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獲突破

2020-12-05 科學網

 

2015年11月17日,國際主流遺傳學雜誌《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玉米糰隊張祖新教授課題組在玉米產量性狀遺傳基礎研究方面的研究論文「KRN4 Controls Quantitative Variation in Maize Kernel Row Number 」。劉磊博士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張祖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祖新教授課題組的杜豔芳、申曉蒙、李曼菲等參與了本課題研究,河北農業大學陶永生博士對本課題亦有貢獻。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農作物,2014年我國玉米年消費量為3.9億噸左右,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國家統計局)。同時,隨著人們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對農牧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加,農牧行業飼料玉米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同時發達國家利用玉米作為生物能源的原材料,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玉米供需的緊張局勢。因此提高玉米產量,應對日益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迫在眉睫。

玉米的單株產量可由玉米的每穗籽粒數目以及粒重共同決定,張祖新教授研究團隊針對玉米的控制玉米籽粒數目的主效遺傳位點KRN4,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圖位克隆等手段,證實了KRN4位於控制玉米雌穗發育重要基因Unbranched3(UB3)基因下遊60Kb,包含一個1.2Kb的轉座子片段的插入缺失,為UB3的順式調控因子,通過遠距離調節UB3基因的表達量,控制玉米穗行數的數量變異。KRN4位點優良單倍型可以提高2行穗行數,增加將近20%的每穗籽粒數目,因此可以顯著提升玉米產量。研究者同時發現,KRN4位點可以通過和UB3基因內的功能性SNP變異發生遺傳互作,進一步提高玉米籽粒產量。現代玉米是由野生種玉米草(teosinte)馴化和改良而來,現代玉米栽培種具有較高的籽粒產量,研究者發現KRN4在玉米的馴化和改良過程中受到強烈的選擇,通過對KRN4優良單倍型的強烈選擇,使KRN4位點的優良單倍型頻率在現代玉米中顯著提高。研究者進一步利用來自兩個不同玉米材料的KRN4優良單倍型,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手段,成功的對兩個穗行數較低的玉米自交系進行遺傳改良,將它們的穗行數提高了將近18%。該研究對認識玉米產量形成的分子機理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提供了通過遺傳改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靶點。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Nature Genetics:GWAS分析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
    近日由來自康奈爾大學、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USDA-ARS)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第一次在玉米基因組中鑑定了與玉米性狀相關的遺傳變異。兩篇研究論文均在線發表在2011年1月9日的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第一篇研究論文主要是由康奈爾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
  • 單細胞測序揭開「作物遺傳分析和產量基因挖掘」新篇章
    #BioArt植物#責編 | 奕梵作物性狀改良和產量提升的遺傳基礎依賴於關鍵調控基因的挖掘然而重要調控基因的遺傳分析常受制於基因的冗餘性和多效性。為突破這一瓶頸,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Jackson 課題組及多個合作團隊的研究者們利用玉米這一糧食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聚焦花序器官早期發育這一決定性階段,運用時下先進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scRNA-seq) 技術, 構建單細胞水平基因共表達網絡並準確預測基因冗餘,進而整合特異性細胞群體染色質開放數據,鑑定關鍵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最終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挖掘產量性狀相關基因。
  • 華中農業大學代明球課題組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
    玉米的總產量和平均單產均居世界首位,而過量施肥、不合理灌溉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因素導致耕地土壤鹽鹼化日益嚴重,解析玉米耐鹽遺傳基礎、定位耐鹽主效基因並培育耐鹽品種的需求十分迫切。該研究對玉米關聯群體自交系進行了苗期鹽脅迫下存活率與高通量SNP數據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解析了玉米耐鹽遺傳機制、定位到一系列耐鹽候選基因,為玉米耐鹽遺傳改良提供了遺傳材料和標記資源。鹽脅迫對植物的危害主要有滲透脅迫和離子脅迫。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Nature Genetics |玉米開花時間適應性研究,GWAS來幫忙!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方法作為挖掘玉米優良性狀基因的重要工具,深受研究者們的喜愛。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下玉米GWAS的研究進展及最新的研究案例!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簡介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由Risch等在1996年首先提出,可以在全基因水平上對複雜性狀的遺傳變異進行關聯分析。
  • 科研進展丨棉花所揭示棉花纖維品質和產量負相關形成的遺傳基礎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分子育種課題組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等13家單位,通過全基因組數量性狀遺傳位點挖掘初步揭示了棉花產量纖維品質性狀負相關形成的遺傳基礎
  • 十年磨劍,孕育玉米高品質—新聞—科學網
    近日,在中國農科院「農科講壇」上,黃長玲分享了當前玉米育種研究進展。「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我們的市場和農民還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玉米品種,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黃長玲說。
  • 讀懂這篇文章,告別玉米育種的若干盲區,純乾貨!
    因為在 20 世紀 30-40 年代之間雙雜交的育種方式被普遍接受,育種研發集中在突變體育種的潛力開發,定量性狀的遺傳機理,特異性狀的隱形突變體的應用,玉米植株的生理功能以及能獲得最大產量的理想株型的研究,玉米基因組中轉座子元件的重要性和功能,另外目前玉米基因組已經完成了測序,在分子遺傳學研究的快速發展進一步加深了我們隊玉米基因組的了解認識。
  •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上海生科院水稻半矮稈性狀與抗倒伏育種研究獲進展 2017-12-25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作物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主要是利用赤黴素合成基因SD1的突變體,培育半矮稈性狀,提高作物(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使水稻產量得到了大面積的顯著增加。相關研究雖已在水稻中發現了超過60個基因可以導致半矮稈性狀,但這些基因除影響莖稈長度外還影響其它農藝性狀,難以應用於培育抗倒伏品種。目前,SD1的突變仍然是培育水稻半矮稈性狀的主要基因。
  •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視覺中國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田豐教授團隊與楊小紅教授團隊合作研究,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為實驗材料,定位玉米種全基因組水平QTL(數量性狀位點),全面解析了其可變剪接的調控機制,並為研究表型變異提供了重要線索
  • 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研究使她名垂科學史冊
    早期開創性工作有玉米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行為,如何利用細胞顯微技術觀察玉米染色體並從細胞學角度揭示遺傳學定律,以及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中的基因重組和染色體互換行為。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繪製了第一張玉米遺傳圖譜,將表現型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並揭示了端粒和著絲粒的在穩定和保存遺傳物質上的角色。基於以上研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榮獲數項學術獎項並於1944年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中外科學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 有助現代育種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  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系列報導之六(甘肅農業大學傑出校友篇)張學勇:小麥細胞遺傳...
    張學勇訪問英國劍橋大學張學勇長期從事小麥細胞遺傳學、遺傳多樣性和種質創新、產量性狀遺傳解析等方面的研究。負責建立了我國小麥的核心種質和微核心種質,並提供全國利用和研究,在國內率先系統地提出了通過選擇牽連效應分析發掘重要基因的思路、方法和技術體系,並對產量基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對偃麥草屬物種基因組組成研究的基礎上,於1996年提出「近著絲粒區域是多倍體中基因組分化的核心區域」,在小麥、大豆、玉米、油菜、番茄等作物中得到普遍證實。
  • 植物雜種優勢的研究進展
    因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而制約著雜種優勢在生產實踐中的深入利用和挖掘,同時仍面臨著對雜種優勢現象如何加以區分、如何加以合理利用,如何正確認識和突破現有雜種優勢理論、以及產量、品質與抗性間的協調等問題(何光明和鄧興旺, 2016)。因此,研究和闡明雜種優勢形成的機理,特別是分子遺傳基礎,對於相關研究人員而言仍是任重而道遠。
  • 雜種優勢在提高玉米產量中的作用
    例如,作物雜種優勢可以表現為產量的增長或開花期的提前。隨著精心選育和繁殖雜交品種,大面積利用作物雜種優勢已有 80 多年的歷史。我們先看一組數據:雜種優勢究竟在提高玉米雜交種產量的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是起了100%的作用,還是一部分,還是一點作用也沒有?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按時間順序對自交系與其單交種進行比較。
  • 74萬跨族群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揭示血細胞性狀在不同人群中的遺傳基礎
    因此,對不同人群的血液指標性狀的遺傳基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儘管一項基於15萬歐洲人的大樣本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找到了1000多個血細胞性狀的遺傳關聯位點[3],但是針對歐洲人以外人群的血細胞遺傳研究依舊匱乏。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提高玉米綜合產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吳慶鈺解釋道,植物和人一樣依靠免疫系統抵抗疾病侵襲,研究植物免疫系統的過激反應有助於理解植物的免疫過程,從而幫助提高抗病性。 通過遺傳多樣性篩選,研究人員鑑定了具有弱自身免疫反應、強發育表型的玉米Gβ等位基因,使玉米G?
  • 歷時15年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肉牛基礎研究獲多項創新性成果
    西部網訊(通訊員 李曉春)12月18日,中國農學會組織以中國科學院印遇龍院士為組長的7人專家組,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科學院昝林森教授歷時15年主持完成的「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和程序進行了評價,認為該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有關中國黃牛遺傳多樣性與起源進化研究、犛牛
  • Nature Biotechnology:科學家解密大豆遺傳多樣性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
    近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諾禾致源合作在野生作物資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率先構建和分析了一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組,為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啟示。該研究成果於2014年9月14日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