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基因可變剪接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主要有外顯子跳躍、內含子保留、可變3』端,可變5』端等形式,是調節轉錄組複雜性和通過比較二倍體小麥和四倍體小麥馴化前後的可變剪接基因的數目和種類,結果表明小麥馴化後可變剪接基因數目明顯減少。進一步分析發現,在一粒小麥馴化過程中,218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在表達量上發生了變化,75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發生了變化;在二粒小麥馴化過程中,325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在表達量上發生了變化,94個基因的可變剪接形式發生了變化。上述結果通過實驗在不同材料中進行了驗證。
-
【科研】轉錄組--可變剪接
真核細胞的基因序列中,包含了內含子與外顯子,兩者交互穿插。其中內含子在基因轉錄成mRNA前體後會被RNA剪接體,通過不同的剪接方式 ( 選擇不同的剪接位點 )移除,剩下的外顯子才是能夠存在於成熟mRNA(之後再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的片段。一條未經剪接的RNA,含有的多種外顯子被剪成的不同組合,可轉譯出不同的蛋白質。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記者日前從山東農業大學獲悉,山東農業大學吳佳潔團隊與四川農業大學劉登才團隊、美國愛達荷大學付道林團隊等合作,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國際編號Yr28),從而為預防該病害流行提供了新的「基因疫苗」。9月上旬,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相關成果。
-
項目文章|Sci Adv: RALF1-FERONIA 複合物調控擬南芥可變剪接
文章中轉錄組測序及可變剪接分析由歐易生物完成。研究背景真核生物基因的可變剪接(AS),豐富了基因的編碼能力和轉錄調控潛能。植物針對體外信號做出響應,以動態調控基因的可變剪接。本研究從基因可變剪接的角度進行了探究。研究內容本研究在擬南芥中通過轉錄組測序進行可變剪接分析,結果表明細胞外信號 RALF1 可以通過其受體 FER 與 GRP7 蛋白互作並調控 GRP7 磷酸化,進而促進 GRP7 蛋白在細胞核內積累。FER 依賴的 GRP7 磷酸化促進了其與 mRNA 的結合能力、與剪接複合體成員 U1 的結合,最終動態調控 mRNA 的可變剪接。
-
調控玉米性狀 可變剪接「火」起來
實習生 劉雨亭 可變剪接,這個早在上世紀就被提出的概念,在近幾年的研究中,又「火」了起來。科學家們發現,可變剪接不僅豐富蛋白質組多樣性,還在生物體內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可變剪接是什麼?這項研究有了什麼新發現?是怎樣得出來的?實驗中的難點是什麼?對之後的研究有怎樣的借鑑意義?科技日報就此採訪了該研究團隊。
-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成功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
9月9日,《中國科學報》在頭版重要位置報導了山東農業大學最新科研進展,學校農學院吳佳潔團隊十年磨劍,克隆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並對其影響小麥條銹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據了解,受遺傳基礎狹窄、條銹病抗源匱乏等特點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小麥條銹病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吳佳潔等科研團隊歷經十年,從小麥D基因組祖先節節麥中獲得了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與已知抗病基因不同的是,YrAS2388具有重複的3′非編碼區並產生5種或更多的轉錄本。
-
.| 惠靜毅團隊揭示RNA結合蛋白QKI調控肺癌關鍵可變剪接事件
然而,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在眾多腫瘤相關的可變剪接事件中有效地發現並鑑定發揮關鍵作用的靶基因。「細胞骨架基因ADD3可變剪接」的機制與功能。RNA結合蛋白是一類調控基因表達幾乎各個步驟的重要蛋白。為了尋找肺癌相關的重要可變剪接事件,惠靜毅團隊在之前的工作中,篩選到QKI蛋白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頻繁且顯著下調的一個RNA結合蛋白,並且揭示了QKI下調後通過調控NUMB基因可變剪接從而異常激活了Notch信號通路(Zong et al., 2014)。
-
水生植物蓮的miRNA與可變剪切調控研究中獲進展
植物microRNA(miRNA)是一類長度在18-24個核苷酸的非編碼單鏈小RNA,成熟的miRNA能調控其靶標基因的表達,在植物生長發育、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適應中發揮重要作用。可變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轉錄後調控機制,能使同一個基因產生多個具有結構差異的轉錄本,而這些轉錄本很多在蛋白結構以及分子功能上也產生差異。由於這些結構序列上的差異,導致同一個miRNA靶標基因產生的部分轉錄本不具有miRNA靶標位點,從而「逃脫」相應miRNA的調控。這些同一基因轉錄的不受miRNA調控的轉錄本及受到miRNA調控的轉錄本在不同發育時期與組織中的表達模式尚不清楚。
-
系統繪製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
該研究系統繪製了環形RNA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圖譜,揭示了環形RNA可以通過可變反向剪接和可變剪接機制產生新的外顯子剪接,深入的機制研究表明環形RNA的可變反向剪接受到其上下遊內含子互補配對序列的競爭配對調控。
-
這篇3分文章教你做可變剪接的新思路
RNA可變剪接(AS)失調的產物被認為是潛在的生物標誌物,在疾病中具有關鍵作用。AS事件很大程度上受到RNA結合蛋白(RBPs)的調控,而RBP的調控作用受到特定細胞刺激下調節劑(如信號蛋白,miRNA,lncRNA等分子)的影響。作者希望揭示調節劑、RBPs與AS之間的關係。
-
研究發現RNA剪接基因編輯的新方法
證明可以利用TAM (Targeted-AID induced mutagenesis)基因編輯,靶向DNA上的RNA剪接順式元件,高效調控RNA剪接,用於研究RNA可變剪接的功能,以及用於人類遺傳疾病的治療。 真核細胞中,RNA剪接是基因表達的重要環節。據估計,超過75%的人類基因具有一種以上的mRNA剪接方式(可變剪接),其中大部分可以翻譯為功能性蛋白質。
-
宋衛寧教授團隊承擔並完成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中7DL...
論文由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協作完成,我校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宋衛寧教授團隊作為中國唯一參與並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的團隊,完成了其中7DL染色體物理圖譜構建及序列破譯工作。這也是我校國際合作交流取得的重大成果。 小麥是作為世界各地最為廣泛種植的穀物之一,相較於其他作物,小麥是唯一一個尚未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物種。
-
上海生科院發現RNA可變剪接的時序性調控機制
在生物體中,可變剪接被嚴格調控,同一基因在不同組織細胞中或同一組織的不同發育階段裡經常表達為有不同的剪接亞型,剪接的異常調控與癌症等許多疾病密切相關。 在以往的報導中,細胞周期是通過調控特定基因的周期性表達來協調實現的。該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基因組中普遍存在RNA可變剪接的周期性波動,而這種周期性剪接調控也是細胞周期的重要控制機理。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 miRNA9678 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
Current Biology | 中科院植物逆境中心趙楊/朱健康合作發現植物滲透脅迫應答新機制責編 | 王一乾旱、鹽脅迫以及低溫等非生物逆境導致的滲透脅迫造成作物生產的巨大損失植物因其固著生長的特性而難以躲避所受到的滲透脅迫,被迫進化出感知和適應逆境的機制,主要包括信號接收與傳導、植物激素脫落酸(ABA)相關調控和後期應答等過程。目前ABA途徑的信號傳導與滲透脅迫後期應答機制已基本解析,然而,對於植物如何感受外界的滲透脅迫信號,以及如何傳遞信號到細胞內並引起早期應答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植物細胞》發表小麥多倍體研究新成果
本網訊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多倍體研究上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為小麥多倍體形成過程中親本等位基因調控種子發育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時也為親本衝突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
【科研新進展】(36)康振生院士團隊在小麥抗旱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研究證明,當植物感受到乾旱脅迫時,NAC類轉錄因子對調控脅迫響應基因的表達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這些基因的自然變異是否直接影響植物的抗旱性,自然界中是否存在這類基因的優良等位變異,它們是否能直接應用於小麥抗旱性的遺傳改良等問題還有待研究。本研究克隆了小麥基因組中編碼脅迫應答NAC轉錄因子亞家族的基因(TaSNACs)。系統分析了它們與擬南芥、水稻、玉米及二穗短柄草間的同源關係、響應乾旱脅迫的基因表達模式,以及每個蛋白質的轉錄激活活性。
-
成都生物所在禾本科植物α-澱粉酶基因家族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澱粉廣泛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各組織器官中,為其整個生長發育進程提供必要的碳物質來源和能量供應,同時還作為局部信號分子應答生物與非生物因子逆境脅迫。植物澱粉的降解需要多種澱粉水解酶的協作參與。 α-澱粉酶是其中最重要的水解酶之一,在綠色植物基因組中包含由多個亞基因家族(AMYs)編碼的多種亞型,使植物在不同組織器官中能對不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進行降解。
-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近幾十年來,我國小麥條銹病研究有哪些進展和突破?康振生:幾十年來,我國一代代科學家不懈研究、辛勤工作,奠定了小麥條銹病的科研基礎。我的老師李振岐院士、陝西省農科院的劉漢文研究員等老一輩科學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騎著毛驢,於夏秋季節在西北各地調查研究、模擬實驗。
-
特約|DNA 鳥嘌呤四聯體研究進展
《生物技術通報》邀請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張文利教授,綜述了人和動物 DNA G4 的研究方法,生物學功能及其可能的作用機制等研究進展 ;總結了植物 G4 的研究現狀及其可能的生物功能 ;最後展望了 G4 在人類疾病診斷和治療,農用物分子育種等方面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