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互作常用的研究方法

2020-12-05 百泰派克生物
蛋白互作技術

蛋白質是生物功能最直接的執行者,雖然一些蛋白質可以獨立的完成他的使命,但是大部分的蛋白都是需要一些伴侶分子的協助一起完成任務或者形成複合物之後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功能。所以,了解蛋白質與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細胞的生命活性,揭示隱藏在表象下的調控機理。經典的蛋白互作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三個:酵母雙雜交、免疫共沉澱、GST-pull down。

1. 酵母雙雜交技術:主要用來進行互作蛋白的篩選,缺點就是假陽性較高,所以需要進行結果驗證,一般可採用免疫共沉澱或GST-pull down實驗進行驗證。

2. 免疫共沉澱:是以抗體和抗原之間的專一性作用為基礎的用於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經典方法。是確定兩種蛋白質在完整細胞內相互作用的有效方法。當細胞在非變性條件下被裂解時,完整細胞內存在的許多蛋白質-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被保留了下來。當用預先固化在argarose beads上的蛋白質A的抗體免疫沉澱A蛋白,那麼與A蛋白在體內結合的蛋白質B也能一起沉澱下來。再通過蛋白變性分離,對B蛋白進行Western blot檢測,進而證明兩者間的相互作用。

3. GST pull-down實驗: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驗證酵母雙雜交系統的體外試驗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先構建靶蛋白-GST融合蛋白載體,然後進行體外表達及純化。將得到的靶蛋白-GST(Glutathione-S-transferase穀胱苷肽巰基轉移酶)融合蛋白親和固化在穀胱甘肽親和樹脂上,充當一種「誘餌蛋白」,然後將目的蛋白溶液過柱,可從中捕獲與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將目的蛋白洗脫下來,通過SDS-PAGE電泳及western blot分析證實兩種蛋白間的相互作用。

以上三種方法是比較經典的研究篩選和驗證蛋白互作關係的方法。但是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酵母雙雜交可以大規模的篩選未知的互作蛋白,但是假陽性高,免疫共沉澱及pull down只是對已知的蛋白互作關係進行驗證,不能發現新的未知蛋白。

免疫沉澱-質譜聯用IP-MS技術

隨著蛋白質組學技術的發展,將免疫親和與質譜技術結合產生的IP-MS技術則逐漸顯示出他的優勢。原理是以細胞內源性靶蛋白為誘餌,將靶蛋白抗體與細胞總蛋白進行共孵育,促進免疫複合物的形成;隨後加入能夠與抗體結合的protein-A/G(預先結合固化在瓊脂小珠上),形成」結合蛋白-靶蛋白-靶蛋白抗體-proteinA/G小珠」複合物,純化該複合物凝膠電泳分離蛋白,應用質譜分析鑑定靶蛋白的結合蛋白。

免疫共沉澱與質譜結合,不僅能驗證已知蛋白的相互作用,而且還可以鑑定與目標蛋白互作的未知蛋白,為科學研究提供全新的實驗思路。北京百泰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蛋白互作,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澱及IP-MS相關服務,歡迎垂詢!

資料來源:網絡資料

圖片來源:百泰派克生物【biotech-pack】

相關焦點

  • 蛋白-核酸互作/蛋白-蛋白互作研究
    >舉報   蛋白質或核酸功能的發揮並非依靠自己獨立起作用,而是主要通過互作複合物的形式來執行其功能,所以其功能闡釋的重點之一是蛋白
  • Nature | 大量未被報導的蛋白互作被鑑定
    已有的研究發現,不同植物激素之間存在大量的互作。在激素合成方面,一種激素可以調控另一種植物激素的合成;在信號轉導方面,植物激素的信號轉導途徑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同一個調控蛋白也可能在多條信號途徑中共同起作用。因此,不同植物激素的信號途徑之間存在複雜的調控網絡,但不同激素信號通路之間是如何通過蛋白網絡互作的目前還不完全清楚。
  • RNA-蛋白互作技術知多少
    下面讓我們一起看下目前有哪些研究RNA-蛋白互作技術吧!而RIP技術與高通量測序的結合,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全面了解感興趣蛋白結合的RNA以及變化。之後研究者可以通過二代測序或質譜分析,來鑑定與RNA互作的蛋白,明確發生這些互作的基因組區域。但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lncRNA靶標探針的設計,ChIRP採用lncRNA序列全長覆蓋探針設計,靶向所有潛在位點,探針的設計是簡單的RNA序列,無需事先知道RNA的結構或功能域的知識,而CHART使用的互補核酸探針數量較少,序列較長,通常需要通過RNaseH試驗尋找合適的靶標位點來設計探針。
  • 【方法篇】研究RNA互作結合蛋白(RBPs)的方法
    經過清洗後,再通過質譜檢測結合蛋白。此實驗方法大概耗時3天,並且該方法可以用在不同生物狀態下,包括代謝、細胞周期、分化、發育或者對藥物的反應等。已經有許多方法用於研究mRNA相互作用蛋白,例如採用全基因組矩陣和螢光RNA探針對酵母RBPs進行系統的鑑定。當然採用固定化的RNA探針作為誘餌,在體外捕獲特定的RBPs,然後在對其進行質譜檢測。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ROP10以依賴於GTP結合的形式與結瘤因子受體激酶 NFP的激酶區互作。而且,過表達野生型和GTP結合形式的ROP10也增強結瘤因子誘導的標記基因ENOD11的表達。該研究結果揭示了結瘤因子在時空上調節ROP10蛋白在根毛頂端質膜上的定位和激活,而且ROP10以GTP結合的激活形式與結瘤因子受體激酶互作,從而被招募參與控制共生早期過程中根毛變形和捲曲,起始根瘤菌侵染。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t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中山大學研究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
    Plant Cell | 中山大學肖仕課題組揭示不同蛋白質降解途徑互作調控ABA信號的新機理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平衡是真核生物細胞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關鍵。,揭示了擬南芥E3泛素連接酶SINAT家族蛋白通過介導蛋白酶體和液泡蛋白質降解途徑的相互作用,調控ABA信號轉導的機制。
  • 論文|Num1和Pil1超表達菌株構建及互作關係探究
    反過來,Num1簇的形成也受到線粒體的調控,當線粒體遺傳受到抑制時, Num1簇的形成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動力蛋白介導的紡錘體定位產生錯誤,導致細胞核的不正常分離。質膜是否也在Num1簇的形成中起作用,為了研究這一問題,從實驗室之前通過Num1的Pull-Down試驗鑑定出的蛋白中,篩選出定位在細胞膜的蛋白Pil1進一步研究。
  • 【科研貓】網絡圖:基因互作-關鍵基因(1)
    我們通過何種方法進行判斷呢?這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好在,有一些非常好的資料庫幫我們解決了這一問題,比如最著名的就是STRING database。STRING (https://string-db.org/) 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蛋白互作網絡資料庫,裡面存儲了非常多物種和基因的相互作用關係。我們只要把基因名字提交上去,就能夠判定它們之間是否有互作關係了。
  • 回顧2018 | 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來研究病原-宿主互作?
    2018年,蛋白質組學研究病原-宿主互作的論文屢屢見刊於Cell、Nature、Immunity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今天我們回顧這些發生在2018年的亮點研究,去洞察科學家如何運用蛋白質組學研究來探究病原-宿主互作機制。
  • 簡述螢光蛋白
    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
  • 研究利用單細胞表型探索細胞內基因互作
    研究利用單細胞表型探索細胞內基因互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3 13:57:17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Jonathan S. Weissman、Luke A.
  • 植物-環境互作信號分子MYB29研究取得進展
    細胞核編碼的線粒體交替氧化酶(Alterative oxidase1a,aox1a)作為一個模式系統已經被用於研究線粒體和細胞核之間的逆行或壓力信號(Retrograde signaling)。在抗黴素A(Antimycin A)誘導下,rao7/myb29突變體與野生型比較具有更高的AOX1a表達與蛋白水平;多種與線粒體壓力有關的基因表現為增強的轉錄豐度,表明RAO7/MYB29具有負向調控線粒體壓力響應的作用。激素應答標記基因的Meta-分析和下遊轉錄因子網絡的鑑定揭示了MYB29具有複雜的相互調控網絡,包括乙烯、茉莉酸、水楊酸、活性氧信號等各種乙烯響應因子和WRKY轉錄因子。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高福團隊關於DNAM-1與配體CD155互作機制的研究成果。    人體內環境的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而機體的免疫系統則是維持機體穩態的重要調節機制。
  • 螢光蛋白:帶你進入不一樣的視界
    要:螢光蛋白的發現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效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文就螢光蛋白的發現、分類、理化性質和基本應用進行歸納總結。染色和標記是細胞生物學研究常用方法。早在螢光蛋白發現之前,免疫偶聯螢光標記、化學螢光染料直接標記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生物分子的研究中。而螢光蛋白的發現及後續改造,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和系統的標記工具,為探索活細胞中微觀生命的活動規律創造了機會,推動了人們對生命進一步的認識。
  • 植物-真菌互作新發現:華南植物園最新研究揭示水玉簪屬植物與真菌伴侶的互作模式
    這種共生關係被認為在植物從海洋拓展到陸地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隨後在植物的多樣性演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研究植物-真菌互作的模式體系。自然界中有一大類植物寄生於光合自養植物與真菌形成的共生體系之上(第三方欺騙者),它們從菌根真菌獲取有機營養物質但並不對真菌進行回報,以此形成了真菌異養(Mycoheterotrophy)的寄生生活方式。
  • 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互作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在新發布尼亞病毒與宿主幹擾素系統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前期研究中,王華林學科組發現SFTSV可利用其非結構蛋白NSs與病毒包涵體「監獄」阻斷宿主固有免疫響應(Ning et al., 2014, JMCB; Ning et al., 2015, JVI),而HRTV儘管不能誘導包涵體形成,但可以通過其非結構蛋白NSs介導激酶與轉錄因子的分子空間位阻抑制I型幹擾素等抗病毒蛋白表達(Ning et al., 2017, JBC)。
  • 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該研究闡述了B肝病毒cccDNA和整合形式的HBV DNA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的特徵,為HBV感染及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該研究採用3C-HTGTS(3C-high-throughput genome-wide sequencing)技術,研究人員在HBV感染HepG2-NTCP細胞中發現,HBV cccDNA與宿主基因組的相互作用傾向於富含H3K4me3、H3K9ac、H3K4me1和H3K27ac等組蛋白修飾的活躍增強子(Enhancer)及啟動子(Promoter)。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乙醯化修飾對流感病毒與宿主互作的影響...
    流感病毒NP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結構蛋白,在病毒的複製和轉錄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研究表明流感病毒NP蛋白受到泛素化、SUMO化和磷酸化調控,而NP蛋白是否受到乙醯化調控,以及是哪一種去乙醯化酶與NP蛋白有互作等問題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疫病研究組對流感病毒NP蛋白乙醯化修飾在病毒複製中的作用機制進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