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在植物王國中,千姿百態的複葉形態為大自然增添了無盡的美。然而植物為何有單葉、複葉之分,它們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直是科學家們想解開的謎題。近日,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團隊,通過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植物》的研究成果,給出了最新答案。
參與研究的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生賀亮亮介紹,在植物演化的歷程中,複葉的出現被認為帶來了很多優勢,如提高光合效率、減少植食性動物的損傷等。但複葉的形態由哪些因素決定,目前所知甚少。
複葉發育的核心問題是,複葉原基幹細胞是如何在時空上響應遺傳因子、激素及環境信號的協同作用,最終可塑性地調控複葉的形態的。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的複葉為模型,對這一核心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他們通過高通量基因組重測序與遺傳連鎖分析,發現了兩個基因PINNA1和PALM1,它們在調控複葉中的小葉數目和排列方式中發揮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