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研究揭示鯊魚生殖器進化過程

2021-01-16 科學網

 

本報訊 像鯊魚和鰩魚這樣的動物是如何進化出鰭足的?鰭足是長在鯊魚和鰩魚雄性腹鰭上的一對陰莖樣的器官。多年來,它們的起源一直是一個進化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性激素能控制名為音蝟因子通路的遺傳迴路,這或許就是答案。

研究人員先在實驗室孵養了蝟白鰩的受精卵。在對比了雄性和雌性胚胎後,他們觀察到鰭足在腹鰭發育的後期開始在雄性身上形成。他們將研究聚焦在音蝟因子網絡上,它與其他功能因子一起帶動脊椎動物附屬器官的發育。研究人員發現,在雄性鰩魚腹鰭的鰭足形成區中,音蝟因子的活性要比在雌性鰩魚身上多一個月。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報告稱,抑制雄性鰩魚腹鰭的音蝟因子活性能顯著阻礙鰭足的發育,而在雌性鰩魚體內激活音蝟因子活性則讓它們長出了本沒有的鰭足。

之後,研究人員研究了是什麼讓雄性鰩魚的音蝟因子持續活躍,並發現這歸因於雄性激素。鯊魚、鰩魚、鰩形目魚和軟骨魚等軟骨魚類,在其進化史的某個時刻進化出了一種通過延長自身性激素活性時間以控制那些負責附屬器官發育的機制,從而刺激雄性性器官的發育。(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5-05-12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新研究揭示恆星進化過程。
  • 古老的硬骨魚揭示了鯊魚的進化之路
    眾所周知,先有軟骨骨骼,後有硬骨骨骼,但人們認為,在硬骨骨骼進化之前,鯊魚就從進化樹上的其他動物中分離出來了;鯊魚們保持著軟骨骨骼,其他魚類則繼續進化出硬骨骨骼。 近日,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蒙古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發現了一塊距今4.1億年的具有硬骨頭骨的魚類化石,這一新物種是鯊魚和硬骨動物的古老表親。
  • 會行走的鯊魚,專家讚嘆造物主的神奇:肩章鯊揭示了進化的奧秘
    鯊魚,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各大海洋恐怖片的特邀嘉賓,作為海中「兇暴」的代名詞而被人類畏懼著,沿海地區也市場流傳有鯊魚吃人的傳說,因此鯊魚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一直不太好。但是,我們這個對鯊魚的認識其實是很片面的,鯊魚,遠不是那麼簡單的物種。
  • 研究部分揭示生物體內氧化還原過程對生物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劉萬生報導】6月19日,由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組韓克利研究員所帶團隊,通過引入含碲穀胱甘肽過氧化物模擬酶開發出了一種可逆近紅外螢光探針檢測生物體內過氧化亞硝醯和穀胱甘肽之間的氧化還原循環
  •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
    新研究揭示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CREDIT:J. Hoyal Cuthill and N. Guttenber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科學網(小柯機器人):英國埃塞克斯大學Jennifer F. Hoyal Cuthill小組揭示了進化衰變時鐘對物種形成和物種滅絕的影響。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0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後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研究揭示腫瘤生長過程中新抗原進化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21:51:10 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Trevor A.
  • 孔雀魚生殖器進化出倒刺逼迫雌性交配(圖)【2】
    左圖是帶有爪子的生殖器,右圖是爪子被刮掉的生殖器。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雄性動物會不遺餘力地追求雌性不是秘密。即使雄性動物的感情沒有回報,也會用極端方法佔有對方。加拿大科學家發現,貌似善意的雄孔雀魚的生殖器進化出倒刺,迫使「不接受雄性感情的雌性」和它交配。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成蟲取食花蜜      中國農業科學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才告訴《中國科學報》:「這一進化結果使得受精不再依賴於水環境的存在,所以對開花植物適應陸生環境至關重要。
  • 科學家認為人類是從鯊魚進化來的,還說出了全面的進化過程
    在我們的已知的生物知識裡,我們都認為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的,從一開始和現在的猿猴一樣沒有自我意識的動物、到有意識的使用工具、直立行走、會使用火、再到進化出文明,但是現在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其實是從魚進化而來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研究揭示C肝治療失敗過程中病毒變異進化特徵
  • 人類是鯊魚進化的?
    棘魚屬存在於最早的鯊魚和硬骨魚類開始各自進化前的時期,這個血統最終延續到人類生命中。科學家已在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發現棘魚屬化石。和其他棘鯊相比,它相對較大,足有1英尺(約合0.3米)長,它們有鰓,而不是牙齒,長著一雙大眼睛,以浮遊生物為食。  芝加哥大學生物學家麥可-科特斯教授表示:「證據表明,棘魚屬是硬骨魚類和鯊魚的共同祖先。我們的研究顯示,最早的硬骨魚類看起來更像鯊魚。
  • 科學家發現日本蝸牛進化過程:繁殖過程太複雜
    一項新研究顯示,它們也具有與正常蝸牛交配的能力。與普通的蝸牛相比,「左撇子」蝸牛更令科學家感興趣,因為它們的生殖器位於頭部的另外一側,正常的「面對面」交配方式對它們來說難度很大,甚至應該是不可能的。然而,新研究指出,兩隻螺殼旋轉方向相反的蝸牛能夠通過扭轉生殖器的方式克服障礙,實現面對面交配。
  • 最小靈長類揭示數千萬年視覺進化—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比較了鼠狐猴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發現這些視覺處理單元的大小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是相同的,與它們的體型無關。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所有靈長類動物在視覺系統中共享相同大小和組織的處理模塊,這表明這些模塊很可能出現在早期和某個特定的時刻(破壞性創新),而不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進化。」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李松海科研團隊與青島華大研究團隊合作,在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
  • 風化過程中Mo同位素分餾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學科組副研究員王志兵及合作者在國際上率先發現了地球表生系統中偏輕Mo同位素潛在的長期穩定儲庫,揭示了風化過程中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解剖學》雜誌:研究揭示人類還在不斷進化
    《解剖學》雜誌:研究揭示人類還在不斷進化(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儘管我們願意相信我們是自然進化過程的終極目標,但人類遠非完美。我們顯然與靈長類動物的祖先有很多不同,但我們的進化徵程仍在發生,新的研究揭示了一種適應性,這種適應性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新生兒身上,可能是人類的下一個重大變化。這項發表在《解剖學雜誌》上的研究揭示,人類手臂上「多出」一條動脈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種進化變化,表明我們的物種仍然在緩慢地變化。
  • 研究人員揭示五重孿晶形成機理—新聞—科學網
    >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鈦合金研究部聯合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以及密西根大學等合作單位,採用高分辨原位透射電鏡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在原子尺度揭示了兩種五重孿晶的形成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