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以服務中國大洋調查科考。
「淞航」號由中國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中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中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淞航」號配備目前世界先進的漁撈、總值達8000萬元(人民幣,下同)的科考系統設備及實驗室,支持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等三種以上的漁業作業方式,適應不同漁業資源生物學特性的調查,為開展不同漁具漁法研究提供基礎保障。
該船還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配備多臺目前最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遊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等調查取樣。
隨著中國遠洋漁業事業的發展和行業需求要求的不斷提高,遠洋漁業專業人才及其高層次管理人才嚴重缺口。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遠洋漁業學院副院長陳新軍介紹說,目前中國遠洋漁船總量2600多艘,需要專業職務船員上萬人;100多個海外漁業基地經營人員以上世紀70至80年代畢業的本科生為主,後繼乏人;按國際區域性漁業組織的履約要求,每年需派遣經過專業培訓的國際漁業觀察員100人以上。
業內認為,造成遠洋漁業人才匱乏的原因主要在於遠洋漁業涉及捕撈、資源等學科,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現代遠洋漁業產業發展的要求;遠洋漁業專業人才培養成本高,到遠洋漁船實踐半年,每人的培養投入需要7至8萬元。
此番「淞航」號的建成,將為遠洋漁業人才培養提供牢固的硬體設施保障,對培養高級應用型遠洋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
「淞航」號出塢後,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於7月驗收交船,9至10月進行首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