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幼蟲主要指蜂王幼蟲和雄蜂幼蟲。蜂王幼蟲的成分與蜂王漿接近,蟲體越新鮮,活性就越高,食療效果也就越好。蜂王幼蟲所含的蛋白質高於蜂王漿,是花粉、牛肉的2倍以上,含胺基酸是花粉的2倍以上,是牛肉、雞蛋的3倍以上,是牛乳的10倍以上。雄蜂幼蟲含的營養成分雖低於蜂王幼蟲,但卻高於蜂王漿,而含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鋅是蜂王漿的2倍、花粉的4倍以上。古代文獻中把蜜蜂的卵、幼蟲、蛹統稱為「蜂子」或「蜂胎」,成蟲稱為「蜜蜂」。現在稱蜂王幼蟲為「蜂王胎」、「蜂皇胎」。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公元前三世紀末手寫帛書《五十二病方》中有蜂胎治病的配方。蜂子一詞,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上經》(公元前一或二世紀):「蜂子,味甘平,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公元494年)記載:「蜂子酒漬傅面令人悅白。」陶弘景《名醫別錄》(502)記載:(蜂子)「主心腹痛,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口吐出者,面目黃。」
在春秋戰國時期,蜂子是帝王的食品,到了唐朝已成為民間饋贈或出售的一種土特產品。唐末文州司馬劉恂撰寫的地理遊記《嶺表錄異》(877)中記載較詳:「恂曾遊宣(安徽宣城)歙(安徽歙縣)間,見彼中人好食蜂兒,狀如蠶蛹而瑩白。大蜂結房於山林間,大如巨鍾,其中不知幾百層。村人採時須以草衣蔽身,以捍毒螫。復以煙火逼散蜂母,然後攀緣崖樹斷其根,一房有蜂兒五鬥或一石者,三分中一翅足具矣。其餘三分中二,沒有長成翅足的,即入鹽酪炒之,曝幹,以小紙囊貯之,寄入京洛以為方物。」這段文字將當時宣州、歙州一帶捕獵和加工、食用蜜蜂幼蟲、蛹的方法做了具體生動描述。
北宋政和年間(111~1117),召集全國名醫,收集民間經驗良方,選輯「內府」所藏秘方,彙編成的《聖濟總錄》中記載:蜂子兼用多種蟲類藥配方,治療大瘋癘疾鬚眉墜落,皮肉已爛成瘡者(晚期麻瘋病人)。
李時珍《本草綱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蜂子,頭足未成白蛹也,古人饌品自古食之。其蜂有三種,一種在林中或土穴中作房,為野蜂;一種人家以器收養者為家蜂,並小而微黃,蜜皆濃美;一種在高山作房,即百蜜也,三者皆群居有王,王大於眾蜂(氣味)甘、平、微寒。(主治)風頭,除蠱毒,補虛羸傷中。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不老。輕身益氣,治心腹痛,面目黃,大人小兒腹中五蟲從口吐出者。主丹毒風疹,腹內留熱,利大小便澀,去浮血,下乳汁,婦人帶下病。大風癘疾。蜂子古人以充饌品,故本經、別錄著其功效,而聖濟總錄治大風疾,養用諸蜂子,蓋亦足陽明,太陰之藥也。」
我國的醫藥古藉約有2700多種(包括已經散失的古書),絕大多數都有蜂子治療疾病的記載。例如:《神農本草經》(前一或二世紀);吳普:《吳氏本草》(235);陶弘景:《本草經集注》(492);甄立言:《本草音義》(600);韓保昇:《蜀本草》(938);神隱書:《神農本草圖經》(1061);北宋時皇家組織編寫:《聖濟總錄》(111~1117);汪機:《本草會編》(1540);李時珍:《本草綱目》(1596);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1765)等。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掀起蜂王幼蟲、雄蜂幼蟲、雄蜂蛹開發與利用熱潮。1982年,張立松在《蜜蜂雜誌》上發表「蜂王幼蟲的利用」。該文介紹在杭州市的10個醫療單位做了多種疾病的試驗性臨床應用,共試用蜂王胎片291例,總有效率為75%。
現將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1、在蜜蜂幼蟲的生產季節,直接食用。即用油煎、鹽炒蜜蜂幼蟲,也有同其他食品混合烹製做湯食用。
2、製做成蜜蜂幼蟲和蛹的罐頭食品。將新鮮的材料用蜜(或糖)漬,或用鹽漬保存後,加工成甜味或鹹味的各種罐頭食品,能保存較長時間。
3、製做成保健營養酒。在我國民間有使用蜜蜂幼蟲配製藥酒的傳統配方和製作工藝,這種營養酒具有祛風溼、抗疲勞的作用。
4、與其他食品原料混合配製成各種營養食品。國外許多企業都在餅乾、點心等食品的配方中加入了蜜蜂幼蟲;近10多年來,我國安徽、廣東、湖北、湖南及北京的一些企業和研究單位開發了多種以蜜蜂幼蟲為原料的營養液、營養膠囊和衝劑。
5、加工成冰凍乾粉或烤乾粉後再與其他原料配伍製成營養食品或藥品。1971年初,杭州牛奶公司製藥廠開發的「蜂皇胎片」(原名蜂皇幼漿片),可用作治療肝炎、風溼性關節炎、神經衰弱、營養不良等疾患的輔助治療藥物。
6、配製動物飼料。我國很多地方試用蜜蜂幼蟲的乾粉作飼料添加劑餵養雞、鴨、魚、奶牛等畜禽和某些珍稀動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7、酒醉嫩蟲:原料:主料,未封蓋的雄蜂大幼蟲750克(完整、無破肚的)。調料:料酒、精鹽、白糖、味精、胡椒粉、香油、蔥、姜。
製作:鍋置火上,加入適量清水燒沸,加蔥段、薑片煮片刻,撈出蔥、姜後,先取出1/3沸水置容器內,再取1/3的沸水置於另一容器內,加料酒、精鹽、白糖、胡椒粉調好口味。將大幼蟲倒入沸水鍋內,煮至蟲體發白(2~3分鐘)。撈出後,置於未加調料的沸水中洗一下,再撈入加好調料的湯汁內,晾涼後放冰箱內浸泡10小時左右,使蟲體入味。食前撈出裝盤,淋上香油,撒上蔥末。特點:鮮嫩糯軟,似牡蠣味,有誘人的酒香。
◆蜂屍食品
蜂屍是指在蜂箱內及蜂箱前,蜜蜂工蜂、雄蜂成蟲的自然死蜂,含蛋白質50%~60%,多種維生素、激素、二磷酸苷、磷脂類及鐵、銅、鋅、鉀等人體所需要的成分。
我國古代就有人將蜂屍處理後製成蜂糕。現在生產的有蜂屍健美酥:原料:蜂屍粉46%,熟黑芝麻20%,核桃仁10%,瓜子仁5%,白糖15%,熟豬油4%,桂花、紅綠瓜(切成小塊)、香精適量。
製作:先用熟豬油與富強粉制麵團,將熟黑芝麻和核桃仁一同研細後,加入瓜子仁,白糖、熟豬油、蜂屍粉、桂花、紅綠瓜、香精等拌成餡料,而後包在麵團中,用紅外線烤箱焙烤熟食用。這種製品風味別具一格,可作食療藥物。在臨床上對治療胃腸潰瘍、抗流感、止牙痛、氣管炎、口瘡、咽痛、風溼性疼痛,小孩驚風等有良好的效果。
對蜂屍質量的要求:必須是越冬期凍餓死亡、長途運輸過程中產生熱虛脫及事故中被壓及溺水死亡的蜂屍,水分要求不超過4%,體色鮮黃,無異味,具有爽快的特有蜜香味者,方可用來製作食品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