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家都見過,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同一個玉米有不同顏色的玉米粒嗎?
上個世紀,有一位女科學家對玉米的顏色產生了疑問,並用一生時間致力於玉米研究,最終解開了玉米粒顏色不同的原因!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是首位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科學家!但是她的科研之路是坎坷的,麥克林託克的研究獲得科學界的認可,足足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漫長等待,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被稱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傑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簡介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12日) 自幼就很獨立,讀高中期間對自然科學充滿著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畢業後順利考入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當時麥克林託克的母親受保守觀念的影響,認為女孩子上大學會讓其擇偶困難,(事實上母親的擔心成了現實,她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終生未嫁)因此不願意女兒上大學,最終在父親的堅持下麥克林託克成功進入大學校園學習。
科學生涯—一通電話成就了一位遺傳學家
麥克林託克1919年考入康奈爾大學,1923年順利畢業並獲得植物學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因為一通電話成就了她的未來。1921年麥克林託克開始對植物遺傳學感興趣,並選修了著名植物遺傳學和育種家克勞德·B·哈欽森教授的遺傳學。
哈欽森教授對麥克林託克強烈的求知慾感動,在1922年專程打電話勸說其攻讀遺傳學研究生。麥克林託克後來回憶起這個電話說:「毫無疑問,這個電話讓我確定了我的未來,我將要成為一名遺傳學家。」所以本科畢業後,麥克林託克繼續在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分別於1925年核1927年獲得植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終身致力於玉米細胞遺傳學研究。早期開創了一些了有關玉米研究的科研工作,她繪製了第一張玉米遺傳圖譜,將表現型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並揭示了端粒和著絲粒在穩定和保存遺傳物質上的角色。也是因為這些研究,麥克林託克榮獲了多項學術獎項並在194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次年,當選為「美國遺傳學會」首位女性主席。
1940年代到50年代,麥克林託克首次發現並重點研究了玉米轉座子,她在理論中指出: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但由於轉座理論過於超前,在當時廣受質疑。也正是因為該項研究,人們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位曾一度享有盛譽的女科學家,朋友和同事漸漸疏遠,她幾乎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內心對遺傳學的熱愛讓她一直堅持研究,科學的美好在於真理終究得以揭示,最終她以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自己努力並沒有白費。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學金評定委員會把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81歲高齡的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儘管當時所處的環境並不如意,作為女性受到社會的不公正待遇、研究成果受到同行質疑,可是一顆初心堅持到底,最終盛開了美麗的花。三十餘年的漫長等待,換來了科學界的認可,這對於勤勤懇懇從事科學研究的麥克林託克來說,值得了!
她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如果你掌握了專業的知識並且認為自己的步伐是正確的,那就大膽地去做吧,不要在意周圍人的看法,搞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一個時間漫長的過程,但是驗證真理的那一刻真的會很滿足,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