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旱制旱 四川水田改種玉米

2021-01-07 央視網
以旱制旱 四川水田改種玉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8日 19: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成都3月28日電(記者黃毅)27日一大早,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盤龍鎮三教堂村農婦張慶英就來到自家的田裡,忙著把玉米苗周圍的雜草除掉,準備給玉米苗施肥提苗。而在去年,張慶英家的這塊水田還種著水稻,今年春旱,張慶英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把這塊水田改成旱地,種上了玉米、春洋芋等旱作作物。

  沿318國道在嘉陵區西行,許多過去的水田變成了如今的旱地,玉米苗、春洋芋苗長勢喜人。地處川東北丘陵區的嘉陵區,今年發生嚴重的春旱。面對旱情,嘉陵區號召農民水路不通走旱路,今年的春耕來得特別早。

  嘉陵區農業局副局長青永林告訴記者,從今年1月20日開始,該區就號召農民備耕,所有的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民把靠天吃飯的水田改成旱地,並發展高效旱作作物。過去一年一熟的水田已變成一年多熟的旱地:目前間作種植玉米、春洋芋;玉米收穫後種蔬菜,春洋芋收穫後種夏大豆;夏大豆收穫後再種秋洋芋。這可是嘉陵區農技人員近年來探索出來的適合當地的高效旱作作物種植模式,每畝比光種水稻的水田可增收1000至1500元。據了解,嘉陵區今年春耕已有8萬畝水田改成了旱地。

  三教堂村黨支部書記青松說,全村大部分水田靠天吃飯,去年大旱,水稻大幅減產,一些水田顆粒無收。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今年春耕,全村220畝水田有180畝改成了旱地。

  正在地裡幹活的張慶英同記者擺起龍門陣:水田改成旱地後,種植的旱作作物抗旱災、風災的能力強,收成會不錯。旱地還可以多種幾季莊稼,累是累點,可收入高了,我們農民高興。

責編:毛婷

相關焦點

  • 不能種水稻就改種花生玉米
    目前武漢市累計已投入人力約50萬,資金2.4億元,引調水資源近4億方,受益農田138.59萬畝,搶種(栽)早稻70萬畝、搶栽中稻28.3萬畝,搶育中稻秧8.6萬畝,改種中稻2萬畝,幫助組織購銷農產品800萬公斤。據氣象部門預測,後期武漢還將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冬春連旱已經發生,若出現冬、春、伏3旱相連,將會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 河北10萬畝水稻改種玉米為北京節水6000萬立方米
    為保首都供水,今年起,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10.3萬畝水稻全部改種玉米。此舉每年可為北京節水6000餘萬立方米,相當於一個中型水庫蓄水量,北京市財政每年補貼「退稻」農民4635萬元。    河北省灤平、豐寧、赤城三縣是密雲水庫上遊水源地,水稻是當地主要農作物。
  • 河北10萬畝水稻田改種玉米(圖)
    這項被稱為「退稻還旱」的工程,涉及良田10萬畝,10萬畝原有的高產田水稻將全部改種玉米等耐旱農作物。有專家分析,此舉除去河流蒸發與徑流過程的損失,潮河上遊三縣一年可為北京「囤水」過億噸。北京市發改委區域處負責人劉京順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解釋說,潮河是密雲水庫、官廳水庫的主要水源,目前密雲水庫、官廳水庫都處於缺水狀態。
  • 水稻成為改種首選 引增玉米深加工企業
    第一站 莫旗小莫丁 孫姓農戶  其反映,自有土地40畝,全部種植玉米,未改種大豆,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大豆單產較低,每畝200斤,玉米單產1000斤;其二是大豆價格較低,去年售價1.7-1.8元/斤,玉米潮糧價格0.4元/斤,玉米10畝(當地稱之為小垧)自有地收益1000元左右,高於大豆。
  • 水稻比玉米價格高三四倍,農民為什麼把稻田改種玉米
    近年來,農民把這些水稻田都改為了玉米田,在農村我們把這種做法叫做「拉旱「,我們都知道玉米的價格是偏低,水稻的價格是玉米的三四倍。可是農民為什把水稻田改為玉米田呢?是農民沒文化,不會算這個帳嗎?當然不是了。一個真正種過地的人,種過稻田的人,都知道稻田裡的活,沒有一樣是輕鬆的。水田比較累,水田裡有淤泥,管理起來費力氣。
  •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輔助條件是不知哪種掙錢。水田裡當然是種水稻更適合。首先,水田應該種水稻,是由於水稻和玉米不同的生理結構決定的。但是,玉米不行。水田種玉米是絕對不行的。除非將水田改成旱田。這需要很多先決條件,不能莽撞而為。比如目前水田地勢低洼,逆勢而為的話不但增加費用,而且玉米也長不好。第二,水田種水稻還是玉米,是水田改旱田的基礎條件決定的。比如,水田種植多年,病蟲害比較嚴重;水田雖然種了很多年,但是供水始終不好。
  • 水稻田改旱田,種黃豆好還是種玉米好?應該注意些什麼?
    說到水稻田改旱田,就想到了我老丈人家的一衝水田了。那一衝水田有10畝多,每年可以收穫一萬多斤稻穀,也是他們在主要的收入了。但是,因為種植水稻前期整田的時候,特別麻煩。因為水田為了方便插了秧以後,秧苗深度基本一致。這樣才能保證以後,水稻的各個生長期基本一致。
  • 沿線玉米改種大豆現象明顯 俄羅斯進口豆的衝擊待觀察
    對沿途大豆的種植情況,大豆的生長狀況、大豆種子生產企業、及大豆深加工企業進行了實地考察,同五大連池當地一家大型種子公司就大豆、玉米種子的銷售情況,大豆玉米的種植狀況進行了交流;考察了孫吳某大型大豆深加工企業,了解了大豆產地的加工企業面臨的現狀及發展狀況;參觀了黑河的一個俄羅斯進口大豆加工企業,對俄羅斯進口非轉基因大豆的進口情況進行了調研。
  • 一線直擊:八月下旬 甘肅旱半夏開始陸續採挖
    【天地網訊】8月下旬,甘肅旱半夏陸續採挖,因農戶忙著採挖,現產地新貨量暫時不大。去年產新期旱半夏價格在100-105元,今年產新期價格較去年同期價格下滑5元。目前產新大幕拉開,今年產量到底如何?後期行情是漲是落?
  • 四川話百科:「包穀」就是玉米
    跟我讀  包穀【bāo gú】  詞釋義  「包穀」,就是玉米。  清段汝霖《楚南苗志》卷一《雜糧》:「包穀,三月種,六月收,即內地所稱玉米者,苗疆山土宜之,在在多有。」這裡的「包穀」就是「包穀」。
  • 今年大慶新增水田12.5萬畝 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
    ●今年新增水田12.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未來5年發展到300萬畝  ●按目前水稻種植面積200萬畝來計算,我市水稻年產量預計為20億斤,5年後水稻產量可達30億斤  調整種植結構,我市還將增加哪些農作物?
  • 美媒:中國的「穀物之王」為何是玉米而非大米?
    但是近年來,在中國,玉米已經搶了大米的風頭,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農作物。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人突然對玉米有了食慾,而是因為玉米被用來飼養家畜。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過去25年間,中國的玉米產量提高了近125%,而大米產量僅增加了7%。這種變化背後是中國人對肉食需求的增長,因為大多數的玉米都被用來飼養豬、雞和牛。
  • 霑益白水:巧憑寒冬謀發展 田裡改種茭瓜忙
    近日,在霑益區白水鎮中心村茭瓜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在水田裡趕種茭瓜,為來年的豐產豐收打基礎,田間一片繁忙景象。「我家流轉了2畝地,拿到了1600元的流轉費,到了冬天,自家地裡也沒什麼活可幹,正好來這裡務工,每天有80塊錢的收入!」中心村村民樊良偉開心地說。據了解,一直以來,中心村都是以種植水稻、玉米為主,收益較低。
  • 閩清四成受災水稻田地復耕 改種大豆玉米等作物
    在水稻恢復生產方面,在推動農業保險勘災定損的同時,由於農時已過不適宜再種植水稻,要改種大豆、玉米、地瓜等糧食作物,閩清縣從省市調回玉米種子694公斤、大豆種子108.5公斤、甘薯苗1.5萬株,提供給坂東等9個鄉鎮,為農民改種無償提供種子和栽培技術指導服務,到目前已恢復生產面積8600畝,佔全縣水稻受災面積的4成。
  •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
    【脫貧故事】四川涼山發展特色養殖 鴕鳥「馱起」致富夢位於四川涼山州普格縣的沐洋鴕鳥專業養殖合作社,現有社員50名,貧困戶30戶。該合作社一期自籌基建引種投入資金110萬元,在普基鎮新農村1組建立養殖場,流轉土地、林地、水田共計100餘畝。現養殖鴕鳥50隻、商品鳥20隻、雉雞300隻、跑山雞2000隻,走出了一條特色致富路。
  • 遠古生物鱟蟲大量現身成都水田 與恐龍同時期(圖)
    自本報獨家報導了彭州一片水田出現大規模 「史前生物」後,引起全國媒體以及市民關注。同時,該片水田也已成 「熱門景點」,每天來見證「史前生物」的不低於五六十人,有的還捉回家要當寵物養。記者李慶  看稀奇 可以  風雨無阻每天看客超五六十  「怪物」現身彭州水田,之後被專家證實為二億五千萬年前恐龍時期的一種甲殼綱動物——三眼恐龍蝦。
  • 2020年這麼多颱風暴雨地震低溫連旱,中國都挺過了!
    2.8月中旬川渝及陝甘滇嚴重暴雨洪澇災害8月10-17日,西南地區東部、四川盆地至陝西、甘肅等地連續出現多輪強降雨過程。強降雨引發長江上遊發生特大洪水,三峽水庫出現建庫以來最大入庫流量75000立方米每秒,多地暴發山洪、泥石流等災害。
  • 玉米灌溉的指標與灌溉技術
    植株形態指標當土壤水分不能滿足春玉米蒸騰消耗的生理需水時,晴天中午春玉米上下部葉片出現萎蔫現象,但夜間又恢復正常,這種萎蔫現象叫做「暫時萎蔫」,這就是需要灌水的生理指標,要立即進行灌溉。如夜間不能恢復稱「永久萎蔫」時,進行灌水為時晚矣。生理指標(1)葉片膨壓葉片相對膨壓是生產上採用較多的測定植株水分盈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