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他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01
不僅僅是因為疫情
糧食危機一直存在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出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不光是新冠疫情,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蝗災、土地供應減少、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退化、氣候變化/惡劣天氣頻繁等因素都在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截至日前,已有多國明確表示禁止糧食出口:
中國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為了生產食物,全球農業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和30%的能源,佔用33%的土地,產生20%的溫室氣體。即便如此,全世界卻依然有1/9的人口得不到足夠的食物供給。
但是與此同時,地球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要滿足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預計農業產量必須在2050年前增長50%。世界人口預計將從今天的70億增至90億(2050年),糧食產量需要翻番才能滿足這些人口的需求。
02
節約糧食
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生產一種食物
到底需要耗費多少水?
水足跡(water footprint),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公眾消費產品及服務過程所耗費的那些看不見的水。水足跡可以為個人、過程、產品的整個價值鏈計算,也可以為企業、河流流域或國家計算。
藍水足跡是指來源於地表或地下水資源的水枯萎蒸發,形成產品,或從一個水體中提取並返回到另一個水體中,或在不同時間返回的水。灌溉農業、工業和家庭用水會產生藍色的水足跡。下圖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生產一種食物的需水量(litre:升):
虛擬水戰略,是指缺水國家和地區通過貿易的方式從富水國家和地區購買水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來獲得水和糧食的安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實際上是以虛擬水的形式在進口或者出口水資源。
我們必須承認
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
雖然中國每年向全世界出口
和捐贈了無數的糧食
但中國並不是富水國家
我們的糧食安全問題
依然警鐘長鳴
我國現在的糧食生產主力在於東北,小麥第一主產區在於河南,這兩個地區都不是富水地區。華北地區地下水資源嚴重不足,生態恢復是第一要務。東南有豐富的水資源,卻沒有廣袤的土地,西北有廣袤的土地,但是缺少水資源。即使是水資源豐富的地區也面臨著嚴峻的水汙染挑戰......
糧食的生產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需要光與熱
需要水與土地
更需要時間和種植者付出巨大的精力
而浪費糧食,僅僅是一念之間
03
「誰來養活中國」之問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先人古訓道出農業於國於民之重要。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雜誌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認為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前進,中國不能養活自己,世界也養活不了中國。
為了回應各方的關注,並向各方說明中國的糧食狀況、闡明中國的糧食政策和回答「中國如何養活自己」的問題。國務院於1996年10月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向世界莊重承諾:
中國人民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將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提高。中國不但不會對世界糧食安全構成威脅,還將為世界糧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而最鏗鏘有力的回答是,中國始終堅持正確的糧食戰略,時刻強調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任何時候都緊繃糧食安全這根弦,確保我國在糧食問題上擁有自主權。
誰來養活中國?
——
必然是中國本身
這時的我們,到底該做些什麼?
——
節約糧食,這可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所力所能及的
最簡單
也是最有意義的
-貢獻-
04
光碟行動
我們
在行動
全國涉農高校接力
第一餐第一課——響應光碟行動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重要回信使涉農高校師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一年來,廣大師生牢記囑託,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立足自身崗位,鼓足幹勁、奮力拼搏,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績。
——中國農業大學
此外,此次光碟行動也吸引了一眾涉農高校
甚至全國高校的積極響應
當數據真真切切地
擺在我們面前
當國家面臨的糧食危機問題
真真切切地
被講述給我們聽時
任何人
都無法真的做到
內心的毫無波瀾
糧食問題(沒有飢餓/No Hunger)早已被納入聯合國17個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並成為世界糧食計劃署每年最為重要的目標。中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也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目前的主要認捐國之一,但中國擁有著世界上最為龐大的人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暫時還無法做到100%。
我們,還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而節約糧食是日常生活中的最基礎,也是最大的一步。
節約糧食,光碟行動
!我們,在行動!
圖文編輯:楊蕙菁
數據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