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第一位獨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為了研究玉米終生未嫁!

2021-01-18 掌橋科研官方

玉米大家都見過,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同一個玉米有不同顏色的玉米粒嗎?

上個世紀,有一位女科學家對玉米的顏色產生了疑問,並用一生時間致力於玉米研究,最終解開了玉米粒顏色不同的原因!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美國著名女性細胞遺傳學家。198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是首位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科學家!但是她的科研之路是坎坷的,麥克林託克的研究獲得科學界的認可,足足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漫長等待,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位被稱為「玉米夫人」的女中豪傑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簡介

芭芭拉·麥克林託克(1902年6月16日—1992年9月12日) 自幼就很獨立,讀高中期間對自然科學充滿著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畢業後順利考入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當時麥克林託克的母親受保守觀念的影響,認為女孩子上大學會讓其擇偶困難,(事實上母親的擔心成了現實,她一生從事科學研究終生未嫁)因此不願意女兒上大學,最終在父親的堅持下麥克林託克成功進入大學校園學習。

科學生涯—一通電話成就了一位遺傳學家

麥克林託克1919年考入康奈爾大學,1923年順利畢業並獲得植物學學士學位。在大學期間,因為一通電話成就了她的未來。1921年麥克林託克開始對植物遺傳學感興趣,並選修了著名植物遺傳學和育種家克勞德·B·哈欽森教授的遺傳學。

哈欽森教授對麥克林託克強烈的求知慾感動,在1922年專程打電話勸說其攻讀遺傳學研究生。麥克林託克後來回憶起這個電話說:「毫無疑問,這個電話讓我確定了我的未來,我將要成為一名遺傳學家。」所以本科畢業後,麥克林託克繼續在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分別於1925年核1927年獲得植物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攻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終身致力於玉米細胞遺傳學研究。早期開創了一些了有關玉米研究的科研工作,她繪製了第一張玉米遺傳圖譜,將表現型性狀定位到染色體上,並揭示了端粒和著絲粒在穩定和保存遺傳物質上的角色。也是因為這些研究,麥克林託克榮獲了多項學術獎項並在194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次年,當選為「美國遺傳學會」首位女性主席。

1940年代到50年代,麥克林託克首次發現並重點研究了玉米轉座子,她在理論中指出:基因可以從染色體的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個位置,甚至從一條染色體跳躍到另一條染色體。但由於轉座理論過於超前,在當時廣受質疑。也正是因為該項研究,人們開始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位曾一度享有盛譽的女科學家,朋友和同事漸漸疏遠,她幾乎成了孤家寡人。但是內心對遺傳學的熱愛讓她一直堅持研究,科學的美好在於真理終究得以揭示,最終她以獲得諾貝爾獎證明了自己努力並沒有白費。

198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學金評定委員會把該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81歲高齡的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

儘管當時所處的環境並不如意,作為女性受到社會的不公正待遇、研究成果受到同行質疑,可是一顆初心堅持到底,最終盛開了美麗的花。三十餘年的漫長等待,換來了科學界的認可,這對於勤勤懇懇從事科學研究的麥克林託克來說,值得了!

她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如果你掌握了專業的知識並且認為自己的步伐是正確的,那就大膽地去做吧,不要在意周圍人的看法,搞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一個時間漫長的過程,但是驗證真理的那一刻真的會很滿足,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2020諾貝爾獎 | 她的溫柔卻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安德裡亞·蓋茲,被稱為「黑洞獵人」,她不僅是史上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4位女性,也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女天文學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兩位女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和詹妮弗·杜德納,她們的研究可以幫助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彩色玉米基因:旋轉,跳躍,我不停歇?
    【諾獎中的「基因」】如果你經常逛農貿市場,那麼你會發現很多玉米是彩色的,這些玉米不僅外觀好看,營養方面也比普通玉米更勝一籌。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又或是育種技術強大的同時,大家是否知道絢麗的彩色玉米與一項諾貝爾獎有著緊密聯繫?
  • 世界上最著名的10位女科學家 排第一的,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10.阿達·洛芙萊斯(1815 - 1852年)英國著名數學家阿達·洛芙萊斯,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電腦程式先驅者,為計算程序擬定「算法」,這是世界上首個算法,她的文章激發了艾倫·圖靈對現代計算機的研究,美國國防部開發的程式語言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 她是國民黨第一位女將軍,卻為陳毅而終身不嫁
    她曾被蔣介石驅逐出國,在德國留學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曾坐過納粹德國的監獄,為蘇聯大文豪高爾基執紼,在抗戰期間又被蔣介石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近代中國第一位獲得少將軍銜的女性。抗日戰爭爆發後,胡蘭畦回到了祖國,她組建成立了戰地服務團,率領服務團輾轉抗戰前線,在各地宣傳教育和救護工作,蔣介石為獎勵她的功績特授予了她少將軍銜。1938年服務團到了南昌,她再次遇到了陳毅。
  • 最強理科太太是她!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女科學家傳奇人生
    劇照史上最著名的女科學家瑪麗居禮夫人,除了是第一位拿下諾貝爾獎的女性,更是史上唯一拿到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的科學家,堪稱「最強理科太太」,而改編她傳奇人生的傳記電影《居禮夫人:放射永恆》(Radioactive)即將於4月17日在臺躍上大螢幕。
  • 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研究使她名垂科學史冊
    這一遺傳學分支學科的建立,首個做出玉米遺傳圖譜的人,真正使她名垂科學史冊的卻是她在玉米中對可移動基因——轉座基因(俗稱「跳躍基因」)的研究,在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芭芭拉自幼便十分獨立,非常善於獨處。大約從三歲起,芭芭拉都和姑姑及叔叔住在紐約布魯克林,以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因為當時她的父親正籌備建立診所而急需用錢。許多人形容芭芭拉是一位獨立的男人婆。她和父親的關係親密且緊扣,然而卻與母親關係不佳。
  •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這期間,她還結合曆代古籍和各省名醫經驗,負責編著了《中藥炮炙經驗集成》這本書。越美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人民防治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召集了數百位藥學專家,緊急組建攻關小組,這就是著名的「523工程」。屠呦呦被任命為這個項目的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
  • 時隔55年,史上第三位女性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然而,她強調說,她很感恩自己一直被平等對待,即使她和其他兩位科學家一起贏得了這個獎,其他兩位科學家也是實至名歸。然而就在諾貝爾獎公布之前幾天,一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粒子物理實驗室發表了一場「極具攻擊性」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表示,物理學是「由男人建造的」學科,而男性科學家正受到歧視。
  • 從學術期刊到諾貝爾獎,對女科學家的歧視有多嚴重?
    她的實驗與發現令理論的最初提出者李政道、楊振寧同獲1957 年的諾貝爾獎,震憾了物理學界和科學界,但她本人卻未能一同獲獎。實驗室裡的吳健雄       20世紀30年代主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曾在1986年的一場演講中說:「吳健雄應該得到諾貝爾獎。」
  • 第一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研究鐳的過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又9個月才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g鐳。作為傑出科學家,居裡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
  • 居裡夫人:一家五人獲諾貝爾獎,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居裡夫人的一生,極其平凡,卻又極其偉大,輝煌而又榮耀,她有很多個世界第一:第一位獲得科學博士學位的女性;第一位法國大學的女性教授;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得獎人;第一位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的人;第一位母女皆獲得諾貝爾獎的母親;是愛因斯坦最為推崇的女科學家……
  • 中國第一位女航海家:孔慶芬
    1976年,孔慶芬取得遠洋一等船長的證書,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女遠洋輪船長,也是中華民族航海史上第一個女航海家。孔慶芬女士於1933年生於天津,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遠洋輪女船長。孔慶芬少年時代就刻苦學習,1949年考入河北工學院,後來因病休學。雖然離開學校,但她一直堅持自學。後來到天津航政局當打字員,之後任港務監督員。
  • 居裡夫人的愛與她的諾貝爾獎家族,如今科學基因依舊延續
    1.居裡夫人的諾貝爾獎曾受到爭議居裡夫人是法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索邦大學的第一位女教授,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個獲得多個諾貝爾獎的人,也是第一個在多個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頒獎典禮上,瑞典科學院院長還特意淡化了她的貢獻。八年後的1911年,居裡夫人成為諾貝爾化學獎的唯一獲得者,以表彰她對鐳和釙的發現以及她隨後對這些元素性質的研究。《居裡夫人與放射性科學》一書的作者納奧米·帕薩喬夫說:「即使在那時,也有一些人認為,瑪麗·居裡獲得第二次諾貝爾獎,基本上是因為同樣的研究事件,這並不合理。」但事實是,居裡夫人的研究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 發現DNA是雙螺旋結構的是她,而她未獲得任何榮譽,為什麼呢?
    發現DNA是雙螺旋結構的是她,而她未獲得任何榮譽,為什麼呢?1952年,英國生物物理學家羅莎琳德·弗蘭克林發現脫氧核糖核酸即DNA的結構類似螺旋樓梯,這一發現可以稱為基因研究領域的裡程碑。弗蘭克林的成果沒有馬上發表,一方面因為這個保守的女科學家期望同事證實她的觀察結果,另方面是因為在當時這一領域由男性主宰,身為一個女科學家處境是非常艱難的。1953年,她的上司,紐西蘭物理學家維爾金斯在沒有經過弗蘭克林同意的情況下,把她的DNA的X光片發給了他的英國同事克裡克和美國生物化學家詹姆斯·沃森。
  • 美國核物理女科學家,曾棄美國來中國,開始了奮鬥終生的養牛事業
    而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美國女科學家的出現,她放棄了美國優渥的生活,放棄了自己曾經研究的核物理,心甘情願地來到中國開始鑽研「養牛事業」。那麼,這位女科學家究竟是誰?為什麼她最終會選擇來到中國養牛呢?
  • 傳奇女性吳健雄:如果沒有她,李、楊能否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獎?
    但她一生中第一次獲得世界物理學界矚目的成就則是獨自帶領實驗小組驗證並觀測記錄了「弱相作用中宇稱不守衡」的正確性。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提出在β衰變過程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之後,兩位科學家為了證明他們預言的正確性,找到了吳健雄博士。吳健雄有許多新巧的物理實驗技術廣泛為其他物理學家所採用,許多物理學家在實驗上遭遇到困難,也會尋求她的協助。
  • 瑪麗-居裡家族獲得5個諾貝爾獎,是歷史上得獎最多的家族!
    他們沒有想到,瑪麗在1911年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兩次獲得該獎的人,而且伊蕾娜和她的丈夫弗雷德裡克-約裡奧也在1936年捧回了自己的諾貝爾化學獎。1965年,他們的小女兒埃夫的丈夫亨利-拉布伊斯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接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是他經營的人道主義組織。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關於這個家族的情況,這個家族擁有的諾貝爾獎比任何其他家族都多。
  • 7位女科學家的生存狀態記錄
    為了兼顧研究、學生和孩子,有的女科學家「要把自己掰成三瓣」,但是不管在能力還是智力上,她們從來不覺得和男性有什麼性別差異,甚至某些方面,女性的情商要高過男性
  • 盤點幾位中國的偉大女科學家
    林巧稚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雖然她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她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科和表面物理學科開創者和奠基人,在表面和界面物理以及量子器件和異質結構電子性質理論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培養出數位當今中國該領域的領軍人才。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物理學科研機構的建立與發展,科教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以及物理學會的工作做出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