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魚類甲殼動物病及鉤介幼蟲病的防治淡水魚類甲殼動物病是由甲殼動物寄生引起的淡水魚類疾病。甲殼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異律分節,分頭、胸、腹三部分(有些種類的頭、胸部融合),具有幾丁質的外骨骼,有2對觸肢,附肢有關節,開管式的循環系統。甲殼動物絕大多數生活在水中,多數對人類有利,可供食用(如蝦、蟹等),或者是當作雞、鴨、魚的飼料,農田的肥料;但也有一.部分是有害的,其中有不少種類寄生在淡水魚類的體上,影響魚的生長及性腺發育,嚴重時可引起淡水魚類大批死亡,尤其是危害苗種。寄生在淡水魚類的主要有橈足類、鰓尾類和等足類等。它們的主要區別為:
①橈足類身體小,一般無背甲,體節明顯,頭部常與第一或者前二、三個胸節融合而成頭胸部(寄生的種類形態變異大,如錨頭鰠的雌性成蟲,蟲體拉長,融合成筒形等),頭部、胸部有附肢,腹部無附肢,雌體常攜帶卵囊,幼體發育經過變態。廣泛分布於各種水域,是魚類的飼料,其中一小部分寄生在各種淡水魚類的鰓及體表上,影響魚的生長、繁殖,以至引起病魚死亡。少數種類寄生在魚的鼻孔,危害較小。寄生橈足類的種類很多。
②鰓尾類全部營寄生生活,蟲體扁平;頭胸部背面有寬大的盾狀背甲,胸部第一節與頭部融合,其餘3節是自由的;腹部不分節;小顎在成蟲時變成吸盤,有2隻大複眼;胸部有遊泳足4對,雙肢型。危害淡水魚類的主要是鯴。
③等足類是較大和較高等的甲殼動物。蟲體通常背腹扁,無背甲;腹部除最後一節外,通常每節具1對雙肢型附肢,起呼吸作用;胸足形狀相似,主要為爬行作用,故叫等足類。多數自由生活在海洋中,也有在淡水及潮溼地區;一部分等足類營寄生生活,危害淡水魚類及其他水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