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去20年來,在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中非合作成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範。在農業領域,中方基於非洲國家實際需求,著重鞏固、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並在畜牧、水產、園藝、農業產業化等多方面提升非洲農業的「造血」能力,支持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中非雙方從援助關係轉變為平等合作,中國專家團隊受到當地政府和農民廣泛好評。
2020年是中非合作論壇成立20年。20年來,中非雙方務實合作,成為全球南南合作的典範。
鞏固和提升非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始終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為支持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幫助非洲國家減輕飢餓和營養不良,保障糧食安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框架下在非洲實施了20多個南南合作項目,基於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實際需求,通過「授人以漁」提升非洲農業的「造血」能力,有力地支持了非洲農業可持續發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例如,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分別於2012年-2014年和2015年-2017年在烏幹達實施管理了兩期南南合作項目,共有47名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烏幹達農業生產一線,與當地農民和技術人員通力合作,在糧食生產、蘋果產業化發展、蔬菜規模化生產、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及水產養殖飼料加工等領域進行了技術示範和推廣,有力地促進了烏幹達農業產業化。
項目結束時,烏幹達農牧漁業部及FAO駐該國代表處為中國專家組頒發了「傑出貢獻獎」。
//成效斐然//
在糧食生產方面,項目點雜交水稻產量達到每公頃9-10噸,約為本地高產品種的3倍,雜交小米的產量約為當地常規品種的2-3倍。項目示範帶動烏幹達境內十多個行政區生產小米70公頃、水稻60公頃,增強了該國發展農業、提高糧食安全水平的信心。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在布達卡項目點,中國專家「手把手」指導當地農民Sagula Robert成為了雜交水稻種植專家。他說:「我種了20多年的水稻,這是我見過最高產的水稻,我相信中國雜交水稻,相信中國派來的專家,感謝中國政府。從此以後,我要改種中國雜交水稻。有了錢後,我要把幾個孩子送到大學,還打算把現在的房屋拆掉,修一套新房,享受美好的生活。我希望有機會去中國學習雜交水稻和其他新的農業技術。」
在畜牧養殖方面,專家組設計利用氨化飼料解決飼料質量問題,修建年產氨化飼料72噸的氨化池2口,可解決240頭牛或1200隻羊一個月的飼料需求,同時提高了秸稈的營養價值,提高可食性和適口性,有效解決旱季缺草問題。針對進口雞籠成本高、養殖戶難以承擔的問題,專家組自行設計了木製雞籠並積極推廣,對擴大養殖規模和集約化生產提供了有效手段。
在水產養殖方面,中國專家開展魚苗孵化、幼苗運輸、魚塘設計及養殖、稻田養魚、飼料加工等示範項目,使小規模飼料加工產量每天達到800公斤,魚苗孵化率從20%提高到80%、幼苗運輸成活率從79%提高到98%以上。
在園藝方面,中國專家指導烏幹達農科院開展蘋果砧木繁育150萬株,是過去四年總量的兩倍。在卡貝拉項目點,中國專家開展的蘋果綜合技術指導使果農收益增加了5倍。此外,還開展了「坡改梯」及天然集雨工程示範,改造面積4000平方米,蓄水150立方米,提升了烏幹達農業部示範苗圃的生產能力;開展了食用菌、馬鈴薯試驗生產及芒果實蠅、柑桔黑斑病的防治試驗,在大面積生產應用中極有價值;建造兩處以沼氣為紐帶的庭院生態經濟模型,展示出推廣潛力。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在做好生產指導的同時,中國專家組還通過紅薯粉、牛肉乾等加工項目延長價值鏈;通過「企業+農戶」方式拓寬市場銷售渠道;通過指導「稻田養魚」「循環農業」「休閒農業」全面提高農業的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以項目為橋梁,促進中國四川企業投資2.2億美元建設「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烏幹達總統出席開園儀式,表示園區對於該國發展意義重大。
//廣受好評//
項目實施過程中,中國專家技術人員腳踏實地、深入農業生產一線,紮實開展工作,不僅傳播了實用農業技術,更將真誠與友善帶到了烏幹達。中國專家組勤勞肯幹的工作態度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實績,贏得了烏幹達自下而上的高度認可。當地人讚揚中國專家「友好、勤奮、不隱瞞技術」。
烏方項目協調員James Tumwine博士指出:「那些受益的農民很高興,他們看到了作物產量提高,同時也與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建立了很深的友誼。他們學會了種植和養殖技術,有一個地區的農民以前從來沒有養過魚,在中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現在他們那裡的漁業產品產量很高;在另一個地區,原先從來不種稻米,現在採用了來自中國的種植技術,那一地區已經開始出產水稻,將來有可能成為非洲最大的稻米產區之一。」
2019年11月,為繼續支持烏幹達農業發展,在中國-FAO南南合作十周年高級別會議期間,中國、烏幹達、FAO三方共同籤署了中烏南南合作(三期)項目三方協議。
圖片來源: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
//成功經驗//
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指出,在中非合作的道路上,中國始終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同非洲各國團結一心、同舟共濟、攜手前進。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堅持發展為民、務實高效,堅持開放包容、兼收並蓄。中烏農業南南合作項目正是上述理念的生動實踐,這也是項目成功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的重要原因。
一是真誠友好、發展為民。項目關注烏幹達農業發展的弱點、難點,基於當地農業發展需求,中國專家用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因地制宜推廣符合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和小農戶承受能力的實用技術。這些技術符合當地需求,成本低、易操作、見效快、好推廣,特別適合小農戶,真正做到發展為民。
二是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國專家在因地制宜做好技術傳播的同時,還通過延伸價值鏈、開發市場、促進雙邊交流等形式帶動農業投資與貿易。通過項目平臺引進中國企業對烏負責任農業投資,有效地解決了當地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資投入不足、市場連接不暢等問題,撬動了整個農業產業的生產活力,增強了南南合作項目的可持續性。
三是平等相待、務實合作。在中烏南南合作項目裡,雙方分別為「合作國」和「東道國」,而非「援助國」和「受援國」。兩國政府堅持權責平衡,中國政府作為「合作國」提供技術、資金和專家,而烏幹達政府作為「東道國」,為項目開展匹配必要資源。雙方項目管理人員、技術合作夥伴之間互相尊重、平等協商、通力合作,為項目成功實施提供了機制保障。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Model for cooperation」
責編 | 柳洪傑
編輯 | 張 釗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