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研究使她名垂科學史冊

2020-09-05 我會發光昂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是遺傳學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她以玉米遺傳學的研究成果推動和促進了細胞遺傳學這一遺傳學分支學科的建立,首個做出玉米遺傳圖譜的人,真正使她名垂科學史冊的卻是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轉座基因(俗稱「跳躍基因」)的研究,在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於1902年6月16日出生於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市,父親湯姆仕·麥克林託克為英國移民是一名醫生,母親薩拉·漢迪·麥克林託克,是五月花號移民的後裔。芭芭拉的乳名為埃琳娜,是家中第三個孩子,分別有兩個姐姐馬喬裡和米尼安和一個弟弟湯姆。後其父母覺得「埃琳娜」的名字過於女性化,便名為「芭芭拉」。芭芭拉自幼便十分獨立,非常善於獨處。大約從三歲起,芭芭拉都和姑姑及叔叔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因為當時她的父親正籌備建立診所而急需用錢。許多人形容芭芭拉是一位獨立的男人婆。她和父親的關係親密且緊扣,然而卻與母親關係不佳。

1908年麥克林託克全家前往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因此芭芭拉得以在紐約市繼續上學。她於1919年從伊拉茲瑪斯殿堂高級中學畢業。在讀高中期間,她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不斷增長,畢業後順利考入康納爾大學農學院。但芭芭拉的母親受當時保守的氛圍影響,認為女孩子上大學會讓其擇偶困難,因此不願意讓女兒去念大學。但是由於父親的堅持,芭芭拉還是得以成功進入大學學習。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於1919年考入康乃爾大學,於1923年順利畢業並獲植物學學士學位。芭芭拉在大學期間起初加入了一系列學生自治組織和姊妹會,但是她發現她的性格不適合加入這類組織。課餘之外她對音樂,特別是爵士樂深感興趣。芭芭拉對植物遺傳學的興趣始於1921年,當時她選修了由著名植物遺傳學和育種家克勞德·B·哈欽森教授的遺傳學。哈欽森對芭芭拉的求知慾感動,在1922年專程打電話給她勸說她攻讀遺傳學研究生。芭芭拉後來回憶起這個電話時說:「毫無疑問,這個電話讓我確定了我的未來,我將要成為一名遺傳學家。」本科畢業後,芭芭拉繼續在康乃爾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分別於1925年和1927年獲得植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從博士研究生期間開始,終身致力於玉米細胞遺傳學研究。1927年在康乃爾大學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後,即成為該領域的先驅者。早期開創性工作有玉米染色體在減數分裂中的行為,如何利用細胞顯微技術觀察玉米染色體並從細胞學角度揭示遺傳學定律,以及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中的基因重組和染色體互換行為。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繪製了第一張玉米遺傳圖譜,將表現型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並揭示了端粒和著絲粒的在穩定和保存遺傳物質上的角色。基於以上研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榮獲數項學術獎項並於1944年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40年代至50年代,芭芭拉·麥克林託克首次發現並重點研究了玉米轉座子,並利用轉座理論解釋了玉米親代和子代間某些基因的開啟和關閉。由於轉座理論過於超前,在當時廣受質疑,因此芭芭拉·麥克林託克在1953年後即停止繼續發表相關研究結果。並轉而從事繼續研究南美洲玉米的細胞遺傳和民族植物學。10年後分子生物學最終證明了她的理論的正確性與前瞻性,並得到廣泛的認同。基於此,芭芭拉·麥克林託克被授予198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迄今為止唯一單獨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

在芭芭拉攻讀研究生和博士後/講師階段,細胞遺傳學是一門新興學科。芭芭拉一開始為植物細胞遺傳學先驅羅威爾·廊道夫的研究助理。後和當時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在康乃爾一起從事玉米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她所在的研究小組有許多當時非常有名的遺傳學家和植物育種家,如育種家馬庫斯·羅玆,遺傳學家喬治·韋爾斯·比德爾,當時女遺傳學家哈麗特·克萊登亦是這個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當時植物育種系主任羅林斯·A·愛默生雖然對細胞遺傳學不甚了解,但對他們的研究工作給予很大的支持。

芭芭拉的早年工作重點是能在顯微鏡下觀察並區分不同玉米染色體的顯微技術。芭芭拉用洋紅染色液對玉米小孢子細胞進行染色,從而得以從形態學上描述玉米的一套完整染色體(n=10)。通過大量觀察染色體型態,染色帶和玉米表現型,芭芭拉成功將部分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並確定了其連鎖關係。同時芭芭拉還對三倍體玉米的染色體性狀進行描述,並在期刊《Genetics》上發表了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被馬庫斯·羅玆評為康乃爾大學1929-1935年科研重大突破之一。

1930年,芭芭拉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交叉,芭芭拉和研究生哈麗特·克萊登共同對此現象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並於次年用實驗證明了染色體互換和連鎖基因的基因重組的關係。她們進一步研究揭示染色體互換能產生新性狀。在此之前,染色體交換導致基因重組只是託馬斯·亨特·摩根提出的假說。麥克林託克和克萊登通過實驗首次證明了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在此基礎上,芭芭拉於1931年發表了首張玉米連鎖遺傳圖譜,儘管這張圖譜非常簡單,僅僅是玉米9號染色體上三個基因的排列和相互距離。兩人其他研究成果還有發現染色體交換不僅發生在同源染色體,也發生在同一個著絲粒相連的兩個姐妹染色單體之間。隨後,芭芭拉於1938年對染色體著絲粒進行了研究,描述了其結構和染色體分裂時的細節過程。

由於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的以上突破性研究,她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提供的數項獎勵和研究經費。她先後在康乃爾大學,密蘇裡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31年至32年,她加入密蘇裡大學植物遺傳專業,和路易斯·斯塔德勒為同僚。斯塔德勒向她傳授了其剛剛研究成功的X-射線誘變技術。麥克林託克利用X-射線處理其實驗玉米後,發現了環狀染色體是由於X-射線將染色體部分破壞後,兩條染色體融合而來。因此她設想染色體的端粒應該是維持其穩定的重要部件。

芭芭拉畢業後仍留在康乃爾大學擔任植物學的講師,她集合好幾個研究員進一步研究有關玉米的細胞遺傳學。在研究期間她發明了用胭脂紅色素去染玉米染色體的方法,使她成為第一位能染出玉米10條染色體的專家。1929年她在「遺傳學報」發表了玉米有三倍體染色體的文章,令當時的科學家開始對玉米的研究有興趣。接著在1930年她又成為第一個提出在減數分裂時染色體有交換現象發生的假設,由此她更觀察出染色體透過重組會形成新的特徵。1931年她發表了玉米的遺傳譜。在朋友及其他學術同伴支持下,他終於得到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研究經費,使她更致力於相關領域的研究。

之後她在密蘇裡學到使用X射線使基因突變的方法,透過此技術她成為第一個發現環狀染色體的專家,更知道了染色體不穩定而形成此因的理論。她利用X射線來研究染色體的裂—合—橋周期。在1938年證明了端粒和著絲粒扮演了保存染色體遺傳訊息的角色。

她在密蘇裡大學時因為身為女性,因此薪資只有極為不公平的3000美元,遠少於其他男性研究員。所以到了1941年她終於受到了邀請去一個更好的「冷泉港實驗室」,這裡有更好的資源及支援供她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在1944年她在遺傳上的傑出成就獲得承認,芭芭拉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而當時她是史上第三位獲得這項榮譽的女性。一年之後的1945年她更當選為「美國遺傳學會」的首位女性主席。

接著她繼續在冷泉港實驗室研究為什麼玉米種子會有不同顏色的主題,而且這顏色的遺傳是不一定的。經過一番研究,她找到了兩個新的基因座,她將其命名為「Dissociator」與「Activator」。

她找到的「Dissociator」不只是能打斷染色體,當「Activator」存在時還能使鄰近的基因改變。這突破性的發現使所有科學家大吃一驚。她大膽假設這種基因的調控解釋了為什麼在多細胞生物中,單一的基因組卻能使不同細胞具有不同功能。但她這個新觀念卻和當時多數人一基因一功能的想法有所衝突,而且這理論在一時間很難被人了解及接受。但即使如此她卻不理會世人的眼光,繼續她的研究。一直到1953年大家既然仍不相信她,因此她決定不再把資料及論文對外發表。

直到1960年代,法國科學家方斯華·賈克柏與賈克·莫諾發現了「乳糖操縱子」,從而認定乳糖操縱子與基因的調控有關。但其實早在十多年前芭芭拉就已經有類似發現,接著她將自己的研究應用到細菌及酵母菌上。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在1970年代,「Ds」與「Ac」終於被其他科學家複製繁殖成功,並且知道它是「II型轉座子」,更清楚的了解其相關的機制。終於證明芭芭拉當時的假設是正確的,因此她終於得到世人的認同並獲得來自於各界的殊榮,而最大讚揚莫過於1983年諾貝爾的生理醫學獎。

相關焦點

  • 她是第一位獨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為了研究玉米終生未嫁!
    玉米大家都見過,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同一個玉米有不同顏色的玉米粒嗎?上個世紀,有一位女科學家對玉米的顏色產生了疑問,並用一生時間致力於玉米研究,最終解開了玉米粒顏色不同的原因!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
  • 彩色玉米基因:旋轉,跳躍,我不停歇?
    【諾獎中的「基因」】如果你經常逛農貿市場,那麼你會發現很多玉米是彩色的,這些玉米不僅外觀好看,營養方面也比普通玉米更勝一籌。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又或是育種技術強大的同時,大家是否知道絢麗的彩色玉米與一項諾貝爾獎有著緊密聯繫?
  • 想要「高顏值」玉米,來這裡找跳躍基因吧
    但是半個世紀前,美國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卻對此感到困惑,通過堅持不懈的研究最終發現了「跳躍基因」,也就是轉座子。她也憑藉著對轉座子的開創性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轉座子是染色體上一類可移動的DNA片段,能夠從染色體上的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
  • 如果你想要「高顏色值」的玉米來這裡尋找跳躍基因
    最近,經過7年的合作,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研究所的趙涵研究員團隊、中國農業大學和上海大學的宋任濤教授團隊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玉米轉座子插入資源庫,為全球玉米基因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遺傳資源。相關研究報告最近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植物生理學》上。玉米籽粒顏色變化的困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色彩斑斕的「花玉米」。
  • 研究揭露轉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
    點擊查看更多雙語新聞(Source: rt.com) 一項被洩漏出來的檢測轉基因玉米的研究揭示,實驗室造出的有機玉米替代品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含量驚人。一家反轉基因食品網站已經上傳了某教育型諮詢公司對兩種玉米的比較結果,結果揭示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可能比人們先前認為的更大。
  • 基因研究揭示玉米遺傳多樣性及進化機制
    這是科研人員在玉米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對全面深入認識玉米這一重要穀類作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加快玉米的遺傳改良及育種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玉米是集糧、經、飼為一體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遺傳多樣性研究對玉米種質資源的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對玉米育種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改變一基因定位,玉米在高溫下可保持產量
    熱脅迫通過影響籽粒灌漿過程中籽粒數量和種子存儲物質的積累,降低了玉米的產量。預計氣候變化將增加高溫脅迫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這將降低穀物單產。玉米葉綠體定位的6-磷酸葡糖酸脫氫酶(6PGDH)PGD3對胚乳澱粉積累至關重要,因此是了解玉米響應熱應激而影響產量變化的候選基因。
  • 美國科學家成功繪製玉米「跳躍」基因
    根據科技部網站消息,日前,玉米「跳躍基因」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冷泉港實驗室的科研小組成功繪製。這一成果將最終有利於玉米的繁殖和生產。轉座元件或轉座子是可以移動基因組內位置(「跳躍基因」)的DNA序列。
  • 助力健康中國 玉米裡的花青素「基因智造廠」
    利用生物反應器可以促使玉米中的花青素增長。那麼,什麼是生物反應器呢?本期節目我們一起來探討玉米裡的花青素「基因智造廠」。花青素又稱花色素,是自然界一類廣泛存在於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水果、蔬菜、花卉中的主要呈色物質大部分與之有關,在植物細胞液泡不同的PH值條件下,花青素使花瓣呈現五彩繽紛的顏色。已知花青素有20多種,食物中重要的有6種。
  • 發現「基因剪刀」後,她噩夢連連
    ·斯滕伯格2016年完成的著作《破天機:基因編輯的驚人力量》中,記載了她的兩個夢。她自己對這個夢做了解析:海灘是想像出來的,但是波浪,以及它們激起的情緒跌宕——恐懼、希望、驚嘆——卻無比真實。她寫入書中的另一個夢,夢裡直接出現了她從事研究的基因編輯技術。在夢裡,她的一個同事問她是否願意和某個人講講怎麼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她應該是答應了,所以,她的同事把她領到了另一個房間,她驚訝地發現,坐在她面前的是希特勒。
  • 2020諾貝爾獎 | 她的溫柔卻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1927年在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後,終生從事玉米細胞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隨著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進一步發展,科學家們在細菌、真菌乃至其他高等動植物中都逐漸發現了許多與麥克林託克「跳躍基因」相同或相似的現象。
  •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為「跳躍基因」孤軍奮戰—新聞—科學網
    1902年出生的麥克林託克,是美國著名植物學家、遺傳免疫學家,1927年在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獲得植物學博士學位後,終生從事玉米細胞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她的「跳躍基因」學說指出: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
  • 基因庫中的重大難點終獲破譯!
    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因為如果在染色體分裂的過程中出現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癌症、天生缺陷,甚至是死亡。研究人員將這些重大成果分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期刊上。什麼是著絲粒?著絲粒就是染色體中連接了兩個染色單體的結構,它賦予大多數染色體以特有的X形狀,在細胞分裂時會幫助染色體移動。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克隆玉米抗旱基因、改良玉米抗旱性是農業生產的迫切需求。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秦峰研究組利用全球不同地區的玉米自交系組成的自然變異群體,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83個遺傳變異位點(解析至42個候選基因)與玉米苗期抗旱性顯著相關。
  • Communications Biology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發現水稻中表達玉米GLK基因可實現田間水稻大幅增產
    近日,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耕作與生態創新團隊題為「Maize GOLDEN2-LIKE genes enhance biomass and grain yields in rice by improving photosynthesis and reducing photoinhibition」的研究論文
  • 研究建立快速篩選丁布類代謝物合成和轉錄相關基因的玉米原生質體...
    作為玉米最重要的抗蟲化合物,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生物合成途徑已基本闡明,但是玉米功能基因研究相對緩慢,再加上玉米轉基因技術的眾多缺陷,特別是轉化效率低以及周期長的問題,使得丁布類次生代謝物的調控研究變得十分棘手,玉米抗蟲機理的研究進展比較緩慢。植物原生質體體系具有高效、便捷和經濟等優點,有利於各種植物信號途徑中功能基因的研究,已成為一種研究植物生理生化和分子機理的重要工具。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發現決定玉米分櫱的基因由大芻草滲入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林中偉課題組揭示了玉米株型演化的一個關鍵分子遺傳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玉米的祖先大芻草具有許多分櫱,在野外環境具有明顯進化優勢。而馴化後的玉米往往是獨稈、不產生分櫱,並且莖稈堅韌得以支撐高產的穗子。然而,在玉米多樣化的演化過程中,甜玉米與爆裂玉米卻偏離這種作物共有的馴化模式。兩者往往產生3~4個分櫱。究竟為何甜玉米、爆裂玉米會產生分櫱?又如何產生?作物馴化中的這種平行變化是否具有共同的分子遺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