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可以拯救地球?

2020-12-11 澎湃新聞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

想必不少嚴八的讀者朋友都對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這個主題記憶猶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人們美好生活的實現至關重要。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城市生活也越來越面臨著環境汙染、空間衝突、資源短缺等一系列挑戰。

由此,可持續發展理念應運而生,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

不過,無論在學界還是在政府眼中,城市都曾經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阻礙。那麼,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覺得發展城市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能夠拯救地球呢?它又是如何成為人們的共識的呢?

美國學者Hillary Angelo和David Wachsmuth通過分析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等問題的歷史發展,帶我們回顧了城市從一個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到一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案的轉變。 

 

一、引言

為了更好地應對氣候變暖、環境汙染等問題,「可持續城市」的理想在城市規劃和政策討論中越來越佔據著主導地位,城市已經成為人們實現未來可持續生活願景的所在地。

簡而言之,現在每個人都認為建設可持續城市可以拯救地球。

但在約20年前,城市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存在潛在矛盾。那麼,

全球話語是如何從城市會阻礙可持續發展轉變為城市有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呢?

20世紀70年代至今,人們應對

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

的對策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我們可以從這三大問題的歷史發展中找尋出城市逐漸發展成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歷史軌跡。

二、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全球城市可持續性構想的出現

是什麼讓城市成為全球問題的共識性解決方案?

植根於20世紀70年代並在整個90年代強化的三大問題(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氣候變化)的歷史發展促成了這種話語和政策的轉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針對這三大問題,城市和環境學者及政策制定者首先提出了非城市解決方案(即不聚焦於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管理的方案),然後又轉變為提出城市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1、城市蔓延

城市擴張作為一個貫穿一系列空間和歷史背景的可持續性問題,一直是城市的一個主要象徵。

20世紀,隨著汽車在發達國家的普及,城市的邊界不斷向外擴展。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依賴汽車的國家,其郊區的擴張達到了最極端的形式,並且其郊區發展曾被普遍認為是有助於解決衛生條件差、過度汙染、密集居住等城市生活問題的方案。

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受雷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巴裡·平民內爾《封閉的圈子》和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作品的啟發,反郊區化環保運動開始興起。

他們認為城市向郊區的無序擴張會導致資源消耗、土地過度使用和汙染等問題。

 

圖 |《寂靜的春天》及其作者

但是這些批評都簡單地將城市的郊區化擴展等同於城市發展,並且認為經濟增長導致了城市蔓延和環境惡化,與維持穩定的生態原則是不相容的。

因而,他們認為解決方案應該是同時拆除經濟引擎(資本主義增長)和它的空間表現(城市的無序擴張)。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與之前反對城市的經濟發展不同,發展緊湊型的城市(compact city)逐漸成為一種可持續解決方案。

城市政府開始試圖通過對空心化的市中心進行再投資來吸引白人中產階級從郊區回來。

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築師彼得·卡爾索普(1985)提出,「理想情況下,城市是最環保的人類定居形式。與低密度城市居民相比,高密度的緊湊型城市中每個城市居民消耗的土地、能源、水和產生的汙染更少。」

1998年,塞拉俱樂部啟動了「向無序擴張挑戰」計劃,明確指出郊區無序擴張是一場持續的環境災難。

人們逐漸明確了郊區擴張是一種環境問題,而密集城市發展才是一種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2、非正規居住區

20世紀早期,城市的貧民窟被認為是工業發展的副產品,並被期望隨著工業的發展而被正式的定居點所取代。

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非正規居住區在沒有工業化相伴發展的情況下在發展中國家迅速擴張(亦被稱為「貧民窟」),因其潛在的安全問題及公共健康問題,它們被視為環境威脅之一

——這種觀念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圖 |非正規居住區

在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政策討論中,

人們顯然是將非正規居住區當做環境問題來應對。

在21世紀初,應對非正規居住區的主要策略是清除或者「升級」,兩種對策都冠以「發展」之名。

 

圖 |國際社會將非正規居住區作為環境問題的討論

然而,就在非正規居住區被廣泛引用為環境問題之時,另一種說法

「非正規居住是一種具有潛在可持續性的城市生活的充滿活力的、創新的形式」

正在增長,2010年則是這兩種說法的一個分水嶺。

2010年,美國環境夢想家、《全球目錄》(Whole Earth Catalogue)創始人Stewart Brand,寫了一篇題為《貧民窟如何拯救地球》的文章,

他在文中將非正規居住區描述為「出人意料的綠色」,並著重說明了它們的極端密度的優勢。

研究人員通過在非正規居住區的採訪發現其具有出乎意料的積極特質:

高效、步行友好性、循環實踐、規模經濟、蓬勃發展的非正式經濟、強大的社區支持網絡和居民生活質量的穩步提高(Brand, 2010: 31, 35–44)。

現在,許多在20世紀曾被當做為環境問題的特徵——非正式性、非永久性、低密度和極端密度——正被用作「可持續生活模式」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師、設計師的靈感來源。

2016年,智利建築師Alejandro Aravena憑藉基於非正規居住區的設計獲得了建築設計事務所享有盛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

圖 |Alejandro Aravena及其作品(智利UC創新中心)

可見,儘管全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非正規居住區曾被理解為「發展」的環境問題

,但是現在卻被視為全球範圍內可持續城市化的潛在資源。

3、氣候變換

在過去的幾十年,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環境問題。

人們認為城市既然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那麼也應當是減少排放的關鍵領域。

第一次正式的國際氣候變化條約是

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確立了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非約束性建議。第二個是

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

,確立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建議,但仍存在發展中國家在承擔氣候變化責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工業化國家減排的規模為多少等難以確定的問題。

然而,隨著美國的退出,達成國際性的解決方案困難重重。

圖 |《京都議定書》部分內容

發達國家富裕的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被寄予厚望。

在1992年里約會議上,城市被「完全認可為可以並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領域」。1996年聯合國人類住區會議(人居二)討論「如何在城市化世界中實現可持續的人類定居」。

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由於世界上大多數人很快就會生活在城市裡,因此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在城市內部和通過城市實現。

在大多數情況下,建議的重點是優化城市資源的使用和減少溫室氣體,這些方法與上文討論的城市密度相關。

到20世紀90年代末,城市作為政府管理、投資、政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的興起,也促使人們認為城市也可能是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方案。

人們制定了以城市為基礎的環境議程的主要政策,具體包括建立了國際地方環境倡議理事會(1990年)、市長氣候保護協議(2007年)以及2016年人居三峰會上對環境問題的展望。

21世紀,人們越來意識到城市在氣候變化面前的脆弱性,城市「韌性」規劃的逐漸興起。

2005年的卡特裡娜颶風,2012年的桑迪颶風,以及2017年的哈維和厄瑪颶風共造成數百人死亡,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直觀地凸顯了沿海城市的人口和資產在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另外,南亞洪水、開普敦乾旱、歐洲的雪等都凸顯了這種觀點。

對此,人們投入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城市改造以應對氣候變化。

如,紐約的「設計重建」項目始於颶風「桑迪」(Sandy)過後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發起的一場設計競賽;洛克菲勒基金會的100個「韌性」城市等等。

圖 |颱風桑迪過後的紐約

【小知識】韌性城市旨在強化城市面對災害的預防、準備、響應及快速恢復能力,對待自然的態度從利用和抵禦走向協調共生。2012年11月,基於應對桑迪特大風災的經驗教訓,紐約市出臺《紐約適應計劃》;2013年6月,紐約市長頒布《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規劃。

今天,氣候變化問題已經變成城市的焦點,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影響有著「不尋常的脆弱性和重大的責任」

4、小結

從以上討論的三個城市環境問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從非城市解決方案到城市解決方案的轉變。1960年至2000年之間,接連發生的環境問題發展為城市蔓延、非正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最終導致空間規劃、建築設計以及城市治理方面截然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這三個政策領域都經歷了一個類似的轉變。

最初的努力都是非城市的——針對三個問題最初的提議方案並未專門針對城市規劃、設計、治理,直到後來針對緊湊型、非正式居住區和氣候變化的城市解決方案才變得習以為常。

城市已經成為解決世界可持續性問題的主要解決方案,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設計更具有「韌性」和可持續性城市的壓力。

 

四、結論與討論

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已經成為當今時代強有力的共識。

我們通過三個城市與環境問題的歷史發展講述了「拯救地球的城市」共識的由來,說明了三個問題如何在可持續思維中從「更少的城市」到「更多的城市」以及從被視為環境問題的城市到被視為全球範圍內解決問題的城市的轉變。

城市是人類的智慧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鮮明標誌,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城市可以而且應該是綠色的,城市也是解決我們全球環境問題的可持續性解決方案。

願全球城市建設、發展、治理讓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和諧、更加宜居、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Hillary Angelo,David Wachsmuth. Why does everyone think cities can save the planet?[J]. Urban Studies,2020,57(11).

本文作者:莊溪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夢晗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鯨魚的便便居然可以拯救地球
    鯨魚的大便可能是能夠拯救地球的英雄哦。在18-19世紀,捕鯨煉油算得上是當時的財富密碼了,在人類還未發掘出石油以前,鯨油為全世界新興的工業革命提供寶貴的機械潤滑油,並點亮了歐美大陸的城市生活;此外,鯨製品開始超越皮毛製品,成為殖民地輸入英國的最主要產品。到了20世紀,鯨魚肉成為了餐桌上的美食受人追捧,有錢人和貴族家中的鯨骨裝飾物象徵著他們的財富和地位。
  • 漫威中被低估的蟻人,本可以從滅霸手裡輕鬆拯救地球
    但是你知道嗎,其實他是一位被低估的角色,本來僅靠他自己就能夠拯救地球。為什麼說,單憑藉蟻人的能力就能夠拯救地球呢?這都是源自於漫畫裡面的劇情。復仇者聯盟系列也是通過漫威漫畫進行改編。《漫畫復仇者集結》中蟻人為了防止滅霸找到地球,就利用皮姆粒子將地球縮小到了微觀。滅霸找不到地球,感嘆道地球不見了,只有月球還在。
  •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類自己,這樣的2020會給你什麼樣的思考?引言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有45億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地球面臨過諸多毀滅性的災難,地球上的生物一次次瀕臨滅絕。自從人類發展工業化以來,地球上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損壞,海洋汙染,動物們備受牽連,物種消失的頻率不斷加快,令很多人對於地球的前景而感到憂心忡忡,呼喊著要「拯救地球」。事實上地球從不需要我們拯救,因為真正應該拯救的是人類自己。
  • 紀錄片《地球的力量》:所謂的拯救地球,不過是拯救自己而已
    這部紀錄片是一部相當有意義的紀錄片,人們所謂的拯救地球其實不過是為了拯救自己而已。地球從來都不是依賴地球上的生命而存活,正如那句話所說的,地球不會因為你而停止轉動,地球也不會因為沒有人類而停止轉動。人們站在生物之巔已經太久了,好像忘記了自己是依賴地球而活,而非地球依賴人類而存在。 通過紀錄片的推演,地球形成之初是散落的很多宇宙碎片相互吸引而成,形成之初其實是一顆溫度很高的火球。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我們的城市化質量需要提高,城市化目標需要考量,城市化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過程更需尊重民意與民俗。  城市化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城市化的一個主要特徵是「隱性城市化」和「準城市化」現象並存,城市化質量不高。
  • 不要說「拯救地球(原創)
    不要說「拯救地球         nbsp;      佚風 「拯救地球
  • 你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你自己!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定》,氣候變暖等一些沉重的話題一次次的在各國領導人和各國媒體人的嘴裡和筆下出現。但是,我們總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話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拯救我們的地球」。
  • 流浪地球結局是什麼意思?地球被成功拯救了嗎?
    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行動究竟有沒有成功,影片中向大家展示的浩瀚宇宙令人嘆為觀止,發生在未來的科幻劇情讓大家觀看的時候欲罷不能,同時吳京、屈楚蕭、趙今麥等實力派演員的主演讓電影更有看點。電影劇情介紹這部電影主要圍繞拯救地球這一行動展開,故事發生在未來,那個時候太陽即將毀滅,一直圍繞著太陽轉的地球將會受到波及,很有可能跟著太陽就此毀滅。為了保住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科學家們決定展開拯救人類和地球的計劃,為此科學家和太空人們都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 城市化:極化發展及其未來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的終結以及傳統產業的陸續外遷轉移,已經給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必將帶來區域經濟、城市發展的新一輪調整。縱觀世界城市化的歷程以及中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城市化發展脈絡,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之路顯然也並不是那麼迷亂地無從尋路。
  • 「物質第四態」——等離子體,真的可以拯救《流浪地球》嗎?
    你還記得電影《流浪地球》中,人類是怎麼拯救地球的嗎?影片中,提前衰老的太陽即將吞沒地球,為了推動地球遷徙,人類修建了1.2萬臺地球發動機,以巖石為燃料,利用巖石中的矽等重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映,產生高溫高能的等離子體流,通過等離子體流噴射產生的巨大反衝力,成功推動地球逃出了太陽系。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判斷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1)從圖示中直接判斷城市化的特點。一般從以下4個方面分析:觀察城市面積的變化;觀察城市數量的變化;觀察城市人口的變化;是否形成城市帶等。 如下圖,對比四幅圖可以直接判斷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城市數目不斷增加;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由孤立的城市發展形成城市群。 2.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要想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否會導致人口結構的永久性變化還為時尚早,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定的預測, 未來10年,世界將進一步城市化,城市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6.2%達到2030年的60.4%。未來10年,每個地區都會更加城市化,不過,已高度城市化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 東莞的均質城市化
    東莞市規劃局副總規劃師鄭國洪告訴本刊記者,「東莞發展的起步階段依靠承接港臺企業外遷,是一種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城市平臺的要求不高,只需要勞動力、土地、道路。東莞的城市化是伴隨市、鎮、村三級政府同時不斷完善路網建設而在各處均衡發展的。」土地資源的利用由此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隱憂,「城市規劃就成為系統管理土地資源的主要途徑之一」。
  •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只需要拯救我們自己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經常說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有人說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幾十次,是嗎?人類真的有能力毀滅地球嗎?到現在為止,世界上最深的人為鑽孔也才一萬多米,而地球直徑達到了12756千米,拋開直徑不談就光地殼都有17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就相當於雞蛋殼。人類現在連雞蛋殼都鑽不破拿什麼去毀滅地球呢?
  • 不是拯救地球,就是在拯救地球的路上《地球停轉之日》
    克拉圖的地球之行形同先哲柏拉圖的烏託邦之夢。羅伯特·懷斯藉助科幻的外衣掩蓋特殊歷史時期的敘述困境,表達了不和適宜的大同理想。在影片所處的時代甚至現今看來仍然散發強烈的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克拉圖來自外星球,其科技及認知水平超前於地球。其處境類似於尼採哲學中的「超人」,人們因「超人」宣布的「上帝死了」的言論而恐懼,進而懷疑、憎恨甚至不惜處死「超人」。同樣,如克拉圖所說「人類以恐懼代替了理性」,將其視為威脅、怪物。
  • 地球根本不需要人類拯救!
    如果人類瞬間消失,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歡迎來到零人口的地球▼在人類沒有誕生之前,地球已經發展出高度發達的文明。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而人類不過存在了區區幾百萬年。這樣的我們在地球面前不過就是小嬰兒到了成年人面前。人類不是地球的癌細胞,充其量算是皮蘚,而且是地球抖一抖就能完的那種。地球上所有的核武器加起來都不足以毀滅地球,頂多使人類滅絕,更別說目前的環境能對人類造成什麼威脅。
  • 人類是沒有能力去拯救地球的
    人類可以拯救地球嗎?顯然不可能。地球按照自身規律運行,不需要人類拯救。人類需要的是自己救自己。這個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所擁有,因此你用不著拋棄世界,更不用在乎輸贏,要拋棄的是你一切的貪嗔痴與執著。佛說的沒錯,明心見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宇宙是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
    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視頻:俄羅斯隕石被擊穿 是什麼拯救了地球?根據資料初步判斷,這場隕石撞擊事件的主角,幾乎可以肯定和2月16日凌晨近掠地球的2012DA14無關根據俄羅斯緊急事件部(Russsian EmergenciesMinistry)報告,俄羅斯中部烏拉(Urals)地區的民眾在當地時間2月15日清晨9:20(臺北時間11:20)前後不僅目擊一場流星雨,其中還包含一顆精彩的火流星。
  • 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國人
    《流浪地球》電影的劇情,和小說中的原著不一樣,可以說是一段原創的劇情。而《流浪地球》也絕對不是《戰狼2》的太空科幻版。這裡沒有強調什麼「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沒有強調什麼「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情節。我們看慣了「一人開掛,拯救人類」的歐美好萊塢科幻片,看膩了各種「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剪斷炸彈電線」的俗套劇情,也看煩了各種「不,為了愛情,我可以不要一切」的男主救女主而把全人類置於危險境地的惡俗情節。
  • 《拯救地球》這真的是一部科幻電影
    李秉伍告訴女友:來自仙女座的外星王子將會在下個月蝕前來到地球,為拯救地球,他必須要抓到宇際製藥集團的執行總裁康文植,一個狡猾的偽裝者,也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皇室遺傳DNA密碼的外星人。說完,兩人相擁而泣,恍若末日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