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劍,孕育玉米高品質—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黃長玲在豐收的「中單808」玉米地裡。黃長玲供圖

■本報記者 王方

他小時候從未吃過玉米,甚至從未見過玉米。剛進入大學,首次吃到玉米糊糊時,便驚訝於棒渣的粗顆粒感。沒想到的是,在過去的30年中,他的大部分時間卻都獻給了玉米育種事業。他就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長玲。

近日,在中國農科院「農科講壇」上,黃長玲分享了當前玉米育種研究進展。「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我們的市場和農民還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玉米品種,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我們有信心做得更好。」黃長玲說。

品種對產量貢獻大

玉米是中國和世界上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同時也是重要的飼料作物(70%),被稱為「飼料之王」,以及重要的能源作物、食品和化工原料,可做3000多種產品。

在我國,玉米主要分布在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形成了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狹長玉米種植帶,這一種植帶佔玉米總面積的85%和產量的90%。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在我國糧食生產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國玉米平均單產由1949年的64公斤/畝增長到2015年的402公斤/畝,增長6.28倍。但與美國687公斤/畝的平均單產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玉米是C4作物,光合效率高,近七十年玉米產量提高6倍多,僅玉米品種對產量提高的貢獻率就達到35%。玉米還有很大的增產空間,育種工作有盼頭、有希望。」黃長玲說。

黃長玲表示,目前,玉米育種方法有常規技術、單倍體技術、分子標記技術、轉基因技術、CRISPR技術、SPT技術等。其中,雜交回交是國內普遍採用的方法,包括早晚雜交法、穿梭育種法、交互回交法、庫源選擇法、表型選擇法等。

除了應用基礎研究,黃長玲團隊在育種技術研發上,如高密度選育技術、單雙倍體育種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玉米雄花隱性不育技術等方面皆有進展。

他主持選育的玉米審定品種19個,其中國審5個;申請品種保護17個,已獲品種保護6個;品種累計推廣面積6500萬畝,為國家增產糧食40億斤;品種開發轉讓合同金額超過1億元。

其中,「中單808」已連續10年為國家主導品種、我國西南區主栽品種,也是我國西南平壩區推廣面積最大、時間最長的玉米品種;「中單909」已連續5年為國家主導品種,現為我國十大推廣面積品種之一,2016年推廣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獲第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產品金獎。

黃長玲的品種每年都有1000多萬畝的推廣面積。「企業盈利、農民增收,更重要的是好品種為國家帶來了糧食增產效益。」黃長玲欣慰地說。

先進的生物育種技術

單倍體技術是目前國際大公司通常使用的方法,我國很多單位也開始使用該項技術進行自交系的選育和自交系純化。與常規技術相比,單倍體技術能快速獲得純系,縮短育種年限。「1年2代就可選育出純合的自交系,速度快。」黃長玲說。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特點是高通量、低成本、簡便快捷。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廣泛開展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針對抗病、抗蟲、抗除草劑、耐旱、N 高效利用、產量等性狀和遺傳背景進行選擇,提高了育種效率。

「我國也引進了國外的先進設備,開展了相應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研究。如我國開發的抗病性狀功能標記有銹病、莖腐病、絲黑穗病等。」黃長玲說。常規技術結合分子標記技術選系,效果更好、速度更快、目標更明確。

黃長玲表示,「回交轉育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提高了效率。常規回交3代遺傳背景相似度93.5%,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遺傳背景相似度大於99%。分子標記輔助選擇還可淘汰非目標材料,提高選擇效率。」

全基因組選擇(GS)通過預測模型對個體和群體進行預測。大規模應用全基因組選擇的前提條件包括基因型檢測成本等於或低于田間種植成本;有好的預測模型,可靠性和準確性高;有完善可行的技術路線——穩定的DH系生產。

黃長玲解釋道,GS基於歷史數據和訓練數據,對個體的複雜性狀表現型進行預測和選擇,首先估算每個分子標記或單體型對某一性狀的效應,再將多個性狀累加得出該個體的「總育種值」,重複此過程算出群體中每個個體的總育種值,選擇總育種值高的個體晉級。

這一技術不需要挖掘與性狀關聯的顯著位點,對全部標記進行育種值估計,微效基因位點也能被充分利用;對複雜性狀預測和選擇更有效。GS的選擇響應要比MAS的選擇響應高18%~43%;無需進行大規模的表型鑑定,節約時間,提高育種效率。黃長玲團隊也開始了GS的研究。

基因定點編輯育種技術(CRISPR/Cas9) 是一項新興的對受體基因組DNA進行定點定向突變的技術工具。利用CRISPR介導的定點基因編輯技術,可高效創製新的材料和自交系。「該技術有可能帶來新的育種技術革命。」黃長玲說。

基於這項技術,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已創造出不同類型的材料:創製核不育系(不育性徹底)、早熟(與原底盤品種相比早7~14天)、緊湊株型玉米(穗位以上葉夾角減小30%~50%)、鮮食糯玉米(籽粒支鏈澱粉99%)、超甜玉米(品質達到國標I級優)。

發展趨勢與展望

黃長玲表示,「育種是一門試驗科學,品種表現是基因和環境互作的結果,基因發生有效變異的概率極低,但環境是可變的,所以多年、多點的鑑定試驗至關重要,才能保證優勝劣汰。」

所謂十年磨一劍,育種的數量級別更是10年以上,僅「中單808」選育就達17年之久。而多點就是要搶天時之利,「至少200個試驗點的數據支持才可判斷優劣」。

另一方面,要得到優良的玉米雜交種,親本的選擇至關重要。得到純合親本的過程也很艱辛,5年是起跑線。黃長玲說,「即便得到了親本純種,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雜交種,需要再經過冗長的鑑定」。

談及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黃長玲說,這一步往往是一個品種能不能規模化進入生產應用的分水嶺。「其實有很多好品種被選育出來,但是沒有發揮出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於,沒有在育種伊始就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種子不易生產或產量低,生產成本高」,最終無法實現推廣轉化的目的,前功盡棄,十分可惜。

黃長玲總結,當前國外由傳統的常規育種為主轉變為常規和生物技術為主的現代育種體系,國外玉米品種選育以企業為主體,自主研發新品種,形成育繁推一體化模式;而國內育種技術和品種創新與跨國種業集團相比有差距,新品種選育存在種質創新不足、育種材料基因背景狹窄、原創性優異種質缺乏和缺少突破性品種等問題。

因此,國外選育的玉米品種產量高、抗逆性好、抗倒性強、商品性好、宜機械化生產,而我國選育的玉米品種在產量、抗逆性、抗倒性、商品性、宜機械化生產等方面,與其存在較大差距。

此外,發達國家玉米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產量進一步提高,呈現出專用、優質、高效的特點。隨著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推進,玉米生產也將經歷從粗放到集約、從精耕細作到精簡化栽培、從勞動密集到機械化、從高產到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轉變。

為滿足這些需求,我國玉米育種方向將朝著耐密、抗倒、抗旱、耐高溫,出籽率高、穗位整齊、熟期適宜、脫水快、宜機收,耐瘠薄、肥水利用高效,出苗率高、適宜單粒點播,優質專用高效如甜、糯、爆、青貯、高蛋白、高直鏈澱粉等玉米品種方向發展。

黃長玲坦言,「做育種的人,年年希望年年盼,一直感覺有更好的品種等待被挖掘,有更好的希望在激勵著我們前進。有希望在,就沒有盡頭,就有一直嘗試下去的欲望。」

《中國科學報》 (2017-08-02 第6版 科研)

相關焦點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吳慶鈺供圖 玉米的綜合產量提高依賴於株型的優化與抗病性的提高,而二者往往相互拮抗。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提高玉米綜合產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
  • 科學家開發出高通量研究玉米基因位點新技術—新聞—科學網
    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玉米是世界範圍內的重要農作物,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抓好玉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穀物基本自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我國生鮮肉加工、貯藏、流通過程存在品質劣變快、損耗高的突出問題。
  • 飼料之王如何突破高蛋白瓶頸—新聞—科學網
    該科研任務首席專家張春義告訴《中國科學報》,玉米是動物飼料的主要組成原料,其營養品質直接影響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關鍵因素。 然而,目前我國飼料專用玉米新品種缺乏、支撐畜牧養殖業發展能力不足。為此,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相關團隊,圍繞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合力攻關。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PNAS|愛荷華州立大學|PPDK基因與玉米品質性狀的精準調控
    普通玉米籽粒中是胺基酸組成不均衡,尤其是必需胺基酸——賴氨酸含量低,蛋白質品質較差。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SCMV侵染改變了玉米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基因(ZmPSY1)的轉錄本可變剪接模式,因此促進病毒侵染。相關成果發表於《植物生理學報》。 SCMV是我國和非洲玉米生產上的一種主要病原,廣泛分布於世界主要玉米產區,單獨侵染玉米造成玉米矮花葉病導致玉米產量損失可達50%。如果SCMV與玉米褪綠斑駁病毒複合侵染,可造成玉米致死性壞死病導致玉米絕產。
  • 售價比普通玉米高,曾被質疑為轉基因,能夠生吃的玉米,你了解嗎
    一說起玉米想必不少網友都是非常熟悉的,作為我國的傳統糧食之一,如今玉米的價格可謂是牽動著不少農民的心。畢竟今年的玉米市場真的是有點混亂,玉米的價格忽高忽低也讓不少農民不敢隨意出售。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但是一種新的玉米品種,它曾因為可以直接生吃而被質疑是轉基因產品,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水果玉米吧。首先我們照舊先來了解一下水果玉米。
  • 甜玉米究竟是不是轉基因玉米?
    鮮食玉米——風味獨特 營養豐富鮮食玉米是指具有特殊風味和品質的幼嫩玉米,也稱水果玉米、甜玉米等,和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甜、糯、嫩、香等特點。鮮食玉米從品質上分,有甜玉米、超甜玉米、甜糯玉米等;從籽粒顏色上分,有黃白雙色、黃色、白色、黑色、紫色、紅色等。目前,歐美、韓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將鮮食玉米列為主要蔬菜作物,其總銷售量居世界蔬菜作物排行榜首位。
  • 研究發現植物草酸代謝途徑關鍵酶影響玉米營養品質
    該研究克隆和功能解析了玉米草酸降解途徑中的關鍵酶——草醯輔酶A脫羧酶,揭示了草酸代謝參與籽粒儲藏物質積累和營養品質形成的分子機理。  草酸是最簡單的二元酸,在植物體內的含量非常高。草酸在調控金屬脅迫、離子平衡和昆蟲防禦等方面起積極作用。
  • 高糖信號給C4作物光合作用放行—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項對玉米和高粱等高產作物的研究表明,它們高產的秘訣可能在於其對糖的敏感反應。這種反應調節了葉片內的光合作用。相關論文發表於《實驗植物學雜誌》。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C4光合作用途徑的作物,如玉米、高粱和小米,與小麥、水稻等C3作物相比,使用了不同的糖信號通路來調節光合作用。這可能是它們更具生產力的部分原因。」
  • MK質造作品丨品質生活從廚房孕育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有人說,都市人的生活,就是在努力著把千篇一律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需要認真對待生活點滴。享用食物是為了果腹,但也遠遠不止於果腹,它更是一次情緒表達,通過美食的力量建立感性連結,或是品嘗一餐一食中傳遞的文化意蘊。   一日三餐,不必次次都與珍饈美饌相媲美,但我們所追求的精緻感和儀式感可以一直擁有。
  • 我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取得創新性成果—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
  • 馬鈴薯等茄科作物害蟲生物防治國際工作組成立—新聞—科學網
    高玉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工作組旨在通過國際學術交流和多邊科技合作,服務於馬鈴薯等其他茄科作物害蟲綠色防控事業。工作組將通過面向農業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食品安全等重大問題,聯合開展害蟲生物防治研究,促進馬鈴薯和其他茄科作物生物防治及害蟲綜合治理的新理論、新方法與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推廣。
  • 完美單光子源「助力」量子精密測量—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等科學家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不可分辨、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上科大研發高效率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
  •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獲「自然生態守護者」稱號—新聞—科學網
    例如,東北地理所與WWF東北項目辦公室、WWF俄羅斯遠東辦公室及WWF蒙古項目辦公室共同合作開展黑龍江流域「自然之河」研究,共同致力於該流域溼地的跨國保護;與WWF中國東北項目辦公室、美國嘉吉公司、可口可樂公司合作開展玉米種植生態足跡、水足跡研究,為區域可持續農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在三江平原,雙方共同搭建人工巢招引東方白鸛,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東方白鸛的衛星追蹤研究;在哈爾濱兆麟公園,利用美國通用公司提供的人工巢箱招引野生鴛鴦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此外,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揚州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6位報告人,分別對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等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作前沿報告。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喀斯特樣本」亮了—新聞—科學網
    26年後的今天,這個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實現整族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此作出重要指示。 26年的堅守與改造,中科院人不負眾望。 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發朋友圈「點讚」:毛南族整族脫貧離不開中科院的傾力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