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智農走訪全國使用MAP智農的用戶,看勤勞、淳樸、聰慧的中國農民如何用科技為自己的農業生產種植帶來改變。在這些農民中,MAP智農尋找一些典型用戶稱為「金牌用戶」,並將陸續為大家講述他們的現代農業經。
本期要講述一位東北智農用戶,我們稱他為「現代農業的老農民」。
初次見面,膚色偏黑,衣著樸素,是典型中國農民的樣子。
49歲的陳鵬,從16歲開始,就沒有離開過遼中這片土地。雖然年齡不算很大,但種地已經33年之久,所以我們稱他「現代農業的老農民」。
如今陳師傅自己也養了一些農機,除了自己的200畝外,還給別人種著1000多畝水稻,9月就要收割了。
在交談中,陳師傅說起自己「農業經」滔滔不絕,分享了很多經驗與想法。跟所有農民一樣,收入是陳師傅每年最關注的問題。
糧食品質好,產量高,趕上行情好的年頭,收入就能保證。今年陳師傅種的水稻長得還不錯,他也為我們分享了自己巧用MAP智農的方法。
遙感監測長勢,陳師傅獨到解讀
1000多畝的農田,每天下地查看水稻的生長狀況,一天2次,早晨1次,下午1次,陳師傅經常要去巡田,每次都要耗費2個小時去查看水稻的長勢。
而今年,陳師傅也用起了遙感監測水稻長勢,用陳師傅的原話就是「我沒事兒就扒拉看,黃的地方就是長得不好,就去地裡看看。一看苗稀,就抓幾把化肥,就長起來了。以前巡田得2個小時,現在二三十分鐘就完事了」。
人最可貴的就是思考,更難得的是反向思考。利用遙感查看長勢的時候,陳師傅在病蟲害容易爆發的時候會特別關注顯示綠色的部分。
陳師傅說:「綠的地方說明長得密,就容易發生病蟲害,得去看看。黃的和紅的苗稀就沒什麼事,基本就不用去看了」。
這麼獨到的遙感解讀,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巧用地塊管理,農機服務心中有數
在前期了解中,陳師傅在MAP智農上線了84個地塊,而且都是自己畫的,畫得特別精細。就目前來看,部分智農用戶還沒有獨立畫地塊的習慣,經常需要我們的農藝師幫助才能完成。
陳師傅為什麼這麼有耐心去畫地塊呢?他的解答,讓我們體會到了真正的物盡其用。
陳師傅養了很多農機,插秧、打藥、施肥,經常要給別人提供農機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是按畝收費,準確知道地塊的面積就很重要。
最開始陳師傅都是靠別人說「我家8畝地」「我家10畝地」……這樣單方面的告知就直接開著農機去幹活了,但實際農戶是不是少報了,陳師傅也不知道,弄不好就多幹活,少收錢。
後來陳師傅也買了GPS去確認地塊的面積,雖然準確,但還得繞地行走,一圈走下來就很累了,更別說1000多畝地了。
在使用MAP智農後,陳師傅又一次巧妙地把地塊管理的功能跟自己的實際情況搭上了橋梁。
在農機下地作業之前,陳師傅會把作業的地塊在智農上畫一下,地塊的面積馬上就自動測算出來。這方面,智農對陳師傅來說是個「秘密武器」,他說「我用手機這麼一畫,你有多少地也忽悠不了我了」。
陳師傅:「你得相信科學」
陳師傅自從今年3月農藝師給他推薦MAP智農,到現在已經堅持使用半年多。第一次接觸MAP智農時,陳師傅就想「這玩意指定能好使」。現在經過不斷學習、摸索,他已經熟悉了其中的各個功能。
當被問到對這些遙感、氣象功能是否有懷疑的時候,陳師傅立刻回答了一句「你得相信科學呀!現在我家是3口人種1000多畝地,將來就有可能3口人種10000畝地」。
雖然話語樸實,但卻透露著一位現代農民對科學的認知、認可,這樣的農民也在全國各地不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