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張路延
我們保護大熊貓,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到底有沒有意義?12月28日,在方所成都店一場名為「從赤道到兩極,中國人在做什麼樣的自然保護研究」的講座上,主講人崑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彬彬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並且給出了答案,中國特有森林物種的分布區域,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它們和熊貓的分布區域高度重合,當我們在保護熊貓的時候,同時也在保護其他物種。
李彬彬從事從事大熊貓保護研究多年,她說,熊貓是中國特有的,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別的國家有野生的大熊貓。而在中國,野生大熊貓分布區域也只在三個省份,也就是陝西、甘肅和四川,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67個熊貓保護基地,覆蓋了56%左右的熊貓棲息地。
「我們有很多的圈養大熊貓,除了圈養大熊貓外,野外還有近2000隻野生大熊貓,是我們圈養大熊貓數量的4倍,為了保護這些野生大熊貓,我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們花這麼大的力氣去保護一個物種,到底有沒有意義?」
李彬彬說,答案是肯定的,她在現場展示了一些圖片,內容是中國特有森林物種的分布區域,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從圖中可以看出,它們重點分布的區域其實就是在橫斷山脈,值得一提的是,但這三個種類合併在一起時會發現,他們的區域和大熊貓的分布區域高度重合。
「在大熊貓的分布區內,覆蓋了中國70%的特有鳥類、70%的特有哺乳類、31%的特有兩棲類。而幾乎任何一片的熊貓棲息地,都與中國最重要的特有物種分布中心相重合,換句話說,我們投向大熊貓保護基地的保護力量,同樣可以讓這些特有物種受益,比如川金絲猴、比如灰冠鴉雀、比如藍馬雞、金胸歌鴝等等,甚至有些是比熊貓分布更狹窄的一個特有物種,它們得益於熊貓保護。」
不過,李彬彬指出,大熊貓保護中,同樣存在威脅,包括大熊貓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化,很多是因為道路建設、森林砍伐、放牧而造成。
「放牧是一個新的威脅,直接原因是我們對肉類需求的增加,由於過度放牧,牲畜會直接啃食竹子,竹子被啃食導致熊貓棲息地的變化,通過一些對棲息地的研究,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熊貓的棲息地在大量減少,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熊貓棲息地,因為放牧的增加,退化甚至消失了。」
而放牧的背後,則是經濟需求,她說,對保護生物學而言,一部分研究對象其實是人,如何才能解決問題,那需要找出原因,而原因背後同樣藏著另一個問題,需要更深層次去解決,比如當地居民,能不能做替代經濟來增加收入,讓他們減少對家畜的依賴,這都是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