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像鯊魚和鰩魚這樣的動物是如何進化出鰭足的?鰭足是長在鯊魚和鰩魚雄性腹鰭上的一對陰莖樣的器官。多年來,它們的起源一直是一個進化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性激素能控制名為音蝟因子通路的遺傳迴路,這或許就是答案。
研究人員先在實驗室孵養了蝟白鰩的受精卵。在對比了雄性和雌性胚胎後,他們觀察到鰭足在腹鰭發育的後期開始在雄性身上形成。他們將研究聚焦在音蝟因子網絡上,它與其他功能因子一起帶動脊椎動物附屬器官的發育。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鰩魚腹鰭的鰭足形成區中,音蝟因子的活性要比在雌性鰩魚身上多一個月。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報告稱,抑制雄性鰩魚腹鰭的音蝟因子活性能顯著阻礙鰭足的發育,而在雌性鰩魚體內激活音蝟因子活性則讓它們長出了本沒有的鰭足。
之後,研究人員研究了是什麼讓雄性鰩魚的音蝟因子持續活躍,並發現這歸因於雄性激素。鯊魚、鰩魚、鰩形目魚和軟骨魚等軟骨魚類,在其進化史的某個時刻進化出了一種通過延長自身性激素活性時間以控制那些負責附屬器官發育的機制,從而刺激雄性性器官的發育。(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5-05-12 第2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