洲最大的稻米產區之一。」

2019年11月,為繼續支持烏幹達農業發展,在中國-FAO南南合作十周年高級別會議期間,中國、烏幹達、FAO三方共同籤署了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三方協議。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成功經驗//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指出,在中非合作的道路上,中國始終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各國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攜手前進。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堅持發展為民、務實高效,堅持開放包容、兼收並蓄。中烏農業南南合作項目正是上述理念的生動實踐,這也是項目成功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的重要原因。

一是真誠友好、發展為民。項目關注烏幹達農業發展的弱點、難點,基於當地農業發展需求,中國專家用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因地制宜推廣符合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和小農戶承受能力的實用技術。這些技術符合當地需求,成本低、易操作、見效快、好推廣,特別適合小農戶,真正做到發展為民。

二是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國專家在因地制宜做好技術傳播的同時,還通過延伸價值鏈、開發市場、促進雙邊交流等形式帶動農業投資與貿易。通過項目平臺引進中國企業對烏負責任農業投資,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資投入不足、市場連接不暢等問題,撬動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生產活力,增強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三是平等相待、務實合作。在中烏南南合作項目裡,雙方分別為「合作國」和「東道國」,而非「援助國」和「受援國」。兩國政府堅持權責平衡,中國政府作為「合作國」提供技術、資金和專家,而烏幹達政府作為「東道國」,為項目開展匹配必要資源。雙方項目管理人員、技術合作夥伴之間互相尊重、平等協商、通力合作,為項目成功實施提供了機制保障。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Model for cooperation」

責編 | 柳洪傑

編輯 | 張 釗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非洲官員:中國雜交稻新品種產量令人驚嘆
    圖片來源:新華社在馬達加斯加,中國專家正克服疫情困難,通過實用農業技術傳播,幫助當地農民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水平,為馬達加斯加及其他非洲國家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零飢餓」願景增添信心。
  • 中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我國雜交稻畝產取得突破 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智慧央視網消息:「民以食為天」,今天,在湖南衡南第三代雜交稻試驗基地,經過農業農村部現場測產,袁隆平院士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1500公斤是個什麼概念?這會給我們國家的米袋子帶來什麼影響?
  • 新中國經濟70年·雜交水稻推廣|親歷者楊遠柱: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
    雜交水稻推廣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育成我國第一個三系雜交稻野敗不育型「二九南1號A」。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6000多萬人。201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座談時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說:雜交稻育種,是一個很偉大的事業,要繼續抓好。俗話說:「湖廣熟,天下足。」指的是環洞庭湖區自古盛產水稻。
  • 不能種水稻就改種花生玉米
    目前武漢市累計已投入人力約50萬,資金2.4億元,引調水資源近4億方,受益農田138.59萬畝,搶種(栽)早稻70萬畝、搶栽中稻28.3萬畝,搶育中稻秧8.6萬畝,改種中稻2萬畝,幫助組織購銷農產品800萬公斤。據氣象部門預測,後期武漢還將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冬春連旱已經發生,若出現冬、春、伏3旱相連,將會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 袁隆平與雜交稻的發展歷程
    然而,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稻」,從畝產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900公斤,這位貌似農民而內心卻燃燒著如火激情的科學家,探索的腳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播下夢想1960年,袁隆平在湖南省安江農校當一名普通教師。這年盛夏,中國大地,正橫卷著一場時達3年的饑饉。
  • 袁隆平: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
    新華網長沙12月1日電  「我的夢想是把雜交稻推廣到全世界,幫助全人類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升中國的農業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11月30日,在湖南長沙市芙蓉區召開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這樣表述他的願景。
  • 是雜交稻養活了中國人?
    近年來,媒體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對雜交稻的炒作毫無底線,說&34; 、&34;等等。出於對老一輩科學家的尊重和敬仰,人們對這類謠言喪失了應有的免疫力。以至於一個從人民中間走出來的科學家,逐漸被吹成了一個&34;。說雜交稻養活了14億中國人,既和事實不符,又與邏輯相悖。一,中國14億人不是個個吃稻米。提到糧食,很多人就將糧食和稻米混為一談,這是一種誤解。
  • 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還在為14億人吃飯操勞,總有好消息傳來!
    為更好地解決我國14億人吃飯大問題,將飯碗牢牢端在我們自己的手裡,中國雜交稻之父袁隆平90多歲了,仍然還在日夜操勞。他帶隊攻關,總有新突破,好消息頻頻傳來—— 好消息:三代雜交稻突破畝產1000公斤 袁隆平,作為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首席科學家和總設計師,中國雜交稻從三系法、兩系法到超級稻,從超級稻第一期到第四期,總有新的好消息傳來。 2016年7月20日,廣東興寧攻關取得新突破,實現雙季稻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 沒有農民的深圳育出「3G雜交稻」
    原題:沒有農村、沒有農民,深圳走出一條生物育種的高端農業產業之路  3g雜交育種 中國育種「圳」能量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研究成果由中組部「千人計劃」專家鄧興旺和唐曉豔(左一)領銜的「廣東省引進創新科研團隊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新華社杭州1月5日電(記者 朱涵)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河北10萬畝水稻田改種玉米(圖)
    本報訊據《燕趙都市報》報導,從2007年春季起,為保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的水量水質,河北省承德市灤平、豐寧,張家口市赤城三縣200多個行政村的農民將不再在潮河流域種植水稻。  這項被稱為「退稻還旱」的工程,涉及良田10萬畝,10萬畝原有的高產田水稻將全部改種玉米等耐旱農作物。
  • 以旱制旱 四川水田改種玉米
    以旱制旱 四川水田改種玉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8日 19: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3月28日電(記者黃毅)27日一大早,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盤龍鎮三教堂村農婦張慶英就來到自家的田裡
  • 【中國夢·踐行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劉耀光紮根研究:解碼雜交稻 育...
    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丁穎是盧永根的老師,劉耀光又是盧永根的學生,三人先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耀光,植物遺傳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1981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原華南農學院),1988年獲日本香川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和基因工程研究。
  • 我要上觀網|中國學者挑戰非洲起源說 缺乏DNA證據是關鍵
    之前由美國衛星拍攝的「藍色彈珠」替換成由中國「風雲四號」拍攝的地球圖景。 但是,觀網的讀者卻更關心這個。 新聞的重點不是「風雲四號」嗎?怎麼扯到了人類起源? 原來,微信團隊解釋之前啟動頁面中顯示非洲大陸的原因是「非洲大陸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地」。 但有同學並不認同佔據學術界主流的「非洲起源說」。
  •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袁隆平:具有重大意義
    新華社杭州1月5日消息,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令雜交稻性狀可以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項成果於4日晚間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一年之內連獲兩項國際農業類最高獎項,其輝煌的背後,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高度認可和讚譽。世界糧食獎基金會讚揚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水稻的雜種優勢並加以應用而獲得成功。他為促使中國由糧食短缺不足轉變為糧食充足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研究的雜交水稻以20%的增產幅度在中國得到迅速推廣,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數千萬人口。
  • 袁隆平等多位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袁隆平等科學家講述中國「有種」故事&nbsp&nbsp&nbsp&nbsp12月9日,全國現代種業發展暨南繁矽谷建設工作會議在三亞召開,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內的多位專家、農業部門負責人、企業代表圍繞現代種業的發展作了發言
  • 袁隆平:中國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新華網武漢4月22日電(記者 趙博)中國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22日在此間舉行的「海聯論壇·新農村建設與科學發展戰略研討會」上表示,將常規育種手段與分子育種技術結合起來,進一步挖掘水稻的產量潛力,超級雜交稻實現畝產1000公斤,大有希望。
  • 河北10萬畝水稻改種玉米為北京節水6000萬立方米
    為保首都供水,今年起,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10.3萬畝水稻全部改種玉米。此舉每年可為北京節水6000餘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蓄水量,北京市財政每年補貼「退稻」農民4635萬元。    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是密雲水庫上遊水源地,水稻是當地主要農作物。
  • 他種了33年地,他說:「一定要相信科學!」
    MAP智農走訪全國使用MAP智農的用戶,看勤勞、淳樸、聰慧的中國農民如何用科技為自己的農業生產種植帶來改變。在這些農民中,MAP智農尋找一些典型用戶稱為「金牌用戶」,並將陸續為大家講述他們的現代農業經。本期要講述一位東北智農用戶,我們稱他為「現代農業的老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