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浪費糧食也是破壞環境
作者:徐琦
最近一首《鋤禾》爆紅網絡,調侃之外,也令人再次反思糧食的來之不易。這與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Think.Eat.Save.——思前、食後、厲行節約」,可說是不謀而合。
關於保護環境,我們過去常常提到一個詞,是碳足跡。與之相比,耗糧足跡這個說法顯得挺新鮮。仔細一琢磨,不難理解,食物從田間到餐桌,至少需要耗費土地、水、肥料和勞動力,複雜一些的還有收穫、加工、包裝、儲存、運輸和營銷等多個環節。這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造成糧食損失。有據可查的是,發達國家糧食產後損失率一般在3%以下,發展中國家在5%左右,我國則高於5%,其中農民家庭儲糧損失高達8%。
而當食物被人們丟棄到成為廚餘垃圾,其腐爛以及處理過程同樣將造成大量碳排放。在我國,由於垃圾分類的推廣仍不夠深入,餐廚垃圾(一般佔生活垃圾總量的30%—50%)與其他垃圾混合處理,使垃圾的溼度高居不下,導致垃圾焚燒釋放出二惡英的風險驟增。當然,餐桌上的剩菜剩飯可能還會流向地溝油市場,這更是那些隨意浪費食物的人們始料未及的了。
所以,當你為了講究排場點了過多的飯菜,當你為了減肥而扔掉碗裡的食物,當你忘了保質期而把冰箱裡的食品扔進垃圾桶,你絕不僅僅只是浪費了糧食,還無意中成了破壞環境的幫兇。
你所浪費的糧食,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貧窮家庭的一頓美味晚餐。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的調查,每年有1/3的糧食約合13億噸被白白扔掉,這已經超過了一些發展中國家一年的糧食生產總量,估計可滿足全球8.7億飢餓人口的需求。與此同時,全世界1/7的人口仍處於飢餓狀態,並且每天有超過2萬名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飢餓。據估算,我國每年餐桌浪費食物價值高達2000億元,數量相當於兩億畝耕地的產量。你所浪費的糧食,原本還可以轉化為生物質能源。近幾年來,美國、歐盟國家都嘗試以糧食生產燃料乙醇,換句話說,既然不能養人,何不用來養車?這樣是不是才算是物盡其用?
全球糧食系統對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生產遠遠高於消費數量的食物只會加劇對環境的壓力,在這一重壓下,全球超過20%的耕地、30%的森林與10%的草原正在退化;9%的淡水資源被消耗,其中70%被用於農業灌溉;農業與土地用途的變化,如砍伐森林,造成超過30%的溫室氣體排放;過度捕撈與管理不善導致魚類數量下降,約30%的海洋魚類資源被過度開發。你扔掉的也許只是糧食,但也將讓這麼多地球寶貴的資源、環境付之東流。有多少人能在動筷前想想這些問題?或許想過了,也就不忍心再浪費了。
環境日只有一天,保護環境卻應是我們每天應該自覺、自知的行動。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環保實踐,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對食物的態度可能對生存環境產生的影響,相信他們會做出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