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運動路線說明
「卡特裡娜」帶來的警示
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颶風帶來的洪水幾乎完全淹沒了紐奧良。
紐奧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瀕臨墨西哥灣,城市三面環水,市內低於海平面約2.1米,其安全依賴環繞城市約560公裡的防浪堤。紐奧良處在「鍋底」地形且位於颶風頻發區域裡,只靠防浪堤保護,是「脆弱而危險的」。此次颶風來臨時,堤壩被衝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由於海拔低,颶風過後水位仍在上漲,有的地區積水達6米深,目前80%仍浸泡在水中。
低海拔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海平面普遍上升。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使用1992年發射上天的託佩克斯衛星記錄了1993至2002年間的海平面高度。科學家發現,在這20年間,地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2.8毫米。據推測,今後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災人口將達10億,其中3億―4億人將無家可歸,一些國家將從地球上消失。據調查,颶風「卡特裡娜」造成巨大災難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海平面每年以約1釐米的速度上升,是全球平均速度的10倍。
一些島國,如馬爾地夫、湯加等島國的大多數人口住在海拔高度不足3米的地方。還有水城威尼斯,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就要真的變成一座「水底之城」。
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沿海城市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以後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目前世界沿海國家和小島國家所採取的因地制宜的適應對策,一般有以下三種選擇,即後退、順應和防護,並以後者為主。
後退是指放棄易受淹沒損失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沿海居民遷移到安全地帶定居。比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1.1萬國民從2002年開始放棄家園,舉國遷往紐西蘭。
順應是指沿海居民繼續利用處境危險的土地,不需防止海水淹沒,而是建立緊急防洪躲避所,設法把住所房屋建高,放棄農業,從事漁業和養殖業,或改種耐海水或耐澇的農作物。
防護是指採取措施減輕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專家提出了4條建議:一是在海邊實施的工程項目建設中,提高其設計標準,為將來海平面相對上升「留足餘量」。二是嚴格控制和規劃地下流體(水、石油、天然氣等)的開採,並在沿海地區控制密集型高層建築群的建設,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三是保護沿海溼地、河口和洪積平原,減緩海岸侵蝕,提高自然防禦能力。四是建立區域性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系統,提高災害預警預防能力。
設想建深水城市
科學家們還有一些大膽設想。4名英國專家計劃在倫敦建造一座「超級堤壩」。這座「超級堤壩」將跨越泰晤士河河口。大壩上將安裝不計其數的洩水閘門,使泰晤士河的水流可以隨著潮汐自由進退。一旦洪水來襲,工程人員們就可以關閉閘門,保護倫敦的安全。
由於陸地越來越少,人們就有可能遷居海底。幾個瑞士人和摩納哥公國的居民設想在海岸邊建一座深水城市。這座設想中的城市是環形的,直徑10公裡,呈火山口形。他們希望在上面建一座半圓形劇場似的30層居民樓。這些住宅都位於火山口的外圈,因此從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層,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觀賞到海裡的魚。
未來的深水居民靠吃魚、大螯蝦、牡蠣和在附近農場養殖的可食用水藻為生。還有人專為那些想永遠遷居海底的人設計了一種名為「航空員」的裝置。這是一種只能載兩人的微型潛艇,它可以下潛到300米的深度,它的電馬達能保證每小時15公裡的航速,靠水的阻力上升或下潛。
颶風颱風在全球的分布
上圖中箭頭顯示的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熱帶氣旋運動路線。帶紫色陰影的長條部分是熱帶地區,該地區北面以北半球的北回歸線為界,南面以南半球的南回歸線為界。
在北大西洋,黃色箭頭顯示的是熱帶颶風的路徑,產生於大西洋中部或加勒比海,然後向西移動,轉向北或東北方向襲擊美國地區,或移到北大西洋。
在東太平洋,黃色箭頭顯示颶風產生於中美洲西岸附近,然後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到太平洋。
在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印度洋東部和北部,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或阿拉伯半島。
在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南印度洋東部和中部,然後向西移動,有時會襲擊非洲東岸,然後轉向南。
在西北太平洋,綠色箭頭顯示颱風大多產生於赤道以北10度左右帶陰影的長條地帶,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然後部分颱風轉向東,移回到北太平洋中部。
在西南太平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澳大利亞以北一線,大約在赤道以南10度附近。然後轉向東和南方向,襲擊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或者繼續轉向西南,移動到南太平洋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