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新問題:農業化學物使用帶來隱憂

2021-01-20 食品夥伴網

  科學家、環保人士及農業倡導者提出這一問題:使用越來越多農業化學物所帶來的回報,是否值得冒這一風險。

  在過去幾周,關於這一問題的討論變得激烈,一系列聲音呼籲,政府應對此採取相關措施。甚至美國環境保護局因此被起訴。

  批評人士稱,他們擔心,推動全球糧食產量增加或為健康和環境增添風險。

  隨著一些地區農業化學物使用量的增加,化學物殘留已出現在美國農墾區的水和空氣系統中。

  重點關切集中在兩大交匯趨勢:

  第一,全球對於糧食、燃料和飼料需求的上升,正促使大量農民對作物使用更多除草劑、殺蟲劑以及化肥,以便增產。

  第二,某些過去流行的科技開始屬領先技術,一些農民發現,必須使用更多化學物以清除野草和害蟲。

  美國淨水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lean Water Agencies)立法主任Pat Sinicropi稱:「產量在上升,農業所面臨的愈發加大的壓力,迫使其在相同土地上儘可能多產,從而導致化學物使用越來越多。」

  濫用農業化學物危害健康及環境這一觀點,很少有人會表示異議,近期的討論則集中在何時會越過底線。

  行業人士表示,美國當局的監管嚴密,足以保證安全。

  杜邦公司(DuPont)執行副總裁Jim Borel說:「任何一項技術都有風險。」杜邦預計其殺蟲劑、除草劑及其他農藥產品的銷量將強勢增長。

  Borel在採訪中說:「人們往往過分關注於問題,或者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的擔憂。」

  「但是,如果我們要在未來40年養活100億人口,就必須將農業產出翻番。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合作,也需要密切注視挑戰與風險。」

  持相反觀點的人表示,贊同增加糧食產量是必要的這一說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北美辦公室發言人Teresa Buerkle稱:「為滿足日益龐大的世界人口的糧食需求,我們需要增加糧食產量,但我們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基礎為代價。」

  科學家疾呼

  儘管農業人士稱監管已足夠,但批評人士表示監管常常不足。批評人士希望,政府能對當前使用的化學物的影響做更多深入檢查,改變鼓勵農民種植玉米以及其他大量使用化學物作物的做法。

  外界對進入水資源的氮肥水平感到擔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3月13日發布的一項研究稱,農業所使用的化肥及硝酸鹽正汙染加州農墾區逾20萬居民的飲用水。

  近期美國水資源官員、汙染控制官員以及可持續農業組織組成的「健康水資源聯盟」(Health Waters Coalition)對國會表示,應在新《農業法案》中強調農業化肥的過度使用以及流入水土的問題。

  該聯盟援引美國環保局的數據稱,逾50%的河流、小溪與湖泊以及近60%的港灣及河口被超量的氮和磷汙染。

  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植物病理學家Doug Gurian-Sherman稱:「科學家認為,氮汙染是人類造成的少數對環境最嚴重的影響之一。」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正站出來表態。」

  殺蟲劑的使用也是外界的一大擔憂。22名美國植物學家於3月5日聯合籤署一封信函,警告美國環保局,稱一種對害蟲正失去抵抗力的轉基因玉米,可能引發「殺蟲劑使用量的大幅上升」。

  環保倡議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就其關切於2月23日起訴美國環保局。

  該委員會指控環保局未充分重視2,4-D成分對健康的危害。2,4-D是曾在越戰時期使用的除草劑--橘劑中的一種成分,引發多名之後罹患癌症的老兵和其他人提起訴訟。

  該委員會資深科學家Gina Solomon稱:「美國環保局正逃避這一問題,美國農業正面臨這一物質的使用大幅上升的風險,他們需要直面科學以及當前狀況。」

  農民未雨綢繆

  農民很清楚他們使用的化學物可能引起中毒,他們必須得到相關訓練,且應每年獲批後才能使用殺蟲劑,並採取一套防禦措施。

  做了一輩子農民的Dennis Schwab清楚他所面臨的風險。他今年61歲,在美國玉米種植大州愛荷華州種玉米,已成為殺蟲、除草及除病的有毒化學物質專家。

  他說:「我們(對有毒化學物)的接觸要比普通人群多……我們對這很關切。但是我們也認為,使用殺蟲劑是現在種農作物的必要部分。」(完)

相關焦點

  • 糧食生產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尤其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而言,糧食安全尤為重要。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的飢餓與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的糧食安全也面臨許多隱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裡」「中國人的飯碗要裝我們自己的糧食」。
  • 中國種子戰略,糧食安全又一局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糧食安全的命脈,如若優質種子大量依賴進口,我國農業將面臨「卡脖子」風險。袁隆平院士題詞種子,農業「晶片」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高度的加持,在糧食安全戰略的大背景下,「種子」問題」得到了空前重視。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持續逾,不論富裕國家乃至發展中國家,經濟活動受限,失業問題加劇,基層三餐不繼。聯合國4月警告,大流行之下,全球農業從人手、物流、生產成本以至顧客訂單飽受影響,加上今年蝗災、極端天氣等多重威脅,糧食供應不穩定。加上全球人口持續增長,對肉類及營養食物的需求有增無減,未來我們如何餵飽全人類?也許是時候來一場農業大辯論。
  • 《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發布 關注農業用水挑戰_中國國情_中國網
    由此可見,提高用水效率至關重要,尤其是在消耗水資源最多的農業領域。 《2020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指出,更好的水資源管理對於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十分關鍵,同時也將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這需要更有效的治理與更健全的機構,包括通過合理的水資源臺帳與審計制度保護關於水資源的權屬和權利。
  •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20年世界糧食及農業統計年鑑》
    當地時間10月2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了《2020年世界糧食及農業統計年鑑》,綜合介紹當前全球糧食和農業領域的主要因素,包括種養趨勢、投入品使用、勞動力利用、糧食安全和營養、溫室氣體排放以及農業對環境的影響等趨勢。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針對如何落實文件要求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1日進行了解答。
  •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
    針對如何落實文件要求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1日...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新華社記者於文靜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根據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報導:目前有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經成功大規模進入中國農業市場,並且深度滲透到了中國的田間。以玉米為例,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比如大名鼎鼎的先玉335。
  • 農業農村部:守住糧食安全生命線 嚴防耕地「非糧化」
    人民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孟哲)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日前,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出臺的背景、有關要求、如何貫徹落實等問題,接受記者專訪。問:請您介紹一下《意見》出臺的背景和重要意義?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 薇專題·悅讀慧丨糧食問題——《明日的餐桌》
    《明日的餐桌》是一本有趣的科學人文讀物,探討的是人類未來的糧食/食品問題。本書提出,有機農業和基因工程技術有可能相結合,從而幫助可持續農業的發展,解決未來的糧食問題,共同造福人類。本書的兩位作者是一對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夫妻,帕梅拉·羅納德是一位植物病理學家,丈夫拉烏爾·亞當查克是一位有機農場主,而本書論及的兩大內容,有機農業和轉基因作物之間,也如同他們的婚姻,不僅沒有衝突,反而可以共存,互補。
  • 疫情、糧食、環保……為什麼我們如此重視食物浪費問題?
    為了生產食物,全球農業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和30%的能源,佔用33%的土地,產生20%的溫室氣體。即便如此,全世界卻依然有1/9的人口得不到足夠的食物供給。  但是與此同時,地球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要滿足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預計農業產量必須在2050年前增長50%。世界人口預計將從今天的70億增至90億(2050年),糧食產量需要翻番才能滿足這些人口的需求。
  • 「老鼠門」事件,2.65億人糧食不安全,中國該如何應對糧食問題?
    但是我們認為經濟因素並不能完全掩蓋其他因素造成的糧食安全問題,其中非經濟因素而引發的飢餓問題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糧庫清查失火事件我們還記憶猶新,如今的烏克蘭的「老鼠門」事件又讓我們不得不把視線轉到儲備糧庫實際存儲量這個問題上來。我們一直都認為以美國為首的糧食生產大國其實是有大量的糧食儲備的,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國際上的糧食真的很多嗎?
  • 化學農業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大型「動物工廠」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將動物終身監禁在狹小的牢籠中,為了不讓它們在狹小空間內相互傷害,而對它們進行「改造」,拔掉牛的犄角,剪掉豬的尾巴和雞的喙;為了防止動物生病,對它們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動物工廠」常常聲稱具有現代的治汙手段,事實上卻常常造成所在地下水、土壤和空氣的嚴重汙染。
  •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為何還強調要有危機意識,為何堅決制止餐飲...
    出於對農業生產後繼乏人的擔心,「誰來種地」仍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此外,有資料顯示,我國用全世界33%的化肥,生產了世界25%的糧食。對化肥過高的依賴和不規範使用,有可能帶來土壤汙染和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利於農業生產長遠發展。
  •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日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聯邦機構、私營基金管理機構等共同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該計劃旨在所有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裡推動最前沿微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 中國農業面臨著四大問題,如何攻破?
    鑑於農業生產的特點所具有的天然弱質性以及由於客觀和歷史原因形成的不利條件,當前中國農業安全形勢所面臨的風險十分嚴峻。 近些年,在西方大國的外交政策和跨國公司操縱炒作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的石油、水和糧食等資源越來越稀缺,各個國家對這些資源的爭奪態勢已經顯現,將來勢必愈演愈烈。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關於農業的種子問題,有啥需要警惕的問題?揭示了什麼重大信號?
    年末歲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解決種子問題列為年度工作重點,傳遞哪些信號?種子問題能夠受到高層重視,可見種子問題已經或即將影響和制約當前農業經濟持續發展,也可能影響糧食安全。當前種業發展需警惕的突出問題:第一、外資加緊搶佔國內種業市場。「目前我國種業外資企業已有25家,世界種業前10強多數已進入國內。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竟是因為這個原因...
    百年一見的雷曼事件給日本造成了1000兆日元(折合人民幣67.3兆元)的經濟損失,也就是說,氣候惡化帶來的損失約是雷曼事件的四分之一。氣候惡化不僅會對勞動環境造成影響,還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據IPCC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50年,世界糧食平均價格將最高上漲23%。如今全世界約有8億2100萬的人口掙扎在飢餓的邊緣,約有20億人口因微量元素攝取不足而面臨著健康問題。糧食價格上漲後,意味著全球將會有更多的飢餓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