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視覺中國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田豐教授團隊與楊小紅教授團隊合作研究,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為實驗材料,定位玉米種全基因組水平QTL(數量性狀位點),全面解析了其可變剪接的調控機制,並為研究表型變異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植物細胞》雜誌上。

  實習生 劉雨亭

  可變剪接,這個早在上世紀就被提出的概念,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又「火」了起來。科學家們發現,可變剪接不僅豐富蛋白質組多樣性,還在生物體內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可變剪接是什麼?這項研究有了什麼新發現?是怎樣得出來的?實驗中的難點是什麼?對之後的研究有怎樣的借鑑意義?科技日報就此採訪了該研究團隊。

  玉米變異豐富,比人猿間差異還大

  可變剪接,又稱選擇性剪接。其過程是未成熟的mRNA(信使RNA)分子通過選擇不同的剪切位點,切除掉其部分片段,將剩餘片段以多樣化組合方式重新連接在一起,形成多種不同結構的成熟mRNA分子。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前體mRNA分子可以經過不同的加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產物。」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玉米改良中心陳秋月博士解釋道,這就像用剪刀去剪繩子、再把剪下來的繩段重新打結一樣,剪哪裡、剪幾刀、留下哪些繩段、以什麼順序打結,這些都會產生不同的新繩。

  成熟mRNA分子可翻譯表達各種不同的蛋白質,因此,可變剪接自上世紀被提出以來,就被認為是豐富蛋白質組多樣性的主要機制。近幾年,隨著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可變剪接在細胞內還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以及高通量測序技術及生物信息學的飛速發展,可變剪接的相關研究又「火熱」起來,這些研究分別從不同環境下比對單個基因和個別品種可變剪接變化的角度展開。而這次實驗所採用的全基因組水平QTL定位方法,在植物學領域是一次創新嘗試。

  QTL是指控制數量性狀的基因在基因組中的位置。全基因組水平QTL定位,通俗地講,就是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把控制株高、籽粒重等變異連續性狀的各基因,在基因組中的位置給找出來。

  為更接近玉米群體真實轉錄水平,研究團隊採用自然群體,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為實驗材料,對轉錄本組,即一個基因通過可變剪接轉錄形成的多種成熟mRNA,進行重新組裝,獲得了以往未被研究的新轉錄本。

  「玉米遺傳多樣性高,基因組變異和表型變異都非常豐富。任何兩顆玉米之間的差異,都比人和猩猩之間的差異大。」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劉海軍說,「並且玉米是異交作物,連鎖不平衡衰減很快,定位精度高,非常適合用來研究可變剪接的遺傳機理。」

  對實驗材料的轉錄本組取樣是項繁重的工作。368份玉米自交系,每份自交系種植15株,再選3到5株做自交,在成功收穫的每根玉米棒上用手術刀取15顆完整籽粒。算下來,一共需要人工剝取2萬多顆玉米粒,這僅是取樣的第一步。科研團隊還需將玉米粒在零下190攝氏度液氮環境下磨碎,再進行RNA提取工作。

  「雙手磨出泡是常有的事兒。擔心唾液澱粉酶降解掉RNA,我們必須要戴雙層口罩,不能說話,一天下來耳朵那兒被繩子勒得很疼。」陳秋月講述道,「這次實驗涉及1萬多個基因,SNP標記有125萬個,數據分析工作量很大。而且實驗室伺服器的容量不夠,我那會兒經常到別的實驗室藉機器用,還去過武漢借華中農大的超級計算機跑程序。」

  不同QTL,功能定位各負其責

  該項研究發現,可變剪接能通過與不同層次的分子調控機制頻繁偶聯,進而廣泛參與細胞轉錄及轉錄後水平調控。

  其中一類調控機制是小RNA介導的轉錄調控。小RNA,一種非編碼單鏈RNA分子,會識別與之序列相匹配的轉錄本,並和其他蛋白一起將其降解。「但如果因為可變剪接表達出不含相應識別位點的轉錄本,則不會受此影響。」劉海軍說。

  還有一類是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機制。「通過內含子保留形成的轉錄本中,保留下來的這段內含子上如果含有終止密碼子,就會導致翻譯提前終止,這樣的mRNA序列就會被細胞降解掉。」劉海軍解釋道。

  除此之外,可變剪接也對小幹擾多肽起著調控作用。轉錄因子在此過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轉錄因子是基因表達調控研究領域的「明星」——一個轉錄因子可以影響一系列下遊的基因在何時何地表達,甚至表達量的多少。有一類轉錄因子,由於其上存在一段多聚化功能區域,需通過形成二聚體才能發揮作用。

  劉海軍將這樣的功能區域形象比喻為轉錄因子的「手」,並進一步解釋:「如果可變剪接,比如外顯子跳躍,使得轉錄出的轉錄因子丟掉了發揮識別功能的區域,但是其他的功能域特別是『手』還被保留下來,那這些因不能識別DNA而無法正常行使功能的轉錄因子片段,就會死纏爛打地牽著功能正常的蛋白質,大量消耗正常轉錄因子,使其也無法行使調控作用了。」

  該實驗通過對玉米全基因組QTL進行定位,發現sQTL(控制可變剪接變異的QTL)與eQTL(控制基因表達的QTL)共定位的情況佔比很小。由此看來,基因表達總量的多少和其轉錄本組的比例構成,二者關係並不密切。

  「就像在家庭關係中老公掙錢交給老婆,老婆操心分配這些錢該怎麼花,掙錢的總量和分配下去的比例這兩個過程是相對獨立的,或者說由不同角色來負責的。」劉海軍對科技日報講解道,「當然也有同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的比例比較低。」

  指揮「千軍萬馬」的「司令官」

  有一個小傢伙引起了研究人員的特別注意。實驗發現,一條叫做ZmGRP1的基因可以調控高達一千多個下遊基因的可變剪接。陳秋月表示,由於此前已有研究發現,ZmGRP1在擬南芥中的同源蛋白AtGRP7和AtGRP8可以調控許多基因的可變剪接,由此她推測ZmGRP1也有相似的功能。

  為證實這一設想,她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敲除該基因編碼區,被破壞掉編碼區的ZmGRP1就無法正常表達。將經過此處理的植株和正常植株進行比對,發現有一千多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受到影響。ZmGRP1就如司令官指揮千軍萬馬一般,調控著這些基因的可變剪接。

  此外,根據此次QTL定位圖譜中的一些sQTL與eQTL共定位現象,科學家們推測,可變剪接變異可能直接影響表型變異,但具體的調控過程仍有待探索。

  「在這方面我們的結果更重要地是提供了一個資源,可以讓玉米界其他研究具體性狀或者具體基因的同仁參考、借鑑。」劉海軍表示。可以展望的是,在今後的研究中,或可在不影響基因表達的情況下,人為改變其轉錄本構成,可以對玉米性狀進行更精細的調控。

相關焦點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該工作首次發現了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闡述了細胞周期中RNA剪接的周期性波動對細胞分裂增殖的調節作用。在機理上進一步揭示SR蛋白激酶CLK1在這些周期性可變剪接中的作用機制。  選擇性剪接對於蛋白表達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超過90%的人類基因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不同功能的蛋白亞型。
  • 系統繪製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揭示了環形RNA可以通過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機制產生新的外顯子剪接,深入的機制研究表明環形RNA的可變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遊內含子互補配對序列的競爭配對調控。
  • 項目文章|Sci Adv: RALF1-FERONIA 複合物調控擬南芥可變剪接
    mRNA 可變剪接的機制。文章中轉錄組測序及可變剪接分析由歐易生物完成。研究背景真核生物基因的可變剪接(AS),豐富了基因的編碼能力和轉錄調控潛能。植物針對體外信號做出響應,以動態調控基因的可變剪接。研究內容本研究在擬南芥中通過轉錄組測序進行可變剪接分析,結果表明細胞外信號 RALF1 可以通過其受體 FER 與 GRP7 蛋白互作並調控 GRP7 磷酸化,進而促進 GRP7 蛋白在細胞核內積累。FER 依賴的 GRP7 磷酸化促進了其與 mRNA 的結合能力、與剪接複合體成員 U1 的結合,最終動態調控 mRNA 的可變剪接。
  • 【科研】轉錄組--可變剪接
    選擇性剪接能夠將真核細胞中僅有的20,000個基因轉化成為大約95,000個獨特蛋白質,即能將同一基因中的外顯子以不同的組合方式來表現,使一個基因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中能夠製造出不同的蛋白質(基因表達調控),可增加生理狀況下系統的複雜性或適應性。其實可變剪接是一種常規的生物學過程,90-95%的人類多外顯子都可以通過可變剪接產生多個轉錄本,這便是產生更多樣化的蛋白質組的原因。
  • .| 惠靜毅團隊揭示RNA結合蛋白QKI調控肺癌關鍵可變剪接事件
    「細胞骨架基因ADD3可變剪接」的機制與功能。RNA結合蛋白是一類調控基因表達幾乎各個步驟的重要蛋白。為了尋找肺癌相關的重要可變剪接事件,惠靜毅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篩選到QKI蛋白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頻繁且顯著下調的一個RNA結合蛋白,並且揭示了QKI下調後通過調控NUMB基因可變剪接從而異常激活了Notch信號通路(Zong et al., 2014)。
  • 這篇3分文章教你做可變剪接的新思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2020年3月發表在Frontiers in Genetics(IF:3.517)上的一篇文章,「Modulator-Dependent RBPs Changes Alternative Splicing Outcomes in Kidney Cancer」,文章中作者使用TCGA資料庫中的腎透明細胞癌數據集,以MISO軟體計算可變剪接事件的包含率
  • PNAS|愛荷華州立大學|PPDK基因與玉米品質性狀的精準調控
    普通玉米籽粒中是胺基酸組成不均衡,尤其是必需胺基酸——賴氨酸含量低,蛋白質品質較差。
  • 水生植物蓮的miRNA與可變剪切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可變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轉錄後調控機制,能使同一個基因產生多個具有結構差異的轉錄本,而這些轉錄本很多在蛋白結構以及分子功能上也產生差異。由於這些結構序列上的差異,導致同一個miRNA靶標基因產生的部分轉錄本不具有miRNA靶標位點,從而「逃脫」相應miRNA的調控。這些同一基因轉錄的不受miRNA調控的轉錄本及受到miRNA調控的轉錄本在不同發育時期與組織中的表達模式尚不清楚。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SCMV侵染改變了玉米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基因(ZmPSY1)的轉錄本可變剪接模式,因此促進病毒侵染。相關成果發表於《植物生理學報》。 SCMV是我國和非洲玉米生產上的一種主要病原,廣泛分布於世界主要玉米產區,單獨侵染玉米造成玉米矮花葉病導致玉米產量損失可達50%。如果SCMV與玉米褪綠斑駁病毒複合侵染,可造成玉米致死性壞死病導致玉米絕產。
  • 研究發現RNA剪接基因編輯的新方法
    證明可以利用TAM (Targeted-AID induced mutagenesis)基因編輯,靶向DNA上的RNA剪接順式元件,高效調控RNA剪接,用於研究RNA可變剪接的功能,以及用於人類遺傳疾病的治療。  真核細胞中,RNA剪接是基因表達的重要環節。據估計,超過75%的人類基因具有一種以上的mRNA剪接方式(可變剪接),其中大部分可以翻譯為功能性蛋白質。
  • Nature子刊:趙方慶團隊提出環狀RNA定量和可變剪接體轉換識別的新...
    在pre-mRNA剪接的過程中,除典型的內含子剪接事件外,還可能會發生5』端到3』端的反向剪接事件,從而形成環狀RNA。因此,剪接產物中環狀RNA所佔比例是環狀RNA分析的重要指標之一,具有高成環比例的環狀RNA分子,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同時,同一基因內部也可能產生多種不同的環狀RNA,基因內對環狀RNA產生位點的使用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轉錄過程對環狀RNA產生的調控。
  • 【科研新進展】(31)農學院在小麥非生物逆境下基因可變剪接應答...
    作者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首次從全基因組水平上鑑定了小麥中響應熱旱脅迫的可變剪接基因的數目、種類及其功能類別,並且發現小麥部分同源基因在響應高溫乾旱脅迫時可變剪接模式發生了分化,暗示了其功能發生了分化,這可能與小麥多倍化後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密切相關。
  • 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2015年11月17日,國際主流遺傳學雜誌《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課題組在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論文
  • 科學家系統總結了癌症中RNA剪接異常及幹預策略
    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關鍵步驟,剪接調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剪接異常是導致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剪接異常在腫瘤中廣泛存在,並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已成為腫瘤生物學新興研究熱點,被認為是癌症治療的一類潛在新靶標。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該論文揭示了小麥馴化以及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規律。小麥作為典型的異源六倍體,經歷了兩次雜交加倍而形成,具有複雜的基因組結構,已成為研究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組變異和基因表達變化的模式植物之一,但是其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變化規律尚不清楚。
  • 交大團隊揭示核PTEN發揮腫瘤抑制作用新機制:調控RNA剪接影響...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細胞分化和凋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報告存在於細胞核內的PTEN蛋白通過與mRNA剪接體相互作用,調控前體mRNA(pre-mRNA)的可變剪接,進而幹預高爾基體的伸展和分泌,發揮其腫瘤抑制作用。PTEN是最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之一。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利用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技術
  • Nature Genetics:GWAS分析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
    近日由來自康奈爾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USDA-ARS)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第一次在玉米基因組中鑑定了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兩篇研究論文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9日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第一篇研究論文主要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
  • 山東農大王秀玲課題組揭示了ABA調控植物開花的新途徑,並揭示pre-mRNA剪接調控植物胚發育新機制
    embryo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和「AtU2AF65b functions in ABA-mediated flowering via regulating the pre-mRNA splicing of ABI5 and FLC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剪接因子AtBUD13通過影響基因的剪接調控胚的早期發育以及剪接輔助因子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