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主要幼蟲疾病防治新技術

2021-01-19 世界蜂聯

閱讀前先點擊上方藍字「世界蜂聯」再點關注人快滿了,搶先關注!世界蜂聯傳遞蜂業國內外前沿技術資訊,經驗交流法律法規!養蜂的幫手,愛蜜者的助手!

作者:龍登隆1,2 姜玉鎖2 徐凱1 蘇文婷2 劉玉玲1 牛慶生1│文

1 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2 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基金項目: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專項(CARS-44-SYZ4);2018年度吉林省科研院所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資助計劃;吉林省重點科技攻關項目(20160204014NY)。

作者簡介:龍登隆(1993-),碩士,研究方向為蜜蜂疾病診斷與防控,E-mail:18503483531@163.com

通訊作者:牛慶生(1969-),研究員,主要從事蜜蜂資源保護與應用,E-mail:1463199779@qq.com

      蜜蜂在幼蟲期發病後難以控制和無法自愈,已成為養蜂者最為頭疼的一類疾病。治癒不及時容易導致蜂群的群勢劇烈下降而影響生產,還容易感染其他蜂群導致整個蜂場的疾病流行。現在的生產中,蜂場一旦爆發幼蟲疾病,蜂農往往會優先選擇抗生素治療,但隨著抗生素藥物的限制或禁止使用,對幼蟲疾病的防治便會束手無策。本文列舉4種常見蜜蜂幼蟲病的防治新技術,為日後養蜂生產中的疾病綜合防治提供理論指導。

蜜蜂幼蟲病是養蜂生產中蜜蜂幼蟲期爆發疾病的統稱,其給蜜蜂健康和養蜂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蜜蜂的幼蟲病主要包括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白堊病和囊狀幼蟲病,這些疾病的病原具有極強的耐受性,且極易引發傳染流行,一旦發病很難徹底殺滅,不及時救治可能會導致蜜蜂整群死亡。對於幼蟲病,之前大多數治療手段為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和濫用導致病原對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且抗生素等藥物的使用不僅容易造成蜂產品中藥物殘留,降低蜂產品品質,還會導致蜜蜂腸道菌群失衡,對蜜蜂的新陳代謝和免疫反應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養蜂相關法律法規的頒布,抗生素在養蜂業中的使用受到嚴格管制,通過物理或化學滅活控制幼蟲病較困難,一味的銷毀只能控制疾病不再傳播,並不能有效的防治,而且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紐西蘭,蜂農在確診美洲幼蟲腐臭病後會將銷毀所有染病蜂群的蜂箱和蜜蜂。在德國,多數的防治手段為人工將未染病的成年蜜蜂從受感染的蜂群中移出後銷毀蜂群,這種方法僅僅是在將成年蜜蜂保留下來以減少損失而已,這會增加養蜂生產的成本,而且並未有效地進行防治。鑑於以上,本文介紹近些年國內外利用植物天然產物、蜂產品提取物、蜜蜂腸道菌群來防治蜜蜂幼蟲病的新方法,為蜜蜂幼蟲病的綜合防治提供新思路。

一、美洲幼蟲腐臭病1.病原和流行病學

美洲幼蟲腐臭病屬於細菌病,對養蜂業危害嚴重,其病原體是幼蟲芽孢桿菌(Paenibacillus larvae)。2日齡的幼蟲即會感染美洲幼蟲腐臭病,但到4~5日齡時才會出現發病症狀,大部分蜜蜂幼蟲在封蓋後死亡,屍體從白色變為淡褐色,再經咖啡色最後變為黑色。

2.防治技術

關於美洲幼蟲腐臭病的研究較多,包括利用蜂膠提取物、植物精油、植物提取物以及噬菌體來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的生長或者殺死病原。

(1)蜂膠提取物

蜂膠有助於保護蜂群免受不同病原體的侵害,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炎等生物學特性。在10 mg/ml濃度下蜂膠乙醇提取物能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生長,這種抑制活性主要來源於蜂膠中的黃酮類、黃酮醇類、黃烷酮類和二氫黃酮醇類。Boonsai等採用瓊脂擴散法分別研究了泰國蜂膠中的甲醇、二氯甲烷和正己烷提取物對幼蟲芽孢桿菌生長的抑制活性,研究表明,這三種提取物中只有蜂膠的甲醇提取物表現出一定的抗菌活性。Isidorov分析了蜜蜂採自歐洲楊樹、樺樹的9個蜂膠樣品中的化合物成分,並測試這些蜂膠對幼蟲芽孢桿菌的抑制活性,發現它們對幼蟲芽孢桿菌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植物精油

植物精油是萃取植物特有的芳香物質,其由多種化合物組成,如酚類、醛類、酮類等,這些有機化合物對廣譜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等病原體具有極強的抗菌活性。Flesar檢測了26種不同化學成分的天然化合物和19種植物提取物對幼蟲芽孢桿菌的抗菌活性,發現天然化合物中血根鹼抗菌效果最強。多種植物精油也可以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的生長,牙買加胡椒油和山胡椒油更是可以殺滅幼蟲芽孢桿菌。麝香草精油對幼蟲芽孢桿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3)植物提取物

與植物精油一樣,植物提取物也具有較廣的抗菌作用。蛇麻和香桃木的甲醇二氯甲烷提取物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的活性,且在2~8mg/ml範圍內對幼蟲芽孢桿菌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金絲桃花中少量的二氯甲烷和甲醇提取物對幼蟲芽孢桿菌的抗菌活性也很高。黑楊樹芽和普通白楊樹芽的提取物中的三萜化合物具有很強的抗菌能力,而黃酮類和糖苷類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抗菌能力,但活性較弱。月桂的水醇提取物也能有效的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生長。

(4)噬菌體

利用噬菌體治療美洲幼蟲腐臭病同樣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當宿主體內出現大量特定的細菌時,在自然環境中大量存在的噬菌體會開始自我繁殖。用噬菌體來治療美幼病,可以避免對受感染蜂巢進行的破壞性處理(如焚燒銷毀),而且噬菌體具有專一性,它不會對蜜蜂、人類或其他微生物造成傷害,安全性較高。Brady等在受感染蜂群中的飼餵糖漿中加入3種噬菌體,結果發現一段時間後該蜂群竟然自愈。Yost等將7種噬菌體混合用於美幼病感染前預防和感染後的治療,結果發現噬菌體混合物對美幼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且感染前的預防效果要好於感染後的治療效果。LeBlanc從幼蟲芽孢桿菌噬菌體中分離出一種新的噬菌體溶菌素PlyPalA,其能使75%的感染幼蟲恢復健康。上述研究結果均表明噬菌體治療美洲幼蟲腐臭病的有效性。

(5)有機化合物

除抑制幼蟲芽孢桿菌的活性外,防止孢子萌發也是防治美洲幼蟲腐臭病的有效途徑,因為孢子萌發是幼蟲染病的第一步。Alvarado等測試了35種吲哚類和酚類化合物對孢子萌發的抑制作用,並鑑定了其對幼蟲芽孢桿菌孢子萌發的強抑制作用,發現5-氯吲哚能顯著降低孢子的萌發,由此可推斷,抑制幼蟲芽孢桿菌孢子可能成為控制美洲幼蟲腐臭病的最有效途徑。

二、歐洲幼蟲腐臭病1.病原和流行病學

歐洲幼蟲腐臭病也是一種細菌性疾病,由蜂房蜜蜂球菌(Melissocccus plutonius)引起。該幼蟲病一般從4日齡幼蟲到化蛹期隨時可能死亡,大多是未封蓋期間死亡。幼蟲的顏色從珍珠白色逐漸變為黃色、棕色和灰黑色。病死的幼蟲蜷縮於巢房底部,屍體殘餘物無粘性,緊粘房壁,子脾常呈「花子」現象。

2.防治技術

目前檢測蜂房蜂球菌的實驗室方法包括Elisa、免疫組化定位和PCR。但蜂房蜂球菌不產孢子,使用實驗室培養技術很難識別,在症狀明顯的幼蟲中也很難檢測到蜂房蜂球菌。當前對蜂房蜂球菌的防治技術主要集中在蜜蜂腸道益生菌和抗菌物質等方面。

(1)蜜蜂腸道益生菌

蜜蜂胃腸道中的益生菌能引起蜜蜂免疫反應,因此將胃腸道菌群作為養蜂業疾病控制的替代製劑受到廣泛關注。從蜜蜂胃中成功分離出2種乳酸桿菌屬菌株:R4BT和R4C,其中R4BT對蜂房蜂球菌和幼蟲芽孢桿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蜜蜂腸道分離出的乳酸桿菌飼餵給感染歐洲幼蟲腐臭病的幼蟲,發現其對染病幼蟲治癒效果良好,表明乳酸桿菌對蜂房蜂球菌也有抑制作用。日本蜜蜂分離出一株芽孢桿菌屬細菌Acja3對蜂房蜂球菌具有抑制活性,飼餵Acja3後染病幼蟲死亡率降低。

(2)脂肪酸亞油酸

早期有研究發現患白堊病死亡的幼蟲體內存在一種抗菌物質可以抑制蜂房蜂球菌和幼蟲芽孢桿菌的生長,隨後的鑑定結果發現該抗菌物質為脂肪酸亞油酸。該研究結果也帶動了相關脂肪酸對歐洲幼蟲腐臭病的治療研究。Hornitzky測試28種脂肪酸對幼蟲芽孢桿菌和蜂房蜂球菌培養物的抗菌活性,結果發現脂肪酸對幼蟲芽孢桿菌和蜂房蜂球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5種脂肪酸對幼蟲芽孢桿菌有抗菌作用,8種脂肪酸對蜂房蜂球菌有抗菌作用。但是後續試驗發現,檢測到對蜂房蜂球菌有抗菌作用的8種脂肪酸雖然有抑菌效果,但並不能對患病幼蟲具有治療效果。

三、白堊病1.病原和流行病學

白堊病是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導致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工蜂用含有蜜蜂球囊菌孢子的食物哺育幼蟲。染病幼蟲屍體表面覆蓋一層白色絨毛狀黴菌,隨著病原菌的進一步生長,蟲屍不斷脫水乾燥,變成黑色或白色殭屍。

2.防治技術

目前治療白堊病的方法仍然是化學物質和抗生素,但有些化學藥物具有腐蝕性,不僅會汙染蜂產品,還會減緩蜂王產卵的速度,而抗生素則具有殘留性。而正在進行研究的包括利用蜂膠提取物、植物精油、蜜蜂胃腸道菌群以及噬菌體來抑制或者殺死病原體。

(1)植物精油

在治療真菌疾病白堊病時,用天然的植物精油治療白堊病變得尤為關鍵。Ansari利用27種植物精油進行實驗發現21種精油具有抑制效果,其中胡蘿蔔籽、丁香花蕾和山胡椒等5種精油對蜜蜂球囊菌具有很強的抑制效果。利用桂皮、香茅精油、檸檬香茅精油和橙皮油抑制蜜蜂球囊菌,而這些精油在低濃度下都能顯著抑制菌絲生長。Kloucek檢測了70種揮髮油,發現有39種表現出抗真菌作用。其中辣根揮髮油的抑菌作用最強,牛至、大蒜和百裡香精油也有一定的效果。薄荷、薰衣草等天然精油對蜜蜂白堊病病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蜂膠提取物

由於蜂膠廣泛的抗菌作用,所以蜂膠提取物也成為了控制白堊病的有效方法。Wilson發現蜂膠提取物對美洲幼蟲腐臭病和白堊病具有很高的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蜂膠中5種3-醯基二氫黃酮醇對幼蟲芽孢桿菌和蜜蜂球囊菌均表現出抑制活性,且在這些二氫黃酮醇類中醯基長的對幼蟲芽孢桿菌抑制活性更強,醯基短對蜜蜂球囊菌的抑制活性更強。

(3)蜜蜂胃腸道微生物

蜜蜂胃腸道菌群也被研究用來抑制蜜蜂球囊菌活性。Reynaldi從蜜蜂腸道中分離出249種芽孢桿菌和類芽孢桿菌,篩選出枯草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和環狀芽胞桿菌對蜜蜂球囊菌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從蜜蜂和蜜蜂腸道中分理出的三株芽孢桿菌菌株也對蜜蜂球囊菌具有較好的抑制效果。卡尼鄂拉蜂腸道分離出的枯草芽孢桿菌對蜜蜂球囊菌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4)溶菌酶

有研究發現溶菌酶同樣可以抑制蜜蜂球囊菌的活性:可食用的鹽酸溶菌酶對感染的幼蟲進行飼喂,發現高濃度的鹽酸溶菌酶能使染病蜂群恢復到感染前的水平。

四、囊狀幼蟲病1.病原和流行病學

囊狀幼蟲病是由囊狀幼蟲病病毒(SBV)引起的,幼蟲感染病毒後一般在5~8日齡發病。囊狀幼蟲病的特徵是幼蟲不能蛹化,蟲體在死亡前由珍珠白變成淡黃色,最終變成深褐色。該病容易反覆發生,一般每3~4年發生一次。

2.防治技術

目前對中蜂囊狀幼蟲病的防治方法不多,在蜂王卵巢和雄蜂的精液中都檢測到了囊狀幼蟲病病毒,表明囊狀幼蟲病病毒可以通過自然交配由雄蜂將病毒傳染給蜂王,蜂王再將病毒垂直傳播傳染給後代,使得防治變得更加困難。當前我國中蜂囊狀幼蟲病主要依靠選擇抗性蜜蜂種群以及運用中藥進行治療,但是沒有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尋找新型防治方法。

(1)蜂王漿等蛋白類物質

有研究利用西方蜜蜂蜂王漿飼餵染病的中華蜜蜂幼蟲發現幼蟲的死亡率明顯降低,這可能是兩種蜂王漿的不同成分改變了蜜蜂的代謝途徑,導致兩種蜜蜂對病毒感染的抗性差異。Sun等人利用抗體效價為25的蛋黃免疫球蛋白Y飼餵染病蜂群,發現其對蜂群的治癒率為95%~100%。沈克飛等利用抗微生物肽SP6飼餵人工感染的中蜂囊狀病幼蟲,發現SP6對囊狀幼蟲病病毒感染中蜂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銀離子

利用混合有銀離子的糖水飼餵感染囊狀幼蟲病的蜂群,試驗蜂群群勢及活力均好於沒有飼餵銀離子糖水的對照染病蜂群,說明銀離子對感染囊狀幼蟲病病毒的東方蜜蜂治療是有效的。

(3)分子生物學技術

Liu等人用特定的CSBV雙鏈RNA序列 (dsRNA)餵養蜜蜂幼蟲證實了攝入CSBV衍生的dsRNA可以保護蜜蜂幼蟲免受CSBV感染。隨著分子生學技術的不斷突破,相信在將來會成為病毒病防治的最佳方法,囊狀幼蟲病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防治。

五、結語

隨著蜜蜂幼蟲病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植物提取物(包括植物精油)、蜂產品提取物(蜂膠提取物和蜂王漿提取物)、噬菌體以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等新防治方法也在逐漸突破,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距離其在養蜂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隨著養蜂業限制抗生素力度的加大,無毒害新方法(技術)的應用將逐漸成為蜜蜂幼蟲病防治的主要防治手段。文章來源:《中國蜂業》2020.01期

相關焦點

  • 養蜂:蜜蜂白堊病疾病的診斷與防治
    白堊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蟲的一種頑固性傳染病。該病在我國臺灣省發現較早,在我國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開始流行此病。近些年來傳播蔓延較快,給養蜂生產造成很大危害。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蟲,前3天無明顯症狀表現,少數幼蟲體表長出白色菌絲,多數幼蟲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蟲體內病變分為6個階段。①孢子靜止期(3~48小時)這一時期在幼蟲中腸內可發現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結在孢子球上呈靜止狀態。
  • 蜜蜂幼蟲、蛹的開發與利用
    摘要:本文通過對蜜蜂幼蟲、蛹的營養價值,採收及保鮮加工技術的敘述,提出了一些對蜜蜂幼蟲、蛹開發與利用的方式。 蜜蜂是全變態的昆蟲,其個體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在幼蟲期採收即得蜜蜂幼蟲,在蛹期採收即得蜜蜂蛹。昆蟲食品流行的當下,蜜蜂幼蟲、蛹的開發利用對於養蜂人逐步成為一項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
  • 蜜蜂幼蟲也是美食?
    蜜蜂幼蟲主要指蜂王幼蟲和雄蜂幼蟲。蜂王幼蟲的成分與蜂王漿接近,蟲體越新鮮,活性就越高,食療效果也就越好。
  • 蜜蜂把幼蟲叼出巢有那些原因?
    蜜蜂是具有自我防禦,自我清理自己自救能力的群體。它們能夠團結一致抵抗外敵,也知道維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在有必要的時候還需出現非常規的自救行為,比如失王時造應急王臺,蜂箱環境太差出現逃群的行為,等等。平常我們遇到蜜蜂叼幼蟲的現象,相信並不少見,聽蜂之語認為這種行為屬於蜜蜂的自我清理以及自救的一個範圍。發生的具體原因有:一、移蟲(自救行為)。
  • 管理與藥物相互結合,全面防治巢蟲問題,蜜蜂的好日子來了
    預防工作主要分為:一、人工管理預防巢蟲技術,二、藥物防治巢蟲技術,這兩種技術原本都是單獨採用的,但是現在我們要結合起來使用,這樣防治巢蟲的效果更加顯著一、人工管理預防巢蟲技術為什麼新手養蜂人的蜂群,常常受到巢蟲嚴重危害,而老養蜂人的蜂群,卻很少受到嚴重蟲巢危害呢?其實這跟人工管理預防巢蟲有很大的關係。
  • 蜜蜂天敵蠟螟,可產1800粒卵,用新技術有效解決巢蟲問題
    通常在蜂脾的子脾上表現為,蜜蜂咬開已經封蓋的蜂蛹,蜂蛹頭白,觸角還未發育成黑色,但是複眼已經發育出顏色,有黑色、紫紅色。蜂蛹拉出來尾部有絲狀物和黑色屎粒,由於巢蟲挖隧道為線性狀,所以受巢蟲危害的巢脾上,會出現一條一條白色頭的無封蓋蛹,養蜂人稱其為"白頭蛹"。蠟螟飛蛾一般會在蜂箱縫隙、角落、箱蓋上產卵,卵經過10天的高溫孵化,發育成不足1毫米的巢蟲小幼蟲。
  • 蜜蜂黑色王臺病毒:劉楠楠
    BQCV 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疾病,在歐洲、北美、南非和澳大利亞均有發現。在美國,它是常見的蜜蜂病毒疾病;在澳大利亞,也普遍引起蜂王幼蟲死亡。2005 年,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29 只蜂王有86%對 BQCV 呈陽性。2004 年,法國完成了包括BQCV 在內 6 種蜜蜂病毒的普查。夏季,成蜂感染BQCV 的機率為 58%,而蛹的感染機率卻很小,只有2%對此病毒呈陽性。
  • 樟樹主要食葉害蟲種類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
    樟樹主要食葉害蟲種類生活習性及防治技術陳麗麗樟樹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別名:香樟,樟科常綠喬木。為掌握道路綠化區的樟樹主要食葉類害蟲種類及其生活習性,對其進行了觀察,並進行了一些生物和化學防治技術試驗。1 調查內容和方法在城區公園內、道路兩旁和國、省道兩旁隨機設立標準株與對照區,觀察樟樹食葉害蟲的種類與活動情況。
  • 蜜蜂的天敵胡蜂防治方法
    通常較大型的蜂窩單層蜂室可有多達兩千多個幼蟲室,用多個短柄連接在牢固的懸垂物上或上層蜂室形成圓球狀。其主要分布於我國南方山區的叢林中。胡蜂是黃蜂的一種,是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Aculeata〕)中胡蜂總科的統稱。世界上已知有五千多種,中國記載的有兩百餘種,在中國分布甚廣。尤其是在#蜜蜂#北方的胡蜂比較多,環境適於生長。膜翅目細腰亞目針尾部的總科,蜂家族的一員。體壁堅厚,光滑少毛,靜止時前翅縱折,具強螫針的蜂類。
  • 蜜蜂幼蟲在封蓋前突然消失的三大原因
    我們都知道蜜蜂發育成蜂經歷的階段是:蜂王產卵,卵成幼蟲,幼蟲長大,封蓋後變成蜂蛹繼續生長,一直到到幼蜂出房。以工蜂為例,整個過程需要21天。在封蓋之前需經歷3天的蜂卵期,6天的幼蟲期。如果在蜜蜂幼蟲期發育正常的情況下,到了時間就會封蓋成蜂蛹。一般是不會出現幼蟲突然不見的情況的,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幼蟲在封蓋之前突然「丟失」了呢?聽蜂之語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一、蜂群突然失王。蜂群一旦突然失王,蜜蜂的第一選擇就是急造王臺。此時蜜蜂需要從其他巢房裡面把幼蟲叼到急造王臺裡面,也就就會出現幼蟲「丟失」的假象。
  • 藍莓刺蛾防治技術
    為害藍莓的害蟲大部分為鱗翅目幼蟲,主要有刺蛾幼蟲、毒蛾幼蟲、蠶蛾幼蟲、桑毛蟲等,此類害蟲主要蠶食葉片,形成缺刻,嚴重時可將整片葉吃光,僅剩枝幹。其中,刺蛾幼蟲最可惡!不僅為害藍莓植株,還會蜇人,一旦被蜇特別癢特別痛,更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水腫、皮疹等不良症狀,需要進醫院治療。藍莓樹上一旦出現刺蛾幼蟲,種植戶總會提心弔膽,害怕被蜇痛,所以一定要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 新買的蜜蜂,如何防治蜂蟎?養蜂人講了實話,附防治方法
    關於剛買的蜜蜂怎麼預防蟎蟲的問題,其實這與我們平時養殖預防蟎蟲的方式沒有什麼差別,主要原因在於蜜蜂蟎蟲的特殊性。由於在專業的養殖中我們經常說到的蜜蜂蟎蟲指的是大蜂蟎和小蜂蟎,所以下面的文章中我們就用蜂蟎來代替,只是在預防的方式上不同。
  • 蜜蜂咬脾治巢蟲,為何不在巢蟲上脾時把巢蟲滅掉?蜜蜂真大意了
    蜜蜂咬脾究竟是防治巢蟲還是去掉舊脾?對於中蜂的咬脾習性來說,這是養殖過中蜂的朋友都知道的,而對於中蜂咬脾這個習性來說,很多朋友把這個習性歸咎於咬掉舊脾新造新脾,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無道理,但是如果要真的追究這個問題,蜂部落認為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蜜蜂在自行預防巢蟲。
  • 養蜂如何防治螞蟻
    蜜蜂的天敵和敵害種類有很多,其中螞蟻就是非常令人討厭的一種昆蟲,經過長期的觀察,聽蜂之語發展螞蟻對蜜蜂主要有以下幾點危害。一、偷蜜、吃蜜蜂幼蟲。螞蟻對糖類和幼蟲的吞噬能力非常大。螞蟻的入侵,蜜蜂就要反擊,反擊即使勝利了,蜜蜂也會付出代價。反擊沒有勝利,蜂群就無法正常生活,最後被驅趕出群,甚至覆沒。
  • 百香果出現「蜜蜂」?可能是果蠅,防治方法可以這樣
    」,拿最常見的中華蜂來說,出來幹活的工蜂(如圖)體長約在10~13mm這個範圍,為什麼題主要特別強調小呢? 疑問二:蜜蜂同志向來風評很好,又是勤勞的化身、又是人類的朋友。而題主非但不歡迎它,還要殺滅它,明顯是它對百香果造成了損害。 基於以上兩點,筆者判斷題主可能是錯怪好人了。 這小小的「蜜蜂」究竟為何物?
  • 危害扁豆的主要害蟲及防治技術
    扁豆的主要蟲害有波紋小灰蝶、豆莢野螟、斜紋夜蛾、豆蚜等。其中波紋小灰蝶、豆莢野螟等危害花莢、豆莢,斜紋夜蛾、豆蚜等危害葉片。小編收集整理了高級農藝師王迪軒關於上述扁豆常見蟲害的防治方法供菜農參考:波紋小灰蝶該害蟲以幼蟲蛀花、蛀莢為主,初孵幼蟲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葯,並轉蕾多次為害,三齡以上的幼蟲除少部分繼續為害花外,大部分蛀莢為害,造成落花、蟲莢等,還可為害嫩莖和花蕾。幼蟲老熟脫莢後,於被害株附近淺土層內作繭化蛹,或在落葉中作繭化蛹。
  • 蜜蜂巢蟲的防治方法
    蜜蜂在人工養殖中容易受到巢蟲的危害,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巢蟲?巢蟲又叫做蠟蛀蟲、綿蟲,是蠟螟的幼蟲,蠟螟也叫蠟蛾,有大、小兩種蠟螟,所以可分為大、小兩種巢蟲。蠟蛾常出現在夏季和秋季,白天隱藏於蜂巢的縫隙等隱蔽處,晚上出來活動。
  • 什麼是蜜蜂巢蟲?
    什麼是蜜蜂巢蟲?在中華蜜蜂的養殖過程中,因為環境變化以及人為管理因素,會遇到一些蜂病問題,最主要的就是巢蟲病,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巢蟲是比較難對付的,尤其是過去普遍使用傳統木桶養蜂的時候,養蜂人對巢蟲幾乎沒什麼辦法,以至於每年都有很多的蜜蜂受到巢蟲侵襲,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那麼什麼是蜜蜂巢蟲?如何預防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什麼是蜜蜂巢蟲?
  • 蜜蜂養殖,為什麼只見蜂卵不見幼蟲?老蜂農告訴你原因
    近幾天有朋友問蜂部落,我的新王產卵了,但是為什麼看不到幼蟲?而且工蜂還吃卵。難道蜂王會產下孵化不出來的卵?那麼這種現是不是真的像網友說的那樣會發生呢?如果會發生,真實的情景會是什麼樣的呢?在這裡蜂部落先感謝向蜂部落問到這個問題的朋友,今天蜂部落就來向朋友們分享為什麼蜜蜂會產下孵化不出來的卵?
  • 蜜蜂翅膀殘缺是基因突變嗎?
    養蜂人最關心的就是幼蟲是否健康發育,試飛的幼蜂是否能正常飛行?幼蟲腐爛死亡,我們很容易知道是疾病發生的,若要問試飛時幼蜂為什麼不能飛行,幼蜂的翅膀為什麼出現殘缺現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了。意蜂容易得蟎蟲害,必須定期防治。蟎蟲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果意蜂採集把蟎蟲帶回蜂巢,蟎蟲就會迅速在蜂巢裡滋生。蟎蟲寄生在蜂巢房裡,會啃食蜜蜂蟲蛹,也會吸附在蜜蜂身體上吸食的淋巴液。蟎蟲種類很多,主要分大蟎和小蟎,所造成的危害程度會有所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危害就是會使幼蟲夭折,幼蜂殘疾,工蜂壽命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