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裡娜」帶來的警示 沿海城市如何抗颶風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熱帶氣旋運動路線說明

  「卡特裡娜」帶來的警示

  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各州,颶風帶來的洪水幾乎完全淹沒了紐奧良。

  紐奧良坐落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北方,瀕臨墨西哥灣,城市三面環水,市內低於海平面約2.1米,其安全依賴環繞城市約560公裡的防浪堤。紐奧良處在「鍋底」地形且位於颶風頻發區域裡,只靠防浪堤保護,是「脆弱而危險的」。此次颶風來臨時,堤壩被衝出3個30多米長的大缺口。由於海拔低,颶風過後水位仍在上漲,有的地區積水達6米深,目前80%仍浸泡在水中。

  低海拔城市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近年來,全球溫室效應加劇,導致海平面普遍上升。據《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科學家使用1992年發射上天的託佩克斯衛星記錄了1993至2002年間的海平面高度。科學家發現,在這20年間,地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2.8毫米。據推測,今後海平面上升1米,全世界受災人口將達10億,其中3億―4億人將無家可歸,一些國家將從地球上消失。據調查,颶風「卡特裡娜」造成巨大災難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海平面每年以約1釐米的速度上升,是全球平均速度的10倍。

  一些島國,如馬爾地夫、湯加等島國的大多數人口住在海拔高度不足3米的地方。還有水城威尼斯,如果海平面持續上升,就要真的變成一座「水底之城」。

  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

  沿海城市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以後沿海城市的出路在哪裡?目前世界沿海國家和小島國家所採取的因地制宜的適應對策,一般有以下三種選擇,即後退、順應和防護,並以後者為主。

  後退是指放棄易受淹沒損失的土地和基礎設施,沿海居民遷移到安全地帶定居。比如,太平洋島國吐瓦魯1.1萬國民從2002年開始放棄家園,舉國遷往紐西蘭。

  順應是指沿海居民繼續利用處境危險的土地,不需防止海水淹沒,而是建立緊急防洪躲避所,設法把住所房屋建高,放棄農業,從事漁業和養殖業,或改種耐海水或耐澇的農作物。

  防護是指採取措施減輕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危害。專家提出了4條建議:一是在海邊實施的工程項目建設中,提高其設計標準,為將來海平面相對上升「留足餘量」。二是嚴格控制和規劃地下流體(水、石油、天然氣等)的開採,並在沿海地區控制密集型高層建築群的建設,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三是保護沿海溼地、河口和洪積平原,減緩海岸侵蝕,提高自然防禦能力。四是建立區域性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系統,提高災害預警預防能力。

  設想建深水城市

  科學家們還有一些大膽設想。4名英國專家計劃在倫敦建造一座「超級堤壩」。這座「超級堤壩」將跨越泰晤士河河口。大壩上將安裝不計其數的洩水閘門,使泰晤士河的水流可以隨著潮汐自由進退。一旦洪水來襲,工程人員們就可以關閉閘門,保護倫敦的安全。

  由於陸地越來越少,人們就有可能遷居海底。幾個瑞士人和摩納哥公國的居民設想在海岸邊建一座深水城市。這座設想中的城市是環形的,直徑10公裡,呈火山口形。他們希望在上面建一座半圓形劇場似的30層居民樓。這些住宅都位於火山口的外圈,因此從窗口可以直接看到外面的深水層,不用走出家門就可以觀賞到海裡的魚。

  未來的深水居民靠吃魚、大螯蝦、牡蠣和在附近農場養殖的可食用水藻為生。還有人專為那些想永遠遷居海底的人設計了一種名為「航空員」的裝置。這是一種只能載兩人的微型潛艇,它可以下潛到300米的深度,它的電馬達能保證每小時15公裡的航速,靠水的阻力上升或下潛。

  颶風颱風在全球的分布

  上圖中箭頭顯示的是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熱帶氣旋運動路線。帶紫色陰影的長條部分是熱帶地區,該地區北面以北半球的北回歸線為界,南面以南半球的南回歸線為界。

  在北大西洋,黃色箭頭顯示的是熱帶颶風的路徑,產生於大西洋中部或加勒比海,然後向西移動,轉向北或東北方向襲擊美國地區,或移到北大西洋。

  在東太平洋,黃色箭頭顯示颶風產生於中美洲西岸附近,然後向西和西北方向移動到太平洋。

  在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印度洋東部和北部,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或阿拉伯半島。

  在南印度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南印度洋東部和中部,然後向西移動,有時會襲擊非洲東岸,然後轉向南。

  在西北太平洋,綠色箭頭顯示颱風大多產生於赤道以北10度左右帶陰影的長條地帶,然後向西和北方向移動,襲擊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然後部分颱風轉向東,移回到北太平洋中部。

  在西南太平洋,紅色箭頭顯示氣旋產生於澳大利亞以北一線,大約在赤道以南10度附近。然後轉向東和南方向,襲擊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或者繼續轉向西南,移動到南太平洋中部。

相關焦點

  • 卡特裡娜颶風
    就在她登陸佛羅裡達州HallandaleBeach和Aventura的前兩個小時,卡特裡娜正式到達颶風強度。由於穿越陸地,系統強度減弱,但在進入墨西哥灣1小時後,卡特裡娜再次恢復往昔強度。 一進入墨西哥灣高水溫區域,卡特裡娜增強速度明顯加快,8月27號,卡特裡娜 達到了三級颶風的強度。
  • 紐奧良:卡特裡娜颶風十年之後的訴說
    密西西比河蜿蜒著從東向西穿城而過,工業運河從南向北將城市切割成塊,城市北端則是面積為1630平方公裡的龐恰特雷恩湖。「我們實際上生活在一片沼澤中。」現任紐奧良市市長米奇·蘭德裡歐不久前說。 2005年8月25日至31日,從熱帶風暴增強為五級颶風的「卡特裡娜」肆虐墨西哥灣沿海地區。堤壩崩塌,海水、湖水、河水、運河之水無情地將紐奧良翻捲成一片澤國。
  • 卡特裡娜颶風十年:巨災管理的教訓和建議
    因為對於內陸城市如長春來說,颱風無疑是一個稀客。據國家防總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家團日前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強颱風生成比例高,登陸強度偏強。特別是8月初第13號颱風「蘇迪羅」,生命周期長,深入內陸影響範圍廣,造成多條河流出現超警洪水,人員傷亡及經濟損失嚴重。  今年是卡特裡娜颶風發生10周年。
  • 美國:「卡特裡娜」颶風導致25萬「氣候難民」
    美國:「卡特裡娜」颶風導致25萬「氣候難民」 」颶風背井離鄉的美國人中至少有25萬已打算在別處安家,這將成為全球範圍內首批大規模的「氣候難民」。
  • 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
    2005年颶風「卡特裡娜」橫掃美國 2008-09-01 10:56:52 來源:中國天氣網
  • 卡特裡娜:美國史上經濟損失最慘重的颶風
    卡特裡娜曾使紐奧良市成為一片澤國2005年8月24號,卡特裡娜(KATRINA)晉升為TS(熱帶風暴),此時她的路徑趨於佛羅裡達。就在她登陸佛羅裡達州HallandaleBeach和Aventura的前兩個小時,Katrina正式到達颶風強度。由於穿越陸地,系統強度減弱,但在進入墨西哥灣1小時後,KATRINA再次恢復往昔強度。一進入墨西哥灣高水溫區域,KATRINA增強速度明顯加快,8月27號,KATRINA達到了三級颶風的強度。
  • 颶風「卡特裡娜」擊潰美國 紐奧良市成煉獄
    五級颶風「卡特裡娜」8月25日就來到美國,首先襲擊了東南部的佛羅裡達州,造成11人死亡,100多萬戶家庭電力供應中斷。之後,「卡特裡娜」穿過佛羅裡達半島,進入墨西哥灣,並在9個小時內迅速加強成為五級颶風。8月27日,密西西比州州長赫利要求所有居住在墨西哥灣沿岸的居民於28日迅速撤離。
  • 「卡特裡娜」颶風襲美十周年 紐奧良今昔對比
    前圖:2005年9月2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良,卡特裡娜颶風過後(CFP)颶風卡特裡娜(Hurricane Katrina)是2005年8月出現的一個五級颶風,在美國紐奧良造成了嚴重破壞。2005年8月25日,颶風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登陸,8月29日破曉時分,再次以每小時233公裡的風速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紐奧良外海岸登陸。登陸超過12小時後,才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
  • 1836人喪生,卡特裡娜颶風10周年歐巴馬稱「這是人禍」
    「(颶風帶來的災難)本來不應該在這裡發生,可能在其他地方發生,但不是在美國。」歐巴馬在演講中表示,「這本來是一起天災,最後成為了一場人禍——這是政府對人民的失職」。2005年發生的這起自然災害中,美國政府因應急行動緩慢、城市規劃不到位、災後重建款被冒領醜聞等飽受國內批評。
  • 從卡特裡娜颶風到莫拉克颱風 防災救災啟示錄
    美國新澤西州紐奧良市發生卡特裡娜颶風的災難場景,至今讓人歷歷在目。臺灣新近發生的莫拉克颱風災難又讓人觸目驚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天災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傷害?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發其前任總編的文章,對發生在美國的卡特裡娜災難做了一個詳盡的分析,希望可以從中找出公共職能部門在防災救災過程中的疏忽,給臺當局以借鑑。
  • 哈維颶風后恢復期或需20個月! 比卡特裡娜颶風還長!
    美國同城網綜合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一項最新報告顯示,哈維颶風之後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耗時可能要超過當年的卡特裡娜颶風
  • 美國民眾紀念「卡特裡娜」颶風10周年
    美國民眾紀念「卡特裡娜」颶風10周年 (1/4) "← →"翻頁
  • 卡特裡娜颶風十周年歐巴馬赴貧民區演講慰問(組圖)
    當地時間2015年8月27日,美國紐奧良,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當地,發表演講並探望當地居民,紀念卡特裡娜颶風襲美十周年。歐巴馬當天在貧窮社區下九區新的社區中心發表講話,這裡曾經被5米深的洪水淹沒。歐巴馬肯定城市重建成果,呼籲人們汲取這場天災變人禍的教訓。歐巴馬探望小區居民。
  • 颶風「桑迪」的致災影響分析
    「桑迪」共造成美國109人死亡,一度有18個州超過820萬住戶和商家停電,1.95萬架次航班取消,紐約、華盛頓與費城三大城市交通中斷,美國大選中斷,石油冶煉公司Motiva的一個儲油設施破裂導致30萬加侖柴油洩漏,數百銀行自動取款機(ATM)也無法運作,紐約市及新澤西州的約半數加油站關閉…「桑迪」帶來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500億美元,僅次於2005年卡特裡娜造成的1080億美元,遠遠超過常年一年中所有颶風
  • 美氣象家語出驚人:日本黑幫造出卡特裡娜颶風
    中新網9月22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愛達荷州一位氣象學者發表駭人言論,指美國颶風「卡特裡娜」是由日本黑幫利用俄國制的電磁裝置蓄意製造出來的,目的是想在期貨市場上大撈一把,同時報復美國在二次大戰時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他又警告,這些黑幫可能會重施故技,再襲擊美國另一個城市。
  • 看美國如何應對「歷史性颶風」
    總部位於邁阿密的美國全國颶風中心28日上午9時宣布,已經在紐約科尼島登陸的「艾琳」已經失去颶風強力,其風速下降至每小時105公裡,「艾琳」颶風已減弱為熱帶風暴。  8月27日一早,颶風「艾琳」自北卡羅來納州登陸美國。隨後,颶風一路北上,其帶來的強風、暴雨和巨浪使許多大樹折斷,道路嚴重積水。
  • 美國史上最大的卡特裡娜颶風反而降低了重災區倖存者的死亡率?| 視頻圖文版
    2005年的卡特裡娜颶風是美國史上破壞性最強的颶風,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紐奧良是當時的重災區。2018的文章分析了卡特裡娜颶風對當時居住在紐奧良的老年人和殘疾人長期死亡率的影響,發現颶風使得倖存者的死亡率降低了近2個百分點。
  • 美國史上破壞力最強的颶風,受災城市8成被淹,扯開美國的遮羞布
    每逢夏季時分,中國的沿海居民害怕颱風。印度和孟加拉的人害怕旋風,而美國和墨西哥人也在害怕颶風,但其實它們都是相同的東西,都是每秒風速達到33米以上的熱帶氣旋。只不過因為發生在不同地域才有不同的名稱,它是氣象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
  • 美氣象專家稱俄氣候武器製造卡特裡娜颶風(圖)
    據英國《每日快報》、俄羅斯《真理報》10月1日報導,美國氣象學家斯科特·史蒂文斯日前聳人聽聞地宣稱,俄羅斯軍方科學家是引發美國墨西哥灣「卡特裡娜」颶風的罪魁禍首,這場致命颶風徹底摧毀了美國歷史名城紐奧良市。
  • 美法院裁定人為失職致卡特裡娜颶風損失慘重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聯邦法院法官斯坦伍德•杜瓦爾11月18日宣布,由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失職導致了卡特裡娜颶風肆虐紐奧良,造成嚴重破壞。法官杜瓦爾稱由於陸軍工程團沒有對密西西比河河道進行妥善管理,導致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在墨西哥灣地區釀成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