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形成生物育種研發推廣完整產業鏈
近年來,在沒有農村、沒有農民建制、農業用地僅10萬畝的深圳,湧現出一股生物育種的新興力量。圍繞種子這個「晶片」,我市在生物育種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研究和產業示範推廣等方面,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生物育種產業鏈逐漸完善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現代農業處調研員張萬巧告訴記者,2009年起,深圳開始規劃建設深圳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範區,整合多年積累但分散、弱小的育種資源,陸續引進和培育十多個國內外一流的擁有生物育種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育種創新團隊。
-
有了「基因魔剪」的育種新方案,種質的多樣性有救了
分子育種家們非常青睞這些「調節器」,在不同品種番茄的基因組中,這些「調節器」的版本不同,會造成信號的強弱不同,最終映射到性狀上,表現出來性狀的多樣性。以番茄的大小為例,它的一個調節器位於一個名叫fasciated基因的內含子上。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中新網深圳6月4日電(記者 鄭小紅)由冷泉港實驗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康奈爾大學、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等全球17所科研機構合作完成的兩項玉米基因組學研究成果,4日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遺傳學》上同期發表。
-
基因簡報丨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啟用,重症新冠患者或與...
從農業創新成果上看,武漢先後誕生了全球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全國第一個雙低油菜品種、中國第一個抗蟲轉基因水稻品種、全球第一支試管藕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標誌性成果。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與華大基因農業控股等 達成戰略合作 12月15日上午,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深圳華大基因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
-
石瓊:立足基因組學科技,助力海洋藍色經濟
從基礎研究的點(基因組學研究),到技術研究的線(水產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和藥源多肽性基因高通量篩選技術),拓展到產業應用的面(水產良種培育和新型海洋藥物研發),多方深度結合又相互支撐,石瓊與華大海洋(集團)在助推深圳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同時,也在助力著我國海洋藍色經濟發展。
-
沒有農民的深圳育出「3G雜交稻」
這正是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用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精心培育出的成果。從2010年確定利用廣泛存在的隱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構建一種新型的水稻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到最近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完成了自身最重要的一次技術創新,並開始步入產業化階段。這意味著雜交水稻育種將迎來一個新時代。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深圳科學家打通水稻「任督二脈」
原標題:這款新水稻打通了南北派 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右)與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所長錢前在進行田間實驗時合影3月20日,由深圳科學家團隊領銜參與的「高產優質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研究成果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上發表,這是我國育種技術研究首登世界著名學術期刊。 據悉,這項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中國農科院水稻所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完成。
-
育種技術的新寵——全基因組選擇,正在改良豬肉的肉質
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在豬的育種工作中開展規模化的應用,成為人類最新發明的育種技術中的一款新利器。 什麼是全基因組選擇?優良品種是通過育種途徑培育出來的,而育種則需要育種技術。與其他行業一樣,科技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育種技術是支撐我國生物種業發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藏肉於技」中「技」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全基因組選擇是最新一代的育種技術,育種效率遠遠超過傳統育種方法。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馬峙英表示,在科學家可以破譯並了解其之前,由其控制的生命信息被悄然複製、轉錄並表達,完成物質的合成和生命的接替。「如果你認為基因是全世界細胞中最小的單位,那就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當我們把基因再進一步解剖就會發現,一個基因由N個單鹼基對組成。SNP就是單鹼基發生多種變化的一種狀態,鹼基對的種類和排序決定了植物性狀的表現多樣化。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秦志偉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終於理解「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團隊的價值所在了。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牽頭,馮獻忠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從2007年起,馮獻忠就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大豆突變體資料庫和從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工作,但這些做法在當時遭到不少質疑甚至反對。 然而,當這些做法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中得到不斷驗證後,質疑化為期待,蹊徑正在變為通途。這是來自全國17家單位、32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的力量,他們瞄準大豆、棉花、辣椒、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貢獻出了一場設計育種的盛宴。
-
央廣消息 | 國家基因庫與深圳野生動物園達成戰略合作
央廣網深圳3月30日消息(記者 於揚)日前,國家基因庫與深圳野生動物園達成戰略合作,深圳野生動物園將發揮自身在生物多樣性資源收集,尤其是動物活體資源方面的優勢,為深圳國家基因庫建設動物活體展示平臺提供全面支持;國家基因庫將發揮其在種質資源保存、基因組學技術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在深圳野生動物園打造國家基因庫野生動物資源及科普教育基地
-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深圳這位科學家摘下國家自然科學獎
黃三文所帶領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團隊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深圳新聞網1月8日訊(記者 歐淑清 通訊員 孟麗君)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位於大鵬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所帶領的「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包括黃三文、張忠華、尚軼、金危危、陳惠明)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隆平高科深度解析:種質、研發優勢突出,持續引領生物育種
我國是最早參與生物育種和轉基因種子研發的國家,然而轉基因作物尚未實現大面積商業化種植。未來強化以轉基因、基因編輯為代表的生物育種技術是我國種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保糧食安全,轉基因種子迎來政策支撐。中美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籤訂,中國將加大從美國進口農產品。
-
我國科學家構建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隨著科技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等在育種中使用的越來越廣泛。近日,一個小麥基因定位與基因組研究平臺—WheatGmap構建成功,該平臺由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牽頭構建。據介紹,這一成果為高效克隆小麥功能基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數據利用、分析和共享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
轉基因植物新材料育種價值評估
從研發進展來看,從基因克隆到新品種培育就像一個金字塔,眾多實驗室開展了基因克隆、功能分析及優異基因挖掘的研究工作,組成了轉基因育種的重要基石。優異基因的遺傳轉化、轉基因材料的創製和目標性狀的功能效率評價,作為轉基因育種的一個重要階段承上啟下。
-
深圳先進院今年牽頭獲批7項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新聞—科學網
深圳先進院今年牽頭獲批7項國家科技部重點項目位列全國科研院所第一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51期: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 果真...
首個用於記憶喚醒基因被發現睡覺之前學的東西更容易記住?日本東京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為這條很多考生嘗試過的妙招新添了一項證據。通過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個專門用於記憶喚醒的基因,它似乎會影響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記憶。這個基因就是BMAL1,而缺失BMAL1蛋白的小鼠更健忘。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齊民要術·收種》中詳細地記載了這一方法,在選種史上比德國選種家仁博於1867年改良黑麥和小麥使用的混合選擇法要早1300多年。明代耿蔭樓在《國脈民天》一書中記載的選種方法和現在的混合選擇法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了。單株選擇法,是用一個具有優良性狀的單株或單穗選育新品種的方法。這在我國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相當普遍地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