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2019年5月29日發布《2018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121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35.8%,比2017年上升6.5個百分點;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PM10年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3%。
338個城市發生重度汙染1899天次,比2017年減少412天;嚴重汙染822天次,比2017年增加20天,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佔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的60%。
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0.5%,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1%,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汾渭平原1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4.3%,同比上升2.2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
另外,全國酸雨區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5.5%,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酸雨汙染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一雲貴高原以東地區,總體仍為硫酸型。
淡水環境方面,全國地表水I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1.0%,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劣V類斷面比例為6.7%,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906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中,814個全年均達標,佔89.8%;871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中,達標水源地比例為90.9%。
全國10168個國家級地下水水質監測點中,I類水質監測點佔1.9%,Ⅱ類佔9.0%,Ⅲ類佔2.9%,Ⅳ類佔70.7%,V類佔15.5%。全國2833處淺層地下水監測井水質總體較差,I至Ⅲ類水質監測井佔23.9%,Ⅳ類佔29.2%,V類佔46.9%。
公報顯示,近岸海域水質穩中向好,水質級別為一般。監測的417個點位中,優良(一類二類)海水比例為74.6%,三類為6.7%,四類為3.1%,劣四類為15.6%。與2017年相比,優良海水比例上升6.7個百分點,三類下降3.4個百分點,四類下降3.4個百分點,劣四類持平。
其中,渤海近岸海域水質一般;黃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東海近岸海域水質差;南海近岸海域水質良好。在沿海省份中,海南、河北和廣西近岸海域水質優,山東、遼寧和福建近岸海域水質良好,江蘇和廣東近岸海域水質一般,天津近岸海域水質差,浙江和上海近岸海域水質極差。
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方面,2018年,全國平均氣溫10.09℃,比常年偏高0.54℃。初步測算,三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7年下降約4.0%,超過年度預期目標0.1個百分點;比2005年下降45.8%,提前達到2020年目標。
公報稱,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至2018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1993至2018年,全國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15±0.3毫米/年。
此外,2018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6.4億噸標準煤,比2017年增長3.3%。其中,煤炭消費增長1.0%,原油消費增長6.5%,天然氣消費增長17.7%,電力消費增長8.5%。
生態環境部監測司柏仇勇介紹稱,此公報這是機構改革後生態環境部組建以來的第一份年報,由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不、國家衛健委、應急管理部、國家統計局、中國氣象局、國家林草局等10餘個部委主管部門共同編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