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攝/CBCGDF
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我們來看看一些數據:
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不光是新冠疫情,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東非、南亞) ,土地供應減少,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退化,氣候變化/惡劣天氣頻繁等等因素都在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中科院曾經發布的一份研究顯示,中國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為了生產食物,農業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和30%的全球能源,佔用33%的土地,產生20%的溫室氣體。即便如此,全世界卻依然有1/9的人口得不到足夠的食物供給。
但是與此同時,地球的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要滿足不斷增長人口的需求,預計農業產量必須在2050年前增長50%。世界人口預計將從今天的70億增至90億(2050年),糧食產量需要翻番以滿足這些人口的需求。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還不光是辛苦;糧食浪費和損失的背後,還有我們看不見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危機,以及公共健康危機。
那麼,節約糧食,我們可以怎樣做?
一、按需購買和烹飪食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糧食的價格佔收入比例逐步下降,基本的文保之需不難滿足,人們越來越追求「吃得好」。從個人消費者的角度來說,無論購買什麼食材,都請按需購買、按需食用,不要浪費。因為糧食的生產,不光是有人在為之付諸勞動,而且背後都有著資源環境代價。就拿水資源來說,一個100克的蘋果的「水足跡」為70升,一杯咖啡的「水足跡」為140升,一個漢堡的「水足跡」是2400升,1公斤大麥,水足跡是1300升,1公斤牛肉,水足跡是15500升,1升牛奶,水足跡是1000升……節約是最大的環保。
二、倡導「良食」新時尚
從食材種類的選擇來說,降低肉食的比例、提升素食的比例,更有助於個人健康,也有助於環境保護。「良食」(Good Food),指對環境和個人健康都友好的飲食方式,它並不完全等同於美食。除了美味之外,「良食」這個概念聚焦於食物選擇的可持續性、對於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一份2018年的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則達38%,而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這並不奇怪。下面這張圖片攝於2019年7月份筆者開會時,在某中字頭研究機構的食堂收餐處。完整的包子、炸糕、雞蛋,成碗的豆腐腦、涼菜就被這樣丟棄掉,無比惋惜!
筆者問收餐處食堂工作人員:「為什麼他們買這麼多吃不完卻不帶走呢?你們要不要提醒一下?」工作人員有些不好意思的回答說:「院所裡都是研究員、大知識分子,不太敢向他們提」。於是筆者後來寫了一封信件給該中字頭機構的院長,建議在食堂收餐處設立提示「節約糧食」的標語、並可以設志願者崗位進行友好的提醒。
節約糧食,人人有責;無分貴賤,或說,以德為貴。要「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新風尚、綠色生活新時尚,就請向浪費糧食的行為說「不」。至少,我們可以向浪費糧食的人,無論是誰、身份如何,我們可以對這種浪費行為投去鄙夷的目光。讓浪費者意識到:浪費食物不光榮,而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如果有人對對浪費者能說一句「請把你剩下的食物打包帶走」,「建議下次不要點這麼多,吃不完浪費了太可惜」,那麼下次他一定會有所考慮和顧忌。
四、公共用餐場合應提供宣傳標識
在食堂、餐廳、酒店以及其他餐飲有關的場合,可以貼上諸如「光碟行動」、「節約糧食」相關的倡導。對於消費者和用餐人員吃不完的食物,鼓勵他們打包帶走。
五、為節約糧食提供法治保障。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勢在必行。糧食節約,是創建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良好傳統美德,然而光有「德」還不夠。有人說,「浪費與否是我的權利,我扔的是我自己的東西,別人管不著」。筆者期待,浪費糧食不要僅僅停留在倡導層面。要完善法治,讓「創建節約型社會」不要停留在口號上。
2020年7月份,中國綠髮會已經成立專門小組開始了《反糧食浪費法》項目的調研工作。以此為基礎,小編所在工作組將開展2021年全國兩會提案建議稿的有關工作,推動我國出臺《反糧食浪費法》相關法律,讓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