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J. Mol. Sci | SLAF-遺傳圖譜定位小麥抗條銹病QTLs

2021-01-13 百邁客基因
今天介紹一篇由百邁客合作夥伴四川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發表的一篇文章「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Stripe Rust Resistance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於今年7月份刊登在《Int. J. Mol. Sci》上。該文章主要利用小麥RIL群體繪製了一張高密度SLAF-遺傳圖譜,定位到3個抗條銹病QTLs,並且QTL的聚合互作可增強小麥抗條銹病能力,在後續小麥的遺傳育種改良中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




核型分析:FISH技術(螢光原位雜交)

RIL群體:Chuanmai 42 (CH42) × Chuanmai 55 (CH55),N=200

測序策略:SLAF-seq(Sun et al. 2013)—— 40萬SLAF標籤,10×/SLAF

圖譜構建:HighMap軟體(Liu et al. 2014)

QTL定位:ICIM


親本核型分析與群體表型鑑定

    利用FISH技術分析雙親(CH55與CH42)的染色體組成:通過與小麥和黑麥染色體核型標準比較(Tang et al. 2014),發現CH55攜帶一對1RS.1BL的染色體易位與兩對5B–7B的染色體交互易位,而CH42屬於正常的核型(圖1.),表明CH55與CH42間存在染色體結構上的變異,通過群體構建,用於解析條銹病抗性遺傳位點。

圖1. CH55和CH42的螢光原位雜交(FISH)與核型分析

   A與C:CH55;B與D:CH42

表型調查與分析發現,RIL子代病害程度出現超親分離現象並呈連續性分布,表明抗條銹病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並且廣義遺傳力H2達到0.88,暗示表型數據可用於QTL定位。SLAF測序獲得354 Gb的數據,Q30為94.82%,GC含量為44.79%。雙親與RIL子代個體實際開發標記數目以及平均測序深度見下表(表1)。

表1. 雙親與RIL群體SLAF標記數目及平均測序深度

從中篩選出的16,2394個高質量多態性SNPs,被分成以下4種基因型——aa×bb、hk×hk、lm×ll、nn×np,其中aa×bb型有75347個SNP標記;將親本測序深度低於10×和p < 0.01的標記過濾後,確定出6732個標記用於圖譜構建(表2)。

表2. 標記篩選(用於圖譜構建)

利用HighMap軟體構建出一張小麥SLAF遺傳圖譜,共21個連鎖群,總長為 2828.51 cM,平均圖距為0.42 cM,其中,最長與最短染色體分別為7B與6D。Gaps<5cM的最大比例是99.77%(位於Chr. 6A),最小比例為93.85%(位於Chr. 4D)(圖2.)。並且SNP位點的一致性分析表明,此張圖譜與中國春基因組物理圖譜具有很高的共線性(Spearman係數均在0.8-1之間)。


圖2. 小麥SLAF遺傳圖譜

基於以上SLAF圖譜以及表型數據,利用ICIM方法定位到3個抗條銹病QTLs,LOD 為3.05–21.34,可解釋3.27–34.22%的表型變異(表3.;圖3.)。它們分別位於Chr. 1B、2A和7B,命名為Qyr.saas-1B、 Qyr.saas-2A和 Qyr.saas-7B,其中,Qyr.saas-7B來自於CH42,其他兩個QTLs來自於CH55。Qyr.saas-1B和 Qyr.saas-7B在四個環境下均被檢測到,PVE分別為6.24%–34.22%與3.27–20.64%;而微效QTL Qyr.saas-2A僅在兩個環境中檢測到,PVE為3.77–5.29%。

表3. 抗條銹病QTL定位結果

圖3. QTL定位結果以及與其它Yr基因/QTLs位置比較

根據3個QTLs中每個QTL最接近標記的基因型將RILs分成8組,分析發現,在含有兩個或多個抗性QTLs的RILs中表現顯著的加性效應。當Qyr.saas-1B 和Qyr.saas-7B獨立存在時,在四個環境下均顯著降低病害嚴重程度;而在XC2017環境下一起存在時,它們的加性效應使病害嚴重程度更低。在JT2017環境下,Qyr.saas-1B和Qyr.saas-2A出現類似的加性效應;在XD2016環境下,3個QTLs的加性效應使病害嚴重程度最低,基本上接近免疫的程度,並且在XD2017 和XC2017環境下也出現類似的情況,但是在JT2017環境下沒有出現(表4.)。以上結果表明,不同QTLs的聚合互作可增強小麥的抗條銹病能力。

表4. QTLs加性效應分析



    親本表型差異與基因組序列變異,是群體構建與性狀連鎖/關聯分析的基礎,是獲得準確QTL/基因定位結果的源頭活水。本研究結合FISH技術核型分析與兩年四點的表型調查分析,為SLAF-遺傳圖譜的構建與QTL定位奠定基礎;SLAF簡化測序採取電子預測+雙酶切手段對特定大小範圍的片段進行測序,開發出的標籤在染色體上分布均勻,可作為小麥晶片標記分型的替代與發展,用於高密度遺傳圖譜的構建;圖譜構建採用百邁客HighMap軟體,具有標記數量多,雙交換率低,容錯能力更強,準確率與數據利用率更高以及運算時間短等特點,可與經典排圖軟體JoinMap相比較。

 

Yang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Stripe Rust Resistance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Int J Mol Sci. 2019, 20(14).

Sun X, et al. SLAF-seq: an effcient method of large-scale de novo SNP discovery and genotyping us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PLoS One. 2013, 8, e58700.

Liu D, et al.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high-density linkage map us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data. PLoS One. 2014, 9(6):e98855.

Tang Z, Yang Z, Fu S. Oligonucleotides replacing the roles of repetitive sequences pAs1, pSc119.2, pTa-535, pTa71, CCS1, and pAWRC.1 for FISH analysis. J. Appl. Genet. 2014, 55: 313–318.



相關焦點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成果到底有多「贊」:(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晨 通訊員 王靜)9月6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一個新的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該基因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教授付道林團隊等共同克隆成功。
  • The Crop Journal | 劉志勇課題組發掘出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
    dicoccoides) is tightly linked in repulsion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Yr5」 的論文,報導了從野生二粒小麥中發掘出的小麥抗白粉病新基因Pm64,建立了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並確定了其與抗條銹病基因Yr5的遺傳關係。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2017高考生物重難點突破——遺傳變異(圖)
    2015-6)、基因突變與基因表達進化綜合(2016-5)、雜交育種與染色體變異概率計算及電泳圖譜分析(2016-9)。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2014-2016連續三年最後一題為遺傳變異綜合題,考查難度較為穩定,分值在16-20分之間,但考題形式變化多樣,需要考生具備紮實的遺傳理論基礎和分析能力,才能在考場上穩定發揮。二、核心概念突破遺傳變異題目的解決離不開對核心概念的理解,考生在複習備考時,要確保對以下名詞理解透徹。
  • 小麥新品畝產三連跳、「一個蘋果」賣千萬……山東種業創新獲大突破
    山東冬小麥單產連破全國最高紀錄2019年9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在濟南舉辦,這也是首屆黃淮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9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代表大會發布鑑評結果:「新麥26、濟麥44、師欒02-1和濟麥229被鑑評為超強筋小麥品種。」其中,濟麥44、濟麥229均為山東省農科院育成,品質可與進口強筋小麥相媲美。
  • 中外科學家找到小麥抗「黃疸病」新基因
    新華社成都9月25日電(吳曉穎 張俊賢)中外科學家聯手從小麥祖先物種之一的節節麥中找到了抗條銹病的新基因YrAS2388,並將該基因導入到普通小麥。這為有效防治被稱為「黃疸病」的小麥條銹病提供了新途徑。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利用QTL定位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
    對小麥株系C615的赤黴病抗性進行遺傳分析,植物表型資訊介紹如下。赤黴病(FHB)是一種破壞性小麥病害,在世界範圍內普遍發生,宿主的抗性是防治赤黴病的有效經濟手段。由於目前缺乏足夠的抗性資源,導致赤黴病基因與小麥育種研究出現瓶頸。不攜帶Fhb1基因的合成小麥株系C615是育種中FHB抗性的有效來源。本文將C615與易感品種揚麥13雜交產生了198個重組近交系(RIL)群體,並使用點接種和噴霧接種技術來評估該種群的FHB應答。
  • 遺傳圖譜構建及QTL定位的基礎知識點
    基因定位最有效且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構建遺傳連鎖圖譜進行基因定位,該方法對於數量性狀和質量性狀的基因定位都適用。
  • 陝西涇陽縣:搶抓時機科學防治小麥條銹病
    連日來,隨著氣溫不斷回升,小麥條銹病進入到流行期,今年也是自1990年以來發生地塊最多、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年份。目前,植保工作人員已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科學防治,確保夏糧豐產增收。
  • 多國合作編纂「小麥字典」:六倍體小麥基因測序完成—新聞—科學網
    8月17日,《科學》在線發布了一項歷時13年的研究:完整版六倍體小麥「中國春」的基因組圖譜。這一成果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IWGSC)牽頭,署名作者來自20餘個國家的70多家機構。 這本「字典」能幹嗎?小麥倒不倒伏、耐不耐旱、種子是大還是小、營養價值高不高,可都和它有關。
  • 【科技日報】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完成
    ,該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發育所基因組分析平臺與中國科學院種子創新研究院等合作,最新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序列精細圖譜。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小麥基因組研究團隊與遺傳發育所的梁承志課題組等合作,通過構建A基因組測序,結合全基因組單分子測序以及最新物理圖譜構建技術,完成了烏拉爾圖小麥材料G1812的基因組測序和精細組裝,繪製出了7條染色體的序列圖譜,注釋出了41507個蛋白編碼基因,實現了小麥基因組研究的重大突破。
  • 一個位於1BL染色體上的小麥分櫱數新主效位點的鑑定和驗證
    除此之外,據我所知,小麥科研方面的公眾號還有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劉志勇老師課題組的公眾號「小麥基因組與遺傳育種」以及河北農大王逍冬老師主辦的「小麥時代WheatTimes」。也歡迎大家一併關注。如果其他小麥課題組也有公眾號,歡迎大家推薦給我們。我們收集後再推薦給大家。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他們定位到395個控制小麥12個重要農藝性狀的數量性狀位點,揭示了控制小麥農藝性狀的遺傳基礎,為小麥重要基因的大規模克隆、功能鑑定、精準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論文通訊作者、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樹兵介紹,由於小麥基因組龐大(16G),且為多倍體,其基因組學研究難度較大,限制了小麥中數量性狀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機理研究。
  • 劉志勇團隊與李洪傑團隊合作連續克隆兩個小麥抗白粉病基因!
    從精細定位群體中篩選重組體,用15個純合抗病和20個純合感病重組家系再次構建抗、感混合池,進行第二次轉錄組測序,並繼續開發分子標記,將Pm5e定位在分子標記WGGB2和WGGB3之間0.04 cM遺傳區間,對應中國春基因組13.5 kb的物理區間。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同遺傳背景下麵包小麥旗葉形態的 QTL定位與驗證
    Lan, Yuming Wei, Youliang Zheng & Jian Ma來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22-020-03695-w摘要:      小麥旗葉形態是影響小麥株型和產量潛力的決定性性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