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2021-01-18 科技生活快報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飢餓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的糧食安全也面臨許多隱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飯碗要裝我們自己的糧食」。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黨中央、國務院把糧食生產提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從地力補貼、休耕輪作到糧食擴面等,多措並舉,確保了國家糧食安全。但與「舌尖上的浪費」相比,我國糧食從生產到加工鏈條上的損失卻鮮為人知,同樣觸目驚心。為此,簡要對保障糧食安全、避免糧食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情況及面臨困難問題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

一、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耕地季節性撂荒面積與日俱增。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就業,大量農村人口離鄉離土。據綿陽市統計局調查,全市60歲以上仍在勞動的人數為42.7萬,佔全市農村從業人數的17.4%;在農村勞動力中,只搞種養殖業的佔24.4%,務工務農各佔一半的佔31%,農忙時收種、農閒時務工經商的佔24.8%,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現已是農村主要常住人口。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十分突出,農村土地季節性撂荒面積與日俱增,「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已成為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三農」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 「病、蟲、草、溼、鼠」害造成糧食損失較大。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耕作制度變革,我國病蟲害災變規律發生新變化,一些跨國境、跨區域的遷飛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蟲暴發頻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發性病蟲發生範圍擴大、危害程度加重,致使每年造成糧食損失。一是農戶對病蟲危害性認識不足。大部分農戶對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危害特點缺乏掌握意識,抓不住最佳施藥期,平時又不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不能夠及時了解病蟲防治信息,只是習慣性的憑藉經驗進行施藥,既無法保障施藥的科學性與有效性,也將給整個防治過程帶來嚴重的問題。二是防治器械老化,防治效果差。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由於生產技術推廣的不足以及意識上的落後,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仍舊沿用傳統的方式方法,在防治器械的更新上十分滯後,手動式噴霧器依然是農村病蟲害防治器械中的主要組成,使用比重仍佔據3/4以上,且許多器械由於長期使用未及時進行更換,存在著跑、冒、漏等問題,防治效果不理想。「一家一戶」的自主分散防治幾乎難以發揮效力,使得許多病蟲有越冬機會,也進一步增加了防治的難度。

(三)收割環節的糧食損失。隨著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在「耕、種、管、防、收、加」等環節,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在機收環節上,帶來的糧食損失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收割時機械碰觸造成一些損失。其次是脫粒不完全也會造成損失。此外,田塊不規整帶來的機收難題也導致不少浪費。

(四)8%的糧食在儲藏環節損失掉。由於農戶儲存設施簡陋、烘乾能力不足、缺少技術指導等原因導致的糧食損失達8%左右。糧食收穫後,一些農民往往先在自家庭院儲糧三四個月,等到價格合適再出售。這種儲藏方式容易導致糧食生黴、腐爛以及遭遇鼠害,造成大量損失。除了農戶,部分中小型糧食收購企業、糧食經紀人的儲糧設施也很簡陋,造成嚴重的糧食損失。

二、確保糧食生產安全的建議

(一)多措並舉,有效解決農村耕地季節性撂荒問題。首先大力宣講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於長期撂荒耕地的農民大力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關於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閒置、荒蕪耕地和我國人多地少基本國情等相關內容。其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技應用。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使灌溉、交通得到保障;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改良耕地土壤,提升耕地質量,不斷增長耕地單產效益,實施因地制宜種植,確保增收增效,徹底改變現有的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現狀,提高耕地種植率,解決耕地撂荒問題。最後加快推進規模化生產並健全市場機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將有限的土地集中起來,建成「大農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規模化、機械化和技術化程度,讓農民既能從土地上獲得效益,也能抽出時間外出工作,從而提高農民收入。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減少因人為投機造成的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保障農民權益。

(二)按照「政府推動、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模式,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的理念,著力促進防控策略由單一病蟲、單一作物、單一區域防治向區域協防和可持續治理轉變;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戶分散防治向專業化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轉變;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賴單一化學農藥向綠色防控和綜合防治轉變。

(三)要積極整合科研力量,加強糧食收割環節基礎性科學技術研究。一是加快建設一批技術研發集成平臺,充分利用農機農藝融合原理,設計製造能夠適應農藝特徵的收割機,提高機械結構和工況參數對作物力學的匹配。二是突破一批關鍵性重大技術,交叉融合人工智慧技術。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機械作用下的黏附、斷裂等規律,精準構建作物與機械互作模型,開發能夠表徵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傳感器,形成對多種作業工況的調控技術,實現作物收割降損、增效。三是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要降低土地細碎程度,種植規模越大,田塊越成系統,越有利於聯合收割機的作業,有利於降低損失。四是加強專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機服務水平。對農機作業人員要進行定期培訓,增強其節糧意識,同時要完善機收社會化服務合同的內容,將損失率等納入服務條款。

(四)部門聯動、科學指導,努力降低儲糧環節損耗。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與技術輔導,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引導農民安全儲糧,給農戶傳授科學、先進、合理的家庭儲糧技術。

作者:機靈小不懂

相關焦點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曾經肥沃的土地將變成荒漠;在永久凍土地上建築的房屋可能被損壞;受乾旱洪澇影響,糧食作物的生產將面臨危機……從報告中我們不難想到「氣候變化=溫室效應」,全球氣溫的變化將會威脅日本的糧食生產,這與日本糧食自給率的下降有著密切的關係。
  • 玉米良種匱乏影響非洲糧食生產
    這些專家呼籲在玉米種子生產領域採取措施,以提升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   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13個國家的政府高級官員和農業專家當天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如何幫助非洲農民獲得抗旱玉米良種等問題。   會議組織者之一的國際玉米小麥研究中心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說,對一些非洲國家的研究表明,非洲每年生產的玉米良種只夠滿足該地區28%的需求。
  • 論壇快報:37%的巴基斯坦人面臨糧食不安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7月1日訊 據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經濟商務處消息,《論壇快報》報導,巴基斯坦工商聯合會(FPCCI)近日舉辦「巴基斯坦糧食安全」網絡研討會,參與者認為人口增長和氣候變化將給巴糧食安全帶來新挑戰。
  • 科學家揭示我國糧食生產碳足跡
    中國農業大學張衛峰及同事的一項新研究估算了中國糧食生產的碳足跡。相關成果6月29日發表於《科學報告》(論文連結)。
  • 疫情、糧食、環保……為什麼我們如此重視食物浪費問題?
    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出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不光是新冠疫情,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蝗災、土地供應減少、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退化、氣候變化/惡劣天氣頻繁等因素都在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截至日前,已有多國明確表示禁止糧食出口:
  • 專家: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人口或增至2.65億
    會上,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光碟行動」課題組負責人潘傑公布了一組數據:食物浪費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統計,全球供人類消費的糧食中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約13億噸)被損耗或浪費,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面臨嚴重糧食危機的人口可能增至2.65億。  推進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光碟行動發起人徐志軍先生認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 「老鼠門」事件,2.65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國該如何應對糧食問題?
    雖然專家的解釋是因為經濟的原因導致人們購買食物的購買力下降,才會導致大量的人群面臨飢餓的威脅。但是我們認為經濟因素並不能完全掩蓋其他因素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其中非經濟因素而引發的飢餓問題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 當今世界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
    要有的放矢有效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挑戰,首先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所面臨的主要全球性問題及其發展趨勢  文/陳須隆  當前,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不僅種類繁多而且變化多端。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一些小島嶼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面臨直接威脅。氣候變化還可能通過影響糧食、水資源等戰略資源的供應與再分配,引發社會動蕩甚至國際衝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4年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如果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措施被延遲或減排力度不大,那麼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日益嚴重。  三、資源問題。全球性資源問題日益凸顯。
  • 關於冷鏈食品管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分析及建議
    加大扶持力度 加強監管力度——關於冷鏈食品管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分析及建議□ 胡揭明10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官網發布消息稱,在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
  • 中國農業面臨著四大問題,如何攻破?
    因此,對於中國這樣的正在崛起的人口大國來說,農業的不利條件所產生的後果要更加嚴峻,甚至會加劇當前中國面臨的安全形勢。 鑑於農業生產的特點所具有的天然弱質性以及由於客觀和歷史原因形成的不利條件,當前中國農業安全形勢所面臨的風險十分嚴峻。
  •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新聞—科學網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 《自然-食品》 糧食的真實成本
    ,而所謂的「地方特產」則往往是可持續性糧食生產的一個特徵。 對糧食的真實成本的疏忽會導致糧食系統發生錯亂,其中最緊迫和影響最大的是不良的生產實踐和提倡便利、可丟棄的文化的盛行,這種文化鼓勵浪費、加劇汙染,並進一步使消費與生產脫節。這個問題在社會經濟嚴重分化的當下尤為嚴重,不同國家或同一國家內的所有人都會感受到過度的生產和消費模式所帶來的後果。
  • 2020年世界糧食日及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
    ,以喚起全球特別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產問題敦促各國政府和人民採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產,更合理地進行糧食分配,與飢餓和營養不良作鬥爭。但是,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供需形勢更趨嚴峻。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確定1981年10月16日(10月16日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為首屆世界糧食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都定為「世界糧食日」,其宗旨在於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二、今年世界糧食日主題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
  • 傳染病大流行、世界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自然資源總量減少——這些問題與你息息相關
    【傳染病大流行、世界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自然資源總量減少——這些問題與你息息相關】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與會專家提出2020年度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科學問題,點擊下圖,看看哪些與你有關?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
    糧食報告:人口飢餓問題或解決!今年疫情在出現之後,一個問題引起了中國網友的關注,那就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卻時時刻刻都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問題,甚至很多都需要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需求。這讓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不解。
  • 非洲人類發展報告:糧食安全是關鍵
    5月15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可持續性人類發展報告,在這份題為《2012年非洲人類發展報告:走向糧食安全的未來》的報告中,聯合國開發署指出,解決飢餓問題是實現撒哈拉以南非洲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如果不能消除影響其幾乎四分之一人口的飢餓問題,那麼該地區就不能維持其現有的經濟復甦。
  • 糧食安全新問題:農業化學物使用帶來隱憂
    科學家、環保人士及農業倡導者提出這一問題:使用越來越多農業化學物所帶來的回報,是否值得冒這一風險。  在過去幾周,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變得激烈,一系列聲音呼籲,政府應對此採取相關措施。甚至美國環境保護局因此被起訴。  批評人士稱,他們擔心,推動全球糧食產量增加或為健康和環境增添風險。
  • 基層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綜合抽查整合了職能,提高了效能,受到企業普遍好評,但基層在綜合抽查過程中面臨的問責風險、制度缺失等問題,亟待從頂層設計方面予以解決。具體做法  集中整合檢查事項。同時,針對縣級組建市場監管局後,基層檢查人員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選取市場監管局機關科室人員32人組成專業人員庫,包括計量專業15人、特種設備專業3人、藥品醫療器械專業4人、保健品化妝品專業2人、餐飲專業2人、生產許可專業2人、食品生產流通專業2人、廣告專業2人。根據涉及的檢查事項,由檢查組提請配備專業人員,從專業人員庫中隨機匹配參加檢查。  及時採集監管數據。
  • 國家將劃定糧食「特區」,區內禁建種、養設施,主抓種樹、挖塘!
    而現如今,糧食的穩定供應,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尤其是疫情大流行的出現,使得保障糧食安全,成為了現階段的一大任務。為此,近期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並在此意見中重點提出,要劃定中國的糧食「特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生產,直接關係著我國近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餓著肚子談發展,很顯然不切實際。
  • 極端氣候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劇南部非洲糧食危機
    而據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28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其13個成員國的城市和農村地區共有近448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而疫情將讓更多人挨餓。失業率升高,生產活動嚴重受阻。  而在疫情發生之前,非洲各國就已經面臨極端氣候(如乾旱、洪澇等)影響和宏觀經濟挑戰。據南共體報告顯示,面臨糧食危機的人口數相比於去年同期增長了10%,而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結束,預計面臨饑荒的人口將繼續增長。   南共體地區承受營養不良的三重負擔,分別是營養不良、過度肥胖和缺乏必需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