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科考觀雲記丨觀天測地

2021-01-07 騰訊網

編者按: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認知世界的能力和手段與日俱增。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開設「觀天測地」專欄,為大家介紹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兒,帶來空天信息領域最新進展,普及科學知識。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的地勢東低西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腹地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大片地區最暖月平均溫度也不足10℃。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青藏高原對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影響。過去的50年中,高原氣溫平均上升速率約為每10年0.3℃,約為全球變暖速率的3倍。高原顯著增溫加劇了該地區冰川消退、凍土融化和生態系統退化。

依託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二專題6「亞洲水塔區水循環動態監測與模擬」項目,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青藏高原科考分隊於2020年9月12號至9月19號組織野外科考任務,主要在申扎、班戈、雙湖以及納木錯流域等進行科學考察。

雲作為能量和水循環的重要載體,其生成及變化對大氣環流、水循環和大氣與地表能量收支有著重要影響,是引起日照、相對溼度、氣溫等氣象因子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雲是專題6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沿途科考隊員們記錄了觀察到的不同類型的云:

(1)捲積雲(Cirrocumulus)在高空中像一朵一朵的魚鱗狀氣團,顏色呈現白色或者灰色,捲積雲由冰晶組成,每塊雲團往往非常小,觀察者在伸直胳膊的情況下相當於小手指肚的大小。捲積雲通常出現在冬天或者寒冷的天氣。此行在青藏高原上碰到的捲積雲較少,且僅覆蓋小塊的天空。

圖1 右上角為半透明魚鱗狀的捲積雲 (尚華哲 攝影)

(2)捲雲(Cirrus)呈現出一縷一縷的髮絲狀,有些呈現半透明,有些呈現出白色;捲雲由冰晶組成,多覆蓋在較低的雲層之上,其尺度可以從很小到很大。從飛機上和地表觀察到的捲雲,多與其他雲類型同時出現。

圖2 羽毛狀的捲雲(尚華哲 攝影)

(3)卷層雲(Cirrostratus)呈現「被單」狀的灰白色,其厚度較薄,陽光和月光照射雲層可以形成光暈。卷層雲也由冰晶構成,在低海拔地區卷層雲往往可以覆蓋整個天空,此行觀察到的卷層雲多呈長條狀,且覆蓋天空面積很少。

圖3 長條線狀的卷層雲(尚華哲 攝影)

(4)高積雲(Altocumulus)呈現出塊狀、卷狀或補丁狀的分布特點,有一部分雲體被遮蓋而呈現出更深的顏色。高積雲由不穩定的對流雲頂部轉化而來,夏季早晨的高積雲的出現往往預示著出現雷雨天氣。

圖4 高積雲(尚華哲 攝影)

(5)高層雲(Altostratus)通常像「床單」一樣非常均勻地平鋪在空中,有時會呈現破碎的狀態而呈現出固定的紋理特徵。陽光可以穿透高層雲,從地表觀察呈現灰色或者藍綠色。高層雲能夠形成較輕的降雨,降雨一般在到達地面之前就已經蒸發,形成雲幡。高層雲多以水雲的形式存在,有些情況下雲中或雲頂存在冰晶粒子。

圖5 高層雲(尚華哲 攝影)

(6)層積雲(Stratocumulus)多形成於較冷的海面,且邊界層不穩定的情況下。邊界層的對流活動給雲層提供垂直運動的動能,旺盛的對流運動導致溫度從地表一直遞減,在雲頂接近穩定,邊界層上層為逆溫層,溫度隨高度的升高而升高。逆溫層多由乾燥的熱氣團的沉降維持。雲的對流是通過雲頂逆溫層的長波冷卻維持的,一般雲層垂直速度在雲底最大。層積雲一般厚度在幾百米,高度不超過2.5km。

圖6 層積雲(尚華哲 攝影)

(7)層雲(Stratus)一般是由於晨霧在抬升的過程中溫度低於露點溫度之後形成、或者冷空氣移動到低海拔地區形成。相比其他類型的水雲,層雲呈現出淺灰到深灰的顏色且形狀變化較其他類型的水雲更慢。

圖7 層雲(姬大彬 攝影)

(8)雨層雲(Nimbostratus)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延展近百公裡,厚度約為2-5km,雨層雲呈現灰色等較暗的顏色,因為對光線具有很強的遮擋作用。雨層雲多伴有降雨,它們一般形成於暖鋒或者閉合的具有較弱上升氣流的鋒面。雨層雲經常由高層雲變厚變低轉化而來。

圖8 雨層雲(尚華哲 攝影)

(9)積雲(Cumulus)形成於對流較強的大氣條件下。太陽輻射加熱地表使得近地層的氣團升溫浮力升高,上升的氣團的水汽達到凝結高度後液化形成可見的雲朵。雲頂高度一般為6km,雲頂可見的凸起是因為雲中氣團的持續上升造成的。雲中存在水滴和冰晶。

圖9 積雲(尚華哲 攝影)

(10)積雨雲(Cumulonimbus)雲頂高度可以達到12-16km,甚至突破對流層。對流雲呈現典型的鐵砧形狀,較平的雲頂說明雲上部大氣條件的穩定。雲層中一般有降雨或者降雪,導致觀察到的雲邊界較為模糊。積雨雲可以形成多種極端天氣,包括暴雨、冰雹、雷暴以及閃電等。

圖10 積雨雲(尚華哲、姬大彬 攝影)

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通過雲呈現的形態、高度等特徵作為我們預測天氣的依據。雲具有複雜多變的形態特徵和紋理特徵,特別是在地形複雜、天氣多變的青藏高原地區。在青藏高原地區對捲積雲、捲雲、卷層雲、高積雲、高層雲、層積雲、層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等典型雲類別的科考觀察及圖片收集,為該區域雲的研究提供借鑑。

以上內容由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華哲、姬大彬、胡斯勒圖提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青藏科考:系統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3月30日電 (劉曉倩 記者陸成寬)30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考察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編者按:這次中科院動物所的科研人員去野外科學考察,主要目的是對青藏高原農牧區昆蟲資源進行調查,全程15600多公裡,歷時75天。在此,我們邀請科考隊員將親身經歷分四期,給大家講述科考的內容和所見所聞。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他們是如何開展科考的?這一路他們都有哪些難忘的經歷?有什麼收穫?8月25日至28日,記者在青海省實地採訪了科考隊員。踏上「第三極」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她們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青藏科考尋找生命演化奧秘
    2000多名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完成了科考研究。  2017年國家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5年以上。  今年9月,新京報我們視頻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七地層古生物專項2020年科考隊的獨家報導團隊,跟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南京大學的專家們一起見證了科考的整個過程,為科考系列科學傳播打造示範效應。這是中國科學院地層古生物科考和新媒體融合報導傳播方式的首次探索創新。
  • 天眼看湖庫:自2000年以來中國大型湖庫透明度變化分析丨觀天測地
    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開設「觀天測地」專欄,為大家介紹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兒,帶來空天信息領域最新進展,普及科學知識。地表湖泊和水庫水體為人類社會提供重要的水資源,具有寶貴的生活、生產和生態價值。近幾十年來,在全球變暖、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我國湖庫水環境受到了來自氣候變化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雙重壓力。
  • 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地廣人稀,大部分河流處於自然演變過程中,是研究河床演化的『天然實驗室』。」閆霞說,由於水文觀測站點較少,為獲取河流演變的第一手資料,科考隊員必須克服高原缺氧環境,前往現場進行實地觀測和樣品採集。
  • 科學也能很浪漫——看「女漢子」如何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話音未落,科考隊員閆霞迅速下車,取上設備,一路小跑到河邊,絲毫不顧自己正處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由17位研究人員組成的江源科考隊,近日順利完成對長江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和瀾滄江源的水資源和生態狀況的綜合科學考察。
  • 「雲雀」亮相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
  • 我國自主飛行機器人「雲雀」助力青藏科考
    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包昱涵)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自主飛行機器人 助力青藏科考
    據新華社瀋陽9月12日電(記者王瑩 包昱涵)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第二次青藏科考智能科考無人機高海拔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具有地球上最獨特的地質、地理和生態單元,是全球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熱點地區之一。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由於海拔高(主體高度超過4000米)、地形複雜、缺氧、天氣惡劣多變,造成部分區域人員難以到達,導致相關科考數據匱乏、不系統,從而影響了對青藏高原與全球變化關係和機制的深入認識。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中科院院士揭中國為何重視青藏高原科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等4位科學家代表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發布會上,談及國家為何重視青藏科考工作,姚檀棟表示,這是由於青藏科考有科學上和現實裡的重要性。【同期】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 姚檀棟青藏高原的隆升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地貌格局,也形成了目前中國富饒的東部的地理環境。
  • 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近期,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多支湖泊巖芯,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區域水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
  •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
    「女漢子」在青藏高原做科考新華網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右)與周華敏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旁記錄取樣數據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吉曲附近工作。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8月13日,長江科學院科考隊員閆霞在瀾滄江上遊扎曲標註取樣信息。
  • 天眼看全球土壤碳排放時空變化格局丨觀天測地
    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開設「觀天測地」專欄,為大家介紹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兒,帶來空天信息領域最新進展,普及科學知識。通常來講,地球系統由大氣圈、水圈、陸地表層、生物圈和固體地球(巖石、地幔和地核)組成。
  • 武漢測出世界最準確G值 開啟測地觀天新階段
    原標題:武漢喻家山下測出世界最準G值 開啟測地觀天新階段三十年矢志不渝喻家山下測出世界最準G值助力探索引力規律,開啟測地觀天新階段湖北日報訊(記者方琳、通訊員王瀟瀟)2018年8月30日,Nature刊發了中科院院士、引力物理專家羅俊團隊最新測G結果。
  • 中國科學家首次測得可可西裡湖泊水下地形數據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牽頭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演變及氣候變化響應科考分隊,對可可西裡地區的主要湖泊進行了系統科學考察,首次獲得了該區域大中型湖泊水下地形、水質剖面等數據,鑽取了截至目前最長湖芯樣本,填補了該區域湖泊基礎地理信息空白,為「亞洲水塔」湖泊變化、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