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航」號首航凱旋!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2020-11-30 東方網

原標題:「淞航」號首航凱旋!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經過35天、數千裡的航行,返回上海的「家」,順利完成了首航任務。「『淞航』號能滿足從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的需求,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它也承擔起了相關涉海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淞航」號領隊江衛平表示。

圖說:科考隊員們有條不絮操作設備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首航各項試驗全部成功

  「『淞航』號完整穩性和破艙穩性按照最新的國際規範恆準要求設計。可滿足開展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與分析要求,承擔國家有關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江衛平告訴記者,「它也可以承擔有關大洋環境觀測與調查幾億公海海域衛星遙感信息接收任務,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科考功能。」

  11月12日,經過5天的航行,「淞航」號按照計劃抵達東海中部水深100米的海域。當天海上風5-6級,天氣及海況非常適合進行淺層拖網的試驗。下午一點,船長劉志良一聲令下,「淞航」號整個後甲板在漁撈長的指揮下,開始有條不紊地操作,幾臺絞綱機同時工作,拖網徐徐地向海中下沉。駕駛臺則藉助網位儀系統實現了對拖網在水中位置的精確控制。「網位儀系統是漁具測試和改進環節的一把利劍,為提高如何捕撈效率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放網完成後,我們隨即就收到了網位儀系統的數據,根據收到的數據成功地實現了對拖網的調整,並實時監控拖網在水中的運行姿態。」「淞航」號首席科學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傑說。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工作,此次試驗成功捕撈到了相當量的中下層魚類,品種達到20多種。

圖說:「淞航」號進行設備試驗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在之後的航行中,「淞航」號陸續完成魚探儀、燈光魷魚釣、CTD絞車、浮遊生物採集網、金槍魚延繩釣、水下機器人、水下照相系統等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具系統的試驗,全部取得成功。

  此外,「淞航」號從出發第二天起,就開始對壓載水進行跟蹤分析實驗,並一直持續到其返航。「實驗將為國內的壓載水研究提供第一手數據。為今後壓載水的檢測、外來生物防控提供基礎。」戴小傑說。據悉,「淞航」號還通過測繪獲得了相關海域的地形數據。

  風浪裡感悟「海洋強國」

  海上風浪說來就來,8-9級的大風讓首航隊員們不時要面對數米的海浪。如何讓大家堅定信念,形成一支有戰鬥力的科考隊伍呢?答案就在那間不起眼的會議室裡。在十九大召開的當天,「淞航」號的領隊、首席科學家和科考隊員們就在這間會議室裡收看了直播。之後,這間會議室又見證了「淞航」號黨支部成立、十九大精神學習研討會和數次支部集體活動。

  「首航要有三個『信』。首先,要有『信仰』和追求,努力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初心,我們要為之不懈努力;其次,要有必勝的『信念』;再次,要有充分的『信心』。」首航黨支部書記江衛平這樣和大家說,「在『淞航』的平臺上,我們要有信心做好科考工作、完成科考任務,管理好、使用好這一科研平臺,為國家建設和學校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的學習是層層推進的。只有給大家講明白為什麼要研究海洋、『淞航』號能做什麼,大家才更有幹勁。」江衛平說。首航出徵的隊伍裡,黨員人數佔了三分之一。這支黨員隊伍勇於擔當,在首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帶領科考隊員們攻克了一道道難關,將論文寫在了世界大洋和祖國的江河湖海上。

  海洋研究漸多「中國聲音」

  「我們學生之前實習,只有靠漁業生產船,航次、人員都主動權都不在自己手中,住宿條件也差。如今有了『淞航』號,我們就能安排學生跟船豐富實踐經驗。」上海海洋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陳新軍表示。科研需要一手數據,「淞航」號就像一個移動的綜合實驗室,可以讓學生對海洋的認知更直觀、全面。據介紹,在上海海洋大學明年的本科生專業培養方案裡,「淞航」號將成為實踐課程的重要載體。

圖說:「淞航」號進行設備試驗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以前,我國遠洋漁業的數據來源於生產捕撈船,數據單一、準確性不高;在國際舞臺上並不能「以理服人」。如今,「淞航」號兼具漁業資源調查與海洋水文調查功能,能夠進行定點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結合海流、浮遊生物等參數,讓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談判有了數據支撐。用江衛平的話來說,我們從「聽眾」變成了「發言人」。

  「這次首航的試驗,為今後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打下了基礎。將來的公海漁業和科考活動將會面臨更多的挑戰,關於海洋管轄權的限定很可能會在近期出臺新的國際法規。『淞航』讓我們有實力獲取更多的一手資料,為爭取和維護國家權益做出貢獻。」戴小傑說。

  蔚藍的大海等待著「淞航」明年再一次出徵,這一次,「淞航」將奔赴更遠的新疆域,探索更多的海洋秘密。

相關焦點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淞航」號。   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8日離開上海蘆潮港,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本次首航時間為11月8日至12月15日,行程將達數千海裡。首航的任務是開展漁業資源調查,並對「淞航」號的七大科考設備系統和三大漁撈系統進行試驗和驗收。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中新網上海10月31日電 (屈琳琳 蔡霞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1日宣布,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即將正式投入使用。可進行遠洋深海魚類生物採樣和浮遊生物採樣,可進行定點或走航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探測、海面常規氣象連續探測、海底地形地貌探測,實現調查考察數據系統記錄分析和數據集成等。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已建成並抵達上海蘆潮港。 上海海洋大學供圖。  調查船將以開展遠洋漁業資源公益性調查為主要目標。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以服務中國大洋調查科考。  「淞航」號由中國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中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中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冰火兩重天的海洋調查船市場  2017年,國家海洋調查船隊已發布了13條成員船動態信息,「向陽紅08」船在航「執行調查任務」的信息只在1月、6月、9月出現了三次。記者粗略估算,該船全年在航時間僅約百天。  「好比汽車需要保養,刨除修船、備航等時間,一艘船全年在航時間達250天,任務量才算飽和。」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青島漁船首航北太平洋 為北方最大遠洋捕撈船
    原標題:青島漁船首航北太平洋 為北方最大遠洋捕撈船 12日上午11時15分,隨著綿長的汽笛鳴響,「魯黃遠漁105號」、「魯黃遠漁106號」兩艘漁船相繼駛出黃海造船廠碼頭,這兩艘遠洋捕撈船是我國北方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遠洋捕撈漁船,也是青島市首次到北太平洋從事遠洋捕撈的漁船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
  • 全球首艘最大貨櫃班輪—THE聯盟「HMM阿爾赫西拉斯」輪首航山東...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訊 4月26日,載箱量2.4萬標準箱的全球首艘最大貨櫃班輪——THE聯盟「HMM阿爾赫西拉斯」輪首航儀式在山東港口青島港(601298,股吧)前灣三期貨櫃碼頭81泊位隆重舉行,標誌著山東港口貨櫃業務邁入24000標準箱「大船時代」。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主要功能包括:漁業資源調查功能,底層拖網、變水層拖網、延繩釣、魷魚釣的調查以及聲學漁業資源評估;漁業環境調查功能,具有初級生產力、浮遊生物、底棲生物、水體和沉積物理化環境參數的調查和分析功能;船基遙感信息接收與處理功能,具有接收風雲三號、MODIS、NPP等遙感衛星接收能力,可實時獲取海表溫度、葉綠素、氣象雲圖等漁場漁情信息;新型漁具漁法試驗研究,具備各類漁具漁法現場試驗能力,可承擔海洋漁具選擇性和標準化現場試驗任務
  •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在青島建造啟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劉秋怡 青島報導  2020年12月19日,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建造啟動儀式在青島西海岸舉行。本次養殖工船建造啟動儀式是繼今年6月3日養殖工船建造籤約儀式之後,在青島市乃至中國深遠海工業化漁業養殖領域又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標誌著全球首艘 10 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項目正式進入全面建造啟動階段。該船將於2021年完成分段施工、合攏、出塢下水並開展設備及系統調試,2022年3月正式交付運營。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這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據介紹,「藍海101」號總長84.50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
  •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2.2 計算機網絡化80年代以後設計建造的海洋調查船逐漸實現計算機網絡化,實現系統軟硬體資源共享、資料庫資料共享和調查數據交換。如,德國的「M eteor」號、日本的「白鳳丸」和英國的「James Clark Ross」號均用計算機網絡把導航儀器和實驗儀器連接起來,將船舶的導航數據(如船位、航速、航向等)提供給各實驗室,並以圖形、表格的顯示方式供觀察使用,實現數據資源的共享。
  • 保護公海漁業資源,為世界漁業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劉新中表示,「『十四五』期間將繼續遵循規模不擴張,強化規範管理,養護資源,強化國際間、國家間的合作,讓遠洋漁業既養護資源,又合理開發利用,朝一個健康的、有序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中國對遠洋漁船違規違法行為「零容忍」,嚴懲不貸我國的遠洋漁業起步於1985年,當時並不具備去公海撈捕的能力,需要與其他國家合作。90年代中國開始獨立在公海捕撈。
  • 中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完成南極首航
    IT之家11月3日消息 根據百年招商局官方的消息,阿根廷當地時間10月30日,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工業製造的中國首艘極地探險郵輪閣默號返回烏斯懷亞港口,成功完成南極首航。據介紹,由招商局工業集團製造的1號郵輪被命名為「格雷格·莫蒂默」號,現已經交付給了船東美國SunStone公司。這艘郵輪已由船東承租給澳大利亞極地探險公司,入籍巴哈馬,十月份開啟了為期12天的南極首航之旅,南極半島12天遊的船票售價在71400元到136000元之間。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具有人工地震設備的海底石油勘探船是「活動探測」號,它的總噸位為3338噸,續航能力為1400海裡。它是由美國米特薩比布油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