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南京農業大學——陸地碳氮循環與溫室氣體,全球變化生物學

2021-01-08 生物谷
地址:

獲得獎項

  榮譽及獎項
  1、1991年獲第四屆涂長望青年氣象科技二等獎
  2、1993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3獲獎人)
  3、2000年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
  4、200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著作及論文

  論文、論著
  1、黃耀,地氣系統碳氮交換―從實驗到模型。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2、陳泮勤,黃耀,於貴瑞,地球系統碳循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Huang, Y., Zhang, W., Zheng, X.H., Li, J. and Yu, Y.Q., 2004. Modeling me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paddies with various agricultural practic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doi:10.1029/2003JD004401(SCI、EI收錄)
  4、Huang, Y., Zou, J.W., Zheng, X.H., Wang, Y.S. & Xu, X.K., 2004.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as influenced by amendment of plant residues with different C:N ratio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36(6): 973-981(SCI收錄)
  5、Jiao, Y., Huang, Y., Zong, L.G., Zheng, X.H., Sass, R.L., 2004. Effects of copper concentration on methane emission in rice soils, Chemosphere, doi:10.1016/j.chemosphere.2004.03.005(SCI收錄)
  6、Zou, J.W., Huang, Y., Sun, W.J., Zheng, X.H. and Wang, Y.S., 2004. Contribution of plants to N2O emissions in a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Plant and Soil, (in press, SCI收錄)
  7、Zou, J.W., Huang, Y., Zheng, X.H, Wang, Y.S. and Chen, Y.Q., 2004. Static opaque chamber-bas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ation of net exchange of CO2 between terrestrial ecosystem and atmospher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4):381~388(SCI收錄)
  8、Zou, J.W., Huang, Y.,Zong, L.G., Zheng, X.H. and Wang, Y.S., 2004. Carbon dioxide, nitrous oxide and methane emissions from a rice

承擔項目

  科研項目
  1、課題名稱: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的關係課題來源: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主持)起止日期:2000-2003, 2004-2006(優秀入選者後續支持)
  2、課題名稱:農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研究 課題來源: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主持) 起止日期:2001-2005
  3、課題名稱:土-氣界面碳、氮、硫的交換過程與全球變化的關係 課題來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專題主持) 起止日期:2000-2004
  4、課題名稱:Do genetic differences in growth and defense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an invasive plant species: experimental tests 課題來源:國際合作起止日期:2003-2006

相關焦點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 研究稱溫室氣體減排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新華社華盛頓3月11日電(記者周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11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將造成降水量變化,影響一些常見農作物的產量。採取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有望緩解降水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 企鵝、笑氣與溫室氣體
    文丨學術頭條企鵝被認為是全球生態系統和環境變化的 「活指標」,他們的個數和殖民地反映了全球氣候變化程度以及生態響應。如果你要去研究企鵝,可得注意一件事了,因為科學家們最新發現,他們的糞便會產生笑氣,小心別吸嗨了。
  • 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表明施肥不當會加劇溫室效應
    空調、汽車的使用會導致大氣溫室效應。記者今日從南京農業大學一項研究中獲悉,施肥不當也會加劇溫室效應。   這個關於「長期施肥對水稻土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的研究成果,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下,由南京農大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潘根興教授及其研究生完成的,相關論文最近發表在SCI源期刊《農業、生態系與環境》上,《自然中國》網站為此作了專門介紹。   據了解,水有水庫,碳有碳庫。土壤就是一個大的碳庫,儲存的大量有機碳是土壤質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此研究報告刊登於《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第10期,題為「中國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與減排技術對策」,第一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董紅敏研究員。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也是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環境問題。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過量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等溫室氣體而引起的。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據統計,21%溫室氣體來源於農業,遠遠高於全球交通產生的總量
    、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21%。 根據世界農業部門的報告,認為農業有關的管理和土地清理等行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高於總量的1/5。這比世界上所有的汽車、飛機和火車加起來還多。農業和森林砍伐的排放量是全球建築部門排放量的3倍,相當於是所有工業排放的總和。 我們用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來換取養活地球的食物。
  • 原來吃肉才是全球變暖罪魁禍首 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超過交通工具...
    雖然這個觀念很荒謬,但是,畜牧業導致的排放,確實是應對全球變暖的大難題之一。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事實上,相較於民間的漠不關心,學界對於畜牧業對環境的破壞和在全球變暖之中扮演的角色早有探討。幾十年來,已經大量的研究證明,牲畜在飼養過程中會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去年甚至有環保組織聲稱,牲畜已經是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佔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14.5%,超過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總和。
  • 全球變化水文學: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
    全球變化水文學綜合水文學、氣候學和地理學,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陸地水循環與全球變化相互作用,其核心目標是理解陸地水循環演變的自然和人為因素及其影響與反饋。隨著地球演化進入人類主導的新地質時代——「人類世」,在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覆蓋變化、人類用水活動等因素影響下,陸地水循環系統正在發生快速變化,水文過程呈現非穩態特徵,對水文學的更新與發展提出了新需求。
  • 我國初步具備主要溫室氣體含量全球監測能力
    隨著衛星遙感監測大氣二氧化碳技術的逐步成熟,遙感監測顯示:2016年全球和中國陸地區域年平均大氣CO2濃度分別達400.0±4.3ppm和402.5±4.5ppm。李昌興表示,各站溫室氣體濃度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黑龍江龍鳳山站地處東北平原,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最低;北京上甸子和浙江臨安分別處於京津冀、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區域,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較高,其中浙江臨安站因受到農業排放、工業排放等雙重影響,甲烷濃度最高。李昌興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總量排放最大的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 中國畜禽糞便管理變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來源:《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20 年 04 期「農業與全球變化」專刊作者:朱志平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節能與廢棄物處理重點實驗室摘 要畜禽糞便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不同糞便管理方式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差異顯著,科學分析我國畜禽糞便管理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畜禽糞便管理和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禽低碳養殖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證明二氧化碳會激發次生溫室效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升高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二氧化碳在科學界看來一直處於「亦正亦邪」的角色。
  • 科技|當心,你手中的塑膠袋在釋放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於網絡夏威夷大學的最新研究發現一個溫室氣體的隱藏來源,就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次性塑膠袋在接觸到光照後,會釋放少量的乙烯和甲烷——兩種強效溫室氣體。圖片來源於網絡|無法忽視溫室氣體的來源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有直接影響,海平面上升、全球氣溫、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健康,以及風暴、洪水和乾旱等極端天氣都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有關。
  • 糧農組織:約五分之一溫室氣體來自農業
    摘要:聯合國糧農組織17日發布一份最新報告說,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因此農業必須為抗擊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同時努力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新華社羅馬10月17日電(記者羅娜)聯合國糧農組織17日發布一份最新報告說,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因此農業必須為抗擊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同時努力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 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面臨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以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為代表的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之一,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聽到這個詞,比如說環境組織警告我們所面臨的災難,一些公司也在宣傳他們如何努力的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政治家也通過辯論和採取措施來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儘管措施永遠不夠,我們被迫接觸到了很多信息,但我們很少談論科學方面的問題。
  • 全球溫室氣體中的甲烷排放達到歷史新高
    過去十年由於人類對能源和肉食的需求不斷提高,導致溫室氣體甲烷 (methane, CH4) 排放量增加了 9% 。溫室氣體中吸收熱能高的甲烷主要來自石油和農業畜牧業生產,對全球氣溫升高影響嚴重,在全球甲烷排放普遍升高的背景下只有歐洲排放量下降。
  • 全球變暖致森林土壤吸收溫室氣體能力下降
    新華社華盛頓8月6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研究人員6日說,全球變暖導致森林土壤吸收主要溫室氣體之一甲烷的能力下降,這可能會加速提升大氣中的甲烷濃度,進而加劇全球變暖。四川農業大學和紐約市立大學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森林土壤可以通過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大氣中的甲烷,但他們發現全球多個地區森林土壤的甲烷吸收能力被高估,其中在森林土壤溼度增加的地區,甲烷吸收能力降低得最為明顯。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其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高出20多倍。
  • 可怕的溫室氣體
    近年來,全球變暖,冬季氣溫偏高,大部分地區頻頻出現暖冬現象。大寒時節,南京北極閣上的桂花開出了花蕾,而且候鳥遲遲留居南京,還出現了桂花和梅花同時綻放的景象。2006年的12月份,黑龍江月平均氣溫達到1951年以來的最高值,出現了罕見的暖冬天氣。素有「塞外江南」美稱的新疆伊犁地區,2007年1月氣溫達到13℃,突破40多年來最高值,讓人感到春季提前來臨了。
  • 水保所在氮沉降對全球土壤碳庫存及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中取得進展
    針對氮沉降這一全球性問題,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蕾(第一作者)和教授彭長輝(通訊作者),基於多樣點實測數據,計算出陸地生態系統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氮沉降對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誘導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