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大熊貓,我們都做了些什麼

2020-12-05 光明日報

10畫10說

2019年7月12日 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

1

科研成果如何轉化?重慶的「環大學創新生態圈」了解一下(1版)

日前,重慶市科技局、北碚區、西南大學共同舉辦「環西南大學創新生態圈」揭牌暨項目籤約儀式,58個國內外科技創新項目、科技企業和創投基金集中簽約落戶。近年來,重慶探索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在高校周邊發展智力增值型經濟,利用「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點擊閱讀原文

2

在順應中美關係大勢中積極作為(12版)

當前,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係應該成為中美兩國各界的最大公約數。然而,7月9日美國國務院批准一項價值約22.2億美元的對臺軍售案,美國防部已就此通知國會。中國軍隊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11日就此發表談話時強調,中方敦促美方信守承諾,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立即撤銷上述售臺武器計劃,停止一切形式的美臺軍事聯繫,以免給中美兩國兩軍關係造成進一步損害。美方這一嚴重損害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錯誤行徑並非偶然,就在6月底,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總額高達7500億美元的「2020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其中一系列涉華條款明顯反映出美國一些人捏造「中國威脅」的意圖,大打「臺灣牌」,這顯然無助於中美關係良性健康發展。

點擊閱讀原文

3

清除藥毒、修復胰島……虛假保健品應該怎麼治?(2版)

對於違法宣傳問題,保健品不允許說治癒,不允許說療效,這是有明文規定的。那麼,是否可以考慮在電商平臺上進行一定的文字屏蔽,凡是售賣保健品的廠家,就不能出現違規字眼,一旦出現,系統自動屏蔽。

點擊閱讀原文

4

同是80後的他倆,卻已經是「北京榜樣」了(4版)

兩年前,在北京公交車上,面對持刀行兇的歹徒,兩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挺身而出,聯手奪刀制服歹徒,全程僅用10秒鐘,展現出新時代好青年的勇敢和擔當。他們就是楊帆和趙小偉。2017年,兩人因見義勇為被評為「北京榜樣」。今年2月,中央宣傳部授予北京榜樣優秀群體「時代楷模」稱號,楊帆、趙小偉名列其中。

時代呼喚這樣的勇者,社會需要這樣的英雄。

點擊閱讀原文

5

為什麼「非認知能力」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重心?(7版)

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讀書、玩耍。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的認知能力一般被人們界定為智商(IQ),與之對應的非認知能力指的是在學校中取得優秀成績的基本態度、行為和策略,這一能力對於個體的學習成績、受教育程度等學業表現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家庭資本、學校環境、教師教育等傳統的外部因素以及運用智商或學術測試來衡量的認知能力相比,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認知能力對於學業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被廣泛接受的非認知能力主要有「大五」人格、自我效能感、控制點、動機等。

點擊閱讀原文

6

為了保護大熊貓,我們都做了些什麼(13版)

整整150年前的那個春天,大熊貓被「發現」——基於現代科學意義上的「發現」。大熊貓走出夾金山進入人類視野,於生物界而言影響深遠,意義非同一般。黑白二色就此風靡天下150年,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全世界環境保護運動通用標誌,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世界自然基金會等均以其作為會徽,風頭蓋過世界上任何一種動物。夾金山作證,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大熊貓保護步入法制化軌道,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向新臺階,成效舉世矚目。

相關焦點

  • 老外們為了大熊貓都做些什麼?日本的「瘋狂」,荷蘭「最土豪」
    春節假期已經過半了,想必很多小夥伴都已經回歸了工作崗位。在這漫長的假期中,有沒有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呢?如果這個春節過得不夠盡興,現在又剛到崗位,那也沒有關係,也可以在文字中去看這個世界的美麗,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 大熊貓是公認的「世界寵物」,來看看老外為了它都做了什麼?
    有的旅行是為了擴寬眼界,瀏覽風景名勝,有的旅行是為了體驗生活,感悟人生,有的旅行是為了尋找逝去的年華,重溫青春的惆悵,而有的旅行是為了釋放負面情緒,換個心情輕裝上陣。一個人,一條路,人在途中,心隨景動,從起點到盡頭,也許快樂也許孤獨,如果心在遠方,我們只需勇敢前行,夢想自會引路,有多遠就走多遠,把足跡連成生命線。
  • 沒有人類保護,大熊貓就會滅絕嗎?
    2016年5月6日,四川寶興縣永富鄉發現一隻受傷的野生大熊貓。(寶興縣是大熊貓的模式標本產地,博物學家戴維神父在這裡發現大熊貓並首次用科學的方法為其命名,寶興縣每個鄉都有大熊貓分布,我也曾在永富鄉調查過大熊貓。)這隻受傷的大熊貓在被送到碧峰峽接受救治後搶救無效死亡。受傷原因是遭受猛獸的攻擊(個人覺得兇手最有可能是黑熊或者其他熊貓)。
  • 「最嚴的保護」保護不了大熊貓!背面真相是(觀察2)
    稱武漢動物園的大熊貓偉偉,疑似遭受虐待,造成偉偉出現手腳磨損等身體損傷現象。這則新聞就像當年,偉偉由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來到武漢動物園的原因,汶川大地震一樣,在網絡上引發一場輿論的大地震。應該受到最嚴格保護的「國寶大熊貓」,居然受到虐待!這實在讓人憤怒,也讓人們陷入不安。如果我們連「國寶大熊貓」都保護不了,那麼我們還能保護什麼?
  • 當我們保護熊貓時,我們還在保護什麼?
    12月28日,在方所成都店一場名為「從赤道到兩極,中國人在做什麼樣的自然保護研究」的講座上,主講人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彬彬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中國特有森林物種的分布區域,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它們和熊貓的分布區域高度重合,當我們在保護熊貓的時候,同時也在保護其他物種。
  • 在白熊坪,保護大熊貓的年輕人
    保護熊貓,同時也就保護了更多的物種與環境。 刁鯤鵬從小喜歡動物,上大學時,他看了紀錄片《海豚灣》,發生在文明社會裡對海豚無限制捕殺的場景衝擊著他,令他想做一點和動物保護有關的事,「我這麼喜歡動物的人都不去保護這些動物,它們還能指望誰?」研究生階段,刁鯤鵬來到魏輔文門下。畢業時,他有出國讀博的機會,但他想到自己學生物的初衷,還是為了保護動物。
  • 野生大熊貓的有什麼天敵的動物?聽聽動物保護協會人員怎麼說
    一說熊貓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國寶」,在大家的印象中胖乎乎的十分可愛。在大家的印象中熊貓是非常溫順的,其實熊貓如果是在野外生存的,一般戰鬥力都比較強,你們知道熊貓有什麼天敵?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老虎或者大獅子吧。
  • 植物為了自我保護都做了些啥?
    植物:你們都吃我欺負我,我也是有脾氣的,今天就給你們看看我們植物自我保護的絕活。植物有一系列從內到外的自我保護。長期進化的結果導致它們不好吃,不能吃甚至有毒。大部分的樹木都有堅硬的樹皮,樹皮中充滿了木質素,十分難以下咽。這樣保證了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動物會選擇吃樹皮。同時它也是一層堅硬的保護層,可以隔絕外部的病原體。而樹葉你別看它們好像弱弱的,其實每一片葉子都是全副武裝。
  • 同樣都是保護動物,憑啥大熊貓是國寶小熊貓不是?理由很無奈
    在中國如果提起大熊貓的話,大家的第一想法都是國寶。沒錯,熊貓是中國代表動物的,這一說法已經流傳遍了整個世界,哪怕功夫熊貓的形象是外國人做的,提起功夫和熊貓這兩個詞,大家想到的依舊是中國。然而你知道嗎,國寶大熊貓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黑白色熊貓,其實他的名字最早應該叫做貓熊,是和另一種熊貓混淆之後,才被人們稱為大熊貓的。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小熊貓,小熊貓和大熊貓一樣都屬於是國家的保護動物,甚至於小熊貓的生活環境比大熊貓還要惡劣很多。那麼同樣都是保護動物,憑啥大熊貓就能當國寶,小熊貓卻不是呢?
  • 保護地球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注意這些細節就能拯救地球環境
    地球環境惡化已經成為了社會嚴重的問題,無節制的消耗資源和汙染環境正是其根源,而人類所患的很多疾病都與環境汙染有很大的關係。就在這短短幾十年裡,我們的地球看起來也蒼老了許多,我們是時候反思自己都做了些什麼?
  • 大熊貓溺亡惹人心痛發問:「為什麼不保護?」
    說起「熊貓」,你會想到什麼?和平大使?擁有強大的力量卻靠賣萌為生?衣食無憂甚至養尊處優?沒錯,作為珍稀國寶,熊貓在我們眼中從來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好像從來都不用擔心生存問題。然而最近,四川黑水河保護區內卻發生了一件讓大家難過又意外的事,一隻半歲、雌性的大熊貓在野外溺亡了。
  • 保護得了大熊貓,為什麼保護不了白鰭豚?
    它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小型淡水鯨,僅產於長江中下遊的水系,有 「水中大熊貓」之稱。從20世紀後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侵害,導致數量銳減,在 1988 年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是剩餘種群仍不斷消亡,被認為是第一個由於人為因素而走向滅絕的鯨豚類動物。
  • 海闊憑魚躍|保護海洋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詩人沒有想到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司空見慣的景象恐將淪為遙遠的夢想2019年世界海洋日呼籲:「珍惜海洋資源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或許是時候思考:我們對海洋做了什麼?未來,我們又該何去何從?人類對海洋做了什麼?海洋保護協會的數據顯示,陸地活動佔了海洋塑料汙染的80%以上,僅有不到20%來自海洋活動,比如漁業和船舶。海洋是一個巨大的連通系統,洋流、潮汐、大氣運動,都會造成海洋垃圾的到處移動。
  • 大熊貓在被人類保護以前,是靠什麼活到了今天?
    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它憨態可掬,讓人很難把它跟「食肉」、「猛獸」這些詞聯繫起來。而且目前大熊貓要麼在動物園中被人精心照料著,要麼在野生環境下也是在保護區內,有專人保護。那麼,問題來了,大熊貓在被人類「照顧」以前,是如何在猛獸眾多的自然界中生存下來的呢?它真的像表面看起來那樣「人畜無害」嗎?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我們可以為地球做些什麼?
    每年4月22日這天,世界範圍內超過10億地球公民參與慶祝,以示對環境保護的支持。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地球日的起源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個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旨在提高民眾對於現有環境問題的意識,並動員民眾參與到環保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
  • 保護了大熊貓就等於保護了其他動物?|紐約時報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護一種動物的同時也保護到了其他的動物。這樣被選出來的代表物種就是傘護種。在傳統的理論中,大熊貓就是一個典型的傘護種,保護了大熊貓,不僅是保護這一個物種,而且保護了大熊貓棲息地內許許多多的其他物種。但真的是這樣嗎?
  • 大熊貓保護,一把神奇的生態保護傘
    旗艦物種(Flagship species)是一個保護生物學的概念,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僅分布於某些特定的生態系統中,是這些生態系統存在的標誌,通過關注一個旗艦物種和它的保護需求,便於管理和控制大面積生境,這不僅是為了這些受關注的物種,而且是為了其他影響力較小而鮮為人知的物種;二是對於人類而言
  • 節約糧食=保護環境!我們能做些什麼?
    我們來看看一些數據: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 。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不光是新冠疫情,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東非、南亞) ,土地供應減少,土壤和生物多樣性退化,氣候變化/惡劣天氣頻繁等等因素都在威脅著全球的糧食安全。
  • 地球日,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絕望於對動物那時那刻的感同身受,氣憤於我們人類怎能對地球傷害到這種程度。今天,我不想講人類如何的傷害了地球,那些需要銘記,但更要引以為戒,當下我們急需要做的就是,我們如何去愛我們這個星球,使她免受在未來的日子裡免受更大的傷害。
  • 在被人類保護前,大熊貓靠什麼活到了今天?別小看了蚩尤的坐騎
    因為科技的發展使我們生活中使用的科技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多,而使用它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的過程又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造就我溫室效應使南北極的冰川融化,釋放出冰川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然後溫室效應進一步嚴重,這就是科技發展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