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病又名石灰子病,是蜜蜂幼蟲的一種頑固性傳染病。該病在我國臺灣省發現較早,在我國南方省份80年代末期也開始流行此病。近些年來傳播蔓延較快,給養蜂生產造成很大危害。
1.病原
致病菌為子囊球菌,菌絲雌雄異株,兩者結合進行有性生殖,形成膨大的子囊球,其內充滿著孢子囊,裡面具有大量的子囊孢子。孢子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乾燥狀態下可存活15年之久。
2.症狀
發病初期,病蟲成為無頭白色幼蟲,體色與健康幼蟲相似,體表尚未形成菌絲;中期,幼蟲柔軟膨脹,腹面長滿白色菌絲;後期,整個幼蟲體布滿白色菌絲,蟲體萎縮並逐漸變硬,似粉筆狀。死蟲屍體有白色、黑色兩種。工蜂將蟲體由巢房內拖出到巢門前的地面上和蜂箱底部,工蜂及雄蜂幼蟲均可感病,雄蜂幼蟲尤為嚴重。大幼蟲階段易感,巢房蓋被工蜂咬破,挑開後可見死亡幼蟲。感染子囊球菌的幼蟲,前3天無明顯症狀表現,少數幼蟲體表長出白色菌絲,多數幼蟲在第五天死亡。在蜜蜂幼蟲體內病變分為6個階段。
①孢子靜止期(3~48小時)
這一時期在幼蟲中腸內可發現孢囊,孢子球已散布在食物中,孢子粘結在孢子球上呈靜止狀態。
②孢子萌發期(3~72小時)
孢於在腸道內開始萌發,孢於萌發時膨大為球形,然後伸出發芽管,此時中腸組織未遭侵染,仍屬正常。
③菌絲增殖期(24~72小時)
孢子萌發後,在中腸內食物團裡形成菌絲,並有孢子產生,此時中腸組織仍無病變出現,接種48~72小時,菌絲由腸道內壁穿透圍食膜侵入真皮細胞。
④穿透腸壁期(72~96小時)
接種72小時後,菌絲體生長旺盛,且有菌絲團穿透腸壁,中腸外壁真皮細胞有穿孔,部分細胞受破壞,4~5天後,中腸受到破壞並發現整團菌絲自馬氏管穿出。
⑤體腔增殖期(72~120小時)
苗絲穿透腸壁或馬氏管後,即在體腔內不斷增殖,引起脂肪體、氣管和肌肉發生病變。
⑥穿透體壁期(96~120小時)
菌絲在體腔內大量繁殖,同時侵染體壁,體表充滿菌絲,雌雄菌絲在體外交配產生孢囊。
3.診斷方法
若發現死亡幼蟲呈白色或黑色,表面覆蓋白色菌絲或黑色孢子粉時,挑取幼蟲屍體表層物塗於載玻片上,滴一滴蒸餾水,在低倍顯微鏡下觀察,若發現大量白色菌絲和孢囊及孢囊孢子時,則可確診為白堊病;
4.流行特點
白堊病的發生與溫溼度關係密切,當巢內溫度下降到30℃,相對溼度80%以上時,適於子囊孢子生長,春夏季多雨潮溼季節易流行。白堊病是通過子囊孢子傳播的,被汙染的飼料、死亡幼蟲屍體或病脾是病害傳播的主要來源。當蜜蜂幼蟲吞食了混入飼料中的子囊孢子或菌絲後,孢子即在消化道中萌發,長出菌絲,穿透腸壁,破壞消化道,幼蟲表現明顯症狀,蜂群間的傳播是通過盜蜂和迷巢蜂將汙染的飼料餵給健康幼蟲。此外,養蜂員不遵守衛生操作規程,隨意將病群中的巢脾調入健康群而傳染。
白堊病往往與蜜蜂不適應突變的氣候相關,防治此病應從蜂群飼養管理著手。
首先除去病群中所有的病蟲脾和粉蜜脾,換上乾淨的巢脾供蜂王產卵,換下來的巢脾必須進行認真的消毒。然後加強蜂群的保溫,將蜂群搬離相對陰冷的環境,保證蜂箱內外的乾燥。對發病的蜂群,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還要進行一定的藥物治療,一般用甲苯咪唑兩片碾成粉摻入花粉中飼餵蜂群,連續飼餵7天。可採取換箱換脾和藥物防治相結合的措施。首先取出病群內所有病蟲脾及發黴變質的蜜粉脾,換以清潔的蜂箱和巢脾供蜂王重新產卵。換下的巢脾用二氧化硫(燃燒硫黃)密閉燻蒸消毒4小時以上,可按每10張巢脾放入硫黃3~5克計算,也可用4%甲醛溶液消毒巢脾,浸泡24小時或噴脾再密閉48小時。加強飼養管理,蜂群應安置於乾燥通風向陽的地方,避免在箱底積累潮氣,時常擴大巢門幫助蜂群通風,尤其是雨後幫助蜂箱乾燥更為重要。
還要把蜂群放在高燥地方,保持巢內清潔、乾燥。不餵發黴變質的飼料,不用陳舊發黴的老脾。在發生本病後,首先撤出病群內全部患病幼蟲脾和發黴的粉蜜脾,並換清潔無病的巢脾供蜂王產卵。換下來的巢脾用二氧化硫密閉煙薰消毒4小時以上,硫磺用量按10框巢3~5克計算。經換脾、換箱的蜂群,要及時飼餵0.5%麝香草酚糖漿,以後每隔3天餵一次,連續餵3~4次,麝香草酚要先用適量的95%酒精溶解後加入糖漿內。
治療可用:
①優白淨,將藥液作100倍稀釋,抖落巢脾上的蜜蜂噴脾,每脾約10毫升,每天噴餵1次,用藥兩次停1日,再用藥兩次為一個療程,間隔4~5天,再作第二個療程防治,病幼蟲可得到治癒。
②滅白堊一號,為一種高效殺真菌藥劑,用法是,取藥1包(3克)用少量溫水溶解,加50%的糖水1升,充分攪勻,噴餵40脾蜂,每3天1次,連續用藥4~5次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