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廣義的說,指能生活在鹽度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魚類就可稱為淡水魚。狹義的說,指在其生活史中部分階段如只有「幼魚期」或「成魚期」,或是終其一生都在淡水域中渡過的魚類。
它們是居住於湖泊、溪流、河川等淡水環境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佔魚類物種數的約 41% 。在中國淡水魚種類約1000種。
達氏鱘
Acipenser dabryanus
達氏鱘,為鱘科鱘屬的魚類,俗名沙臘子、長江鱘、鱘魚、小臘子。分布於朝鮮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長江上遊幹流、東海和黃海等,多生活於長江上遊幹流流水環境。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一級
極危,可能野外絕滅
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
中華鱘,又名中國鱘、鱘魚、鰉魚、苦臘子、鱣,是中國特產的珍貴魚類。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演化的活化石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並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中華鱘形成了穩定的生殖回遊習性,有自古以來固定不變的航道:親魚從近海回遊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出的鱘苗順流而下,漂遊入海,大約十年後,幼鱘長大了,又追尋它們童年的足跡,從大海返回上遊尋根產卵。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一級
極危
東亞鰉魚
Huso dauricus
東亞鰉魚,又稱達氏鰉,俗名鰉魚。最大可長達5.6米、重達1000千克以上,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分布於前蘇聯地區以及黑龍江中遊、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下遊等,多棲息於淡水以及礫粒質水底和沙質水底。
極危
白鱘
Psephurus gladius
白鱘,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因為其吻部長狀如鴨嘴,也俗稱為鴨嘴鱘,有些白鱘的吻平直如劍,因此也被稱為「象鼻鱘」。種群多生活於長江中下遊水域,個別的生存於水域廣闊的湖泊中。白鱘與中華鱘生活水域相同,故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有「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之說。其中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魚就是指的白鱘,黃排指代胭脂魚。由於過度捕撈,白鱘物種已處瀕危,雖然1983年中國政府已將白鱘列為保護物種並禁止對其捕撈,但由於新建的水壩將不同水域的白鱘種群隔離,由此其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一級
極危,可能野外絕滅
斑鰷(tiáo)
Clupanodon punctatus
斑鰷,分布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中國的東海、南海、臺灣、香港等海域。體長可達32公分,魚體呈銀白色,背部略帶黃色調。為沿岸性魚類,通常喜歡水質清澈的海灣,雖然會入侵河口,但並不太深入,可能較無法適應鹽分太低的水域。喜歡在河口附近的沉積泥底,攝食底藻。
無危
刀鱭(jì)
Coilia nasus
刀鱭,又稱鳳尾魚、長頜鱭、刀魚,體長可達41公分,從頭向尾部逐漸變細,腹部圓潤,上頷長,幾乎到達胸鰭基部,胸鰭鰭條細長。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中國的黃海與東海等海域,棲息深度可達50米。棲息在沿海、河口,可以忍受淡水。
未予評估
鳳鱭
Coilia mystus
鳳鱭,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海、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沿海等,屬於河海洄遊性魚類,其溯河產卵洄遊。
未予評估
秦嶺細鱗鮭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秦嶺細鱗鮭,也稱花魚、梅花魚、金板魚、閭花魚、五色魚、閭魚等,是細鱗鮭的一個亞種。為中國的特有種,主要分布於秦嶺兩側渭河上遊及其支流及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遊的溪流中。此魚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魚綱15種野生魚類中,唯一於1949年以後命名的珍稀魚類。
未予評估
香魚
Plecoglossus altivelis
香魚,體長可達30公分左右,魚體延長而側扁,頭小,吻端下彎,形成鉤吻。下頜前端各有一突起,兩突起之間成明顯的凹陷。分布於中國、韓國、日本,為溫水性中小型淡水魚類。在臺灣原產的降河型香魚相傳由鄭成功於九龍江帶香魚到新店溪繁殖,故稱為國姓魚。
數據缺乏
大銀魚
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大銀魚,又稱透頭大銀魚,體長可達23公分,分布於中國北部及朝鮮半島淡水、半鹹水、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會進行洄遊。
未予評估
安氏新銀魚
Neosalanx anderssoni
安氏新銀魚,為輻鰭魚綱胡瓜魚目銀魚科新銀魚屬的魚類。分布於朝鮮西海沿岸以及中國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沿岸等,棲息在底層淡水、半鹹水水域,會進行洄遊。
未予評估
前頜間銀魚
Salanx prognathus
前頜間銀魚,俗名面魚、面丈魚,體長可達12公分,分布於朝鮮以及中國東海、黃海等海域,棲息在底層水域,生活習性不明。
未予評估
居氏銀魚
Salanx cuvieri
居氏銀魚,為輻鰭魚綱胡瓜魚目銀魚科銀魚屬的魚類。體長可達15公分,在中國分布於沿海,包括福建、廣東沿岸,棲息在底層水域,會進行洄遊。
數據缺乏
鰻鱺
Anguilla japonica
鰻鱺,又稱日本鰻鱺、鰻魚、白鰻,體型最大的鰻鱺長達150釐米,魚體延長呈圓柱形,頭部呈錐型,魚體背部深灰綠或黑色,腹部白色,無任何斑紋,體表無任何花紋。分布於馬來半島、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沿海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的淡水溪流中。屬於降海產卵的洄遊性魚類,肉食性,以小魚及底棲生物為食物。
瀕危
北鰍
Lefua costata
北鰍,又稱八須泥鰍、縱帶平鰍、泥鰍、須鼻鰍,體長10公分左右。分布於朝鮮、日本、俄羅斯以及中國,常生活於靜水和緩流河段。
未予評估
硬刺高原鰍
Triplophysa scleroptera
硬刺高原鰍,為鰍科高原鰍屬的魚類,俗名硬刺條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青海湖和黃河上遊等,多生活於湖泊淺水湖灣和河流緩流河。食物主要是水生昆蟲成蟲及其幼蟲,也是小魚小蝦等。
未予評估
擬硬刺高原鰍
Triplophysa pseudoscleroptera
擬硬刺高原鰍,為鰍科高原鰍屬的魚類,俗名擬硬刺條鰍。在中國,分布於青海、雲南、四川西部和甘肅境內的長江、黃河幹流及其附屬水體、柴達木盆地的柴達木河和格爾木河、若爾蓋地區的白河和黑河等支流及該地區的湖泊和沼澤中、金沙江水系亦有分布等。
未予評估
達裡湖高原鰍
Triplophysa dalaica
俗名叉尾巴鰍、後鰭巴鰍、後鰭條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黃河自蘭州以下的幹支流和內蒙古的黃旗海、岱海、達裡湖以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克什克騰旗和西烏珠穆泌旗等地的自流水體、海河水系等,多見於河湖流水和靜水環境。
無危
東方高原鰍
Triplophysa orientalis
俗名崆吉斯條鰍、鞏乃斯條鰍、東方須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西藏拉薩河、怒江上遊、青海、甘肅和四川西部的長江、黃河幹流及其附屬水體、青海柴達木盆地和甘肅河西走廊的自流水體等,多棲息於江河湖泊緩流或靜水水體。
無危
岷縣高原鰍
Triplophysa minxianensis
岷縣高原鰍,為鰍科高原鰍屬的魚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洮河和渭河水系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岷縣洮河上遊。
未予評估
後鰭高原鰍
Triplophysa posteroventralis
又稱達裡湖高原鰍,俗稱後鰭巴鰍、後鰭條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黃河自蘭州以下的幹支流和內蒙古的黃旗海、岱海、達裡湖以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克什克騰旗和西烏珠穆泌旗等地的自流水體、海河水系等,多見於河湖流水和靜水環境。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達裡湖。
未予評估
斯氏高原鰍
Triplophysa stoliczkae
又稱中亞高原鰍,俗名中亞條鰍、背斑條鰍、高原條鰍、球腸條鰍。分布於巴基斯坦、阿富汗、伊郎東部以及俄羅斯與新疆毗連地區以及青藏高原及其毗連地區,一般棲息於江河湖泊以及溫泉等。
未予評估
擬鯰高原鰍
Triplophysa siluroides
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黃河上遊的幹支流和附屬湖泊等,多見於幹支流和附屬湖泊的緩流或。
未予評估
花斑副沙鰍
Parabotia fasciata
俗名黃沙鰍、黃鰍、花間刀、蕉子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珠江水系、還分布於韓江、漢水、九龍江、閩江、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黑龍江等水系、四川分布於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體長可達15公分,常生活於江河平原或寬谷河流沙底水流清澄。
無危
東方薄鰍
Leptobotia orientalis
為亞熱帶淡水魚,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黃河、漢水等。
未予評估
中華花鰍
Cobitis sinensis
又名斑鰍、中華鰍,典型體長約7公分,最長可達15公分。在中國分布於珠江、元江、海南島、閩江、錢塘江、長江及黃河、海河中下遊、嘉陵江和渠江上遊、在甘肅、陝西、雲南、臺灣也有分布,多棲息於平原或寬谷地區的小河沙底清水河。
無危
北方花鰍
Cobitis granoci
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灤河上遊、湟水、額爾齊斯河和蒙古等。
未予評估
泥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在中國分布於雲南六大水系及其附屬水體、四川、湖北、湖南、重慶各河流幹支流、湖泊、水庫、溝渠、池塘和稻田等水體,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體長可達28公分,體側扁或略帶筒狀沿長,體色為斑駁的金褐色,帶有黑色斑點。棲息在河、湖泊、池塘和水田中,性情溫和,屬雜食性,以蠕蟲、小型甲殼動物、昆蟲等為食。
無危
細尾泥鰍
Misgurnus mohoity
又名黑龍江泥鰍、北方泥鰍,為溫帶淡水魚,分布於亞洲的蒙古、中國黑龍江水系及俄羅斯等淡水流域。
無危
大鱗副泥鰍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俗名大泥鰍、紅泥鰍,體長可達20公分,體延長呈圓柱狀,頭小且具5對須。魚體呈灰褐色,腹部淺黃色,具不規則的黑色細小斑點或線紋,有些地區體色較紅。分布於中國的長江、嘉陵江和岷江水系、浙江和臺灣、遼寧省遼河中下遊、黃河、黑龍江等。喜歡在泥底質的水田、水渠、沼澤或河川緩流,對環境的適應力與耐汙力頗強。
未予評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