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同源轉座子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
2021年1月8日,Genome Biology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組與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Homology-mediated inter-chromosomal interactions in hexaploid wheat lead to specific subgenome
-
一作解讀|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馴化和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變異規律
近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小麥研究中心題為「Changes in Alternative Splicing in Response to Domestication and Polyploidization in Wheat」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揭示了小麥馴化以及多倍化過程中基因可變剪接的規律。
-
【科研新進展】(31)農學院在小麥非生物逆境下基因可變剪接應答...
近日,植物科學TOP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7.44)在線發表了我校農學院的論文 「Global Profiling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Landscape Responsive to Drought, Heat and Their Combination in Wheat (Triticum
-
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在小麥小分子RNA調控籽粒發芽勢和穗發芽分子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小麥物種特異的小分子RNA miRNA9678 通過參與脫落酸/赤黴素信號轉導途徑調控籽粒萌發,該研究成果不僅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了對小麥萌發調控機理的認識,也為在應用上通過該途徑進行小麥抗穗發芽遺傳改良奠定基礎。
-
報告提醒|小麥基因組與分子育種講壇(二)「題目有更新」
報告題目:泛基因組時代的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及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的構建報 告 人:郭偉龍副教授時 間:2020年9月24日 (周四)上午10:00承 辦:全國小麥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組委會騰訊會議,結合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表觀遺傳學的手段,開展一系列原創性研究。
-
一作解讀|Mol Plant中國農大小麥研究中心提出泛基因組時代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2020年9月23日,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郭偉龍副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
-
Plant Cell | 中國農業大學小麥研究中心揭示小麥貯藏蛋白和澱粉...
來源 | 小麥研究聯盟 編輯 | 王一(BioArt植物) 高產優質是小麥新品種培育的重要目標。小麥種子貯藏蛋白的含量和組成是決定麵粉加工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種子澱粉的含量則與產量有關。但是,目前關於貯藏蛋白和澱粉積累的機理以及二者的協調關係還有待深入研究。
-
一作解讀|MolBioEvo:小麥屬異源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進化研究
相關現象已在同倍體(二倍體)雜交植物的早期階段(例如細胞質雄性不育和Rf等位基因的核修復)、物種形成和進化過程中進行了廣泛研究;而在多倍化過程中的核質協同的普遍性和作用近年來也備受關注。課題組前期使用Triticum/Aegilops複合體系中的二倍體D基因組譜系對HHS的細胞核進化反應進行了全基因組研究。研究揭示了編碼CECs和CTPs亞基的核基因偏向性保留母方親本拷貝或母方拷貝的SNPs,這暗示著核質協同參與植物同倍性雜交成種的重要功能。
-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首都師範大學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2020年朱健康團隊連續發表2項研究成果,在植物脅迫取得新進展
在2019 年,朱健康團隊(通訊作者)發表了20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基因編輯,表觀遺傳及生物脅迫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於篇幅有限,iNature盤點其中的17篇文章(點擊閱讀): 【1】2019年9月27日,國際頂級綜合類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3.22)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完成的題為
-
《植物細胞》發表瞿禮嘉課題組在植物肌醇原初功能的研究新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最新在線發表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的研究成果為解答這一科學問題提供了重要證據。這項研究得到了化學學院趙美萍教授研究組的大力支持,是生命科學學院與化學學院科研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
新聞人物: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院士
1931年2月生,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農學系。1951-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任研究實習人員,1956-1965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1965-1987年在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1983-1987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與陝西省科學院院長,1987-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遺傳研究所所長,1992-1997年任遺傳所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華中農大張啟發院士The plant journal發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基於代謝組學預測了雜交稻的產量。他們的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7日的The plant journal雜誌上。我國著名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啟發院士,以及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Shizhong Xu教授是這篇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張啟發院士課題組長期致力於水稻基因組研究,旨在通過植物基因組分析、重要基因的分離克隆、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基礎、作物品種資源的分子評估及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水稻改良。
-
中國農大陳紹江教授團隊實現雙子葉植物單倍體誘導技術突破
研究團隊通過對基因序列比對分析,發現玉米單倍體誘導基因ZmDMP在雙子葉植物中的保守性較高。為驗證其在雙子葉植物上的功能,研究團隊對擬南芥中的ZmDMP同源基因進行敲除,成功獲得了擬南芥的單倍體。該研究首次將玉米孤雌生殖單倍體的誘導方法拓展至雙子葉植物擬南芥中,並建立了基於螢光的擬南芥單倍體籽粒鑑別方法,為建立雙子葉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奠定了基礎。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2月23日,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王佑春、黃維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許文波,南華大學瞿小旺為共同通訊作者在Cell在線發表題為 「No higher infectivity but immune escape of SARS-CoV-2 501Y.V2 variants」的研究論文,研究成果對於新冠突變株疫情防控與疫苗研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殼寡糖可以促進小麥PSⅡ放氧複合體的組裝,提高光能利用率,進而提高小麥的光合作用;同時,殼寡糖促進小麥碳氮代謝、激發小麥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應答,WAK、CCaMK、PI-PLC等可能參與了殼寡糖信號在植物細胞內的識別與轉導;另外,WRKY51、NAC4等轉錄因子以及miR156、miR159a、miR164、miR171a、miR167c、miR319和miR1127等miRNAs也參與了殼寡糖對小麥生長發育的調控
-
東北師範大學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關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我校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在植物多倍體、表觀遺傳變異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 在植物多倍體研究領域,實驗室與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Diter von Wettstein教授實驗室、威斯康星大學蔣繼明教授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韓方普教授實驗室合作,發現非整倍體在新形成異源六倍體小麥中具有普遍性,並具有不同於已報導的植物多倍體的特殊現象和特有規律。
-
中國「最會研究食物」的大學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
主食: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中國人愛吃主食,米飯和麵條可以說是一日三餐的主要角色,那麼小麥種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如何將小麥品質提高、產量增長、口感更好,便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研究的課題之一。西農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優質小麥品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農學院主導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中的4次。此外,農學院農業科學學科最新ESI全球排名22位,達到前0.266‰。學院主建一級學科為作物學,二級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是陝西省重點學科。
-
清華大學Nature發表免疫學研究新成果
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轉錄因子Ascl2啟動了濾泡輔助T細胞(follicular T-helper-cell,Tfh)發育。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19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現任職清華大學醫學院和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董晨(Chen Dong)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