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飢餓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的糧食安全也面臨許多隱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飯碗要裝我們自己的糧食」。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把糧食生產提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從地力補貼、休耕輪作到糧食擴面等,多措並舉,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但與「舌尖上的浪費」相比,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卻鮮為人知,同樣觸目驚心。為此,簡要對保障糧食安全、避免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情況及面臨困難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一、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耕地季節性撂荒面積與日俱增。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就業,大量農村人口離鄉離土。據綿陽市統計局調查,全市60歲以上仍在勞動的人數為42.7萬,佔全市農村從業人數的17.4%;在農村勞動力中,只搞種養殖業的佔24.4%,務工務農各佔一半的佔31%,農忙時收種、農閒時務工經商的佔24.8%,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現已是農村主要常住人口。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土地季節性撂荒面積與日俱增,「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已成為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三農」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病、蟲、草、溼、鼠」害造成糧食損失較大。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變革,我國病蟲害災變規律發生新變化,一些跨國境、跨區域的遷飛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蟲暴發頻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發性病蟲發生範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致使每年造成糧食損失。一是農戶對病蟲危害性認識不足。大部分農戶對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危害特點缺乏掌握意識,抓不住最佳施藥期,平時又不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不能夠及時了解病蟲防治信息,只是習慣性的憑藉經驗進行施藥,既無法保障施藥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也將給整個防治過程帶來嚴重的問題。二是防治器械老化,防治效果差。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由於生產技術推廣的不足以及意識上的落後,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仍舊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在防治器械的更新上十分滯後,手動式噴霧器依然是農村病蟲害防治器械中的主要組成,使用比重仍佔據3/4以上,且許多器械由於長期使用未及時進行更換,存在著跑、冒、漏等問題,防治效果不理想。「一家一戶」的自主分散防治幾乎難以發揮效力,使得許多病蟲有越冬機會,也進一步增加了防治的難度。
(三)收割環節的糧食損失。隨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在「耕、種、管、防、收、加」等環節,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在機收環節上,帶來的糧食損失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收割時機械碰觸造成一些損失。其次是脫粒不完全也會造成損失。此外,田塊不規整帶來的機收難題也導致不少浪費。
(四)8%的糧食在儲藏環節損失掉。由於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糧食收穫後,一些農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儲糧三四個月,等到價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藏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黴、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除了農戶,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經紀人的儲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重的糧食損失。
二、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
(一)多措並舉,有效解決農村耕地季節性撂荒問題。首先大力宣講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於長期撂荒耕地的農民大力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閒置、荒蕪耕地和我國人多地少基本國情等相關內容。其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技應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使灌溉、交通得到保障;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改良耕地土壤,提升耕地質量,不斷增長耕地單產效益,實施因地制宜種植,確保增收增效,徹底改變現有的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現狀,提高耕地種植率,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最後加快推進規模化生產並健全市場機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有限的土地集中起來,建成「大農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技術化程度,讓農民既能從土地上獲得效益,也能抽出時間外出工作,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減少因人為投機造成的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保障農民權益。
(二)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模式,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著力促進防控策略由單一病蟲、單一作物、單一區域防治向區域協防和可持續治理轉變;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轉變;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賴單一化學農藥向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轉變。
(三)要積極整合科研力量,加強糧食收割環節基礎性科學技術研究。一是加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集成平臺,充分利用農機農藝融合原理,設計製造能夠適應農藝特徵的收割機,提高機械結構和工況參數對作物力學的匹配。二是突破一批關鍵性重大技術,交叉融合人工智慧技術。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機械作用下的黏附、斷裂等規律,精準構建作物與機械互作模型,開發能夠表徵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傳感器,形成對多種作業工況的調控技術,實現作物收割降損、增效。三是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降低土地細碎程度,種植規模越大,田塊越成系統,越有利於聯合收割機的作業,有利於降低損失。四是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對農機作業人員要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節糧意識,同時要完善機收社會化服務合同的內容,將損失率等納入服務條款。
(四)部門聯動、科學指導,努力降低儲糧環節損耗。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技術輔導,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引導農民安全儲糧,給農戶傳授科學、先進、合理的家庭儲糧技術。
作者:機靈小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