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海洋科考又添新成員

2020-11-30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3月3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屈琳琳)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今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下水後,「淞航」號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內部裝修階段,最終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大洋調查科考。

  上海海洋大學「淞航」號由農業部與上海市出資建造,它的建造完工為我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事業提供堅實的保障,也將為我國從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轉變、增強國際漁業履約能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含量高 設備配置強

  「淞航」號配備目前世界先進的漁撈、總值達8000萬元的科考系統設備及實驗室,支持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等三種以上的漁業作業方式,適應不同漁業資源生物學特性的調查,為開展不同漁具漁法研究提供基礎保障。

  「淞航」號26個分段構成了不同的功能區域,每個分段都有其獨特的功能,涉及發電機組、直葉漿推進系統、捕撈作業區域、科考實驗室、駕駛室、船員住艙、餐廳等一系列相應功能的區域。

  「淞航」號目前具備氣象、水文、生物等科考功能,配備多臺目前最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可進行水文、底棲生物、浮遊生物、海洋氣象、海洋大氣監測等調查取樣。

  「淞航」號是上海市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海洋綜合調查科考船,交付後將作為上海市高校的海洋科研平臺,為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海洋調查科考項目服務。

  精心打造,遠洋漁業將迎來新發展

  從2013年5月14日調查船項目建議書獲國家發改委批覆至今,船舶建造經歷了近四個春夏秋冬。作為一艘集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於一身的綜合調查科考首制船,設計單位和船廠都面臨很多新的設計和建造難題。中船重工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上海海洋大學現場監造小組充分發揮「工匠」精神,對每一條焊縫都不放過,特別是102分段船體與甲板部分合攏後,從人孔爬進艙底檢查焊接質量等更加困難,但從未放棄過細微的檢查。

  隨著中國遠洋漁業事業的發展和行業需求要求的不斷提高,遠洋漁業專業人才及其高層次管理人才嚴重缺口。建成的「淞航」號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將緊跟遠洋漁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為遠洋漁業人才培養提供牢固的硬體設施保障,對培養高級應用型遠洋漁業人才的長效機制發揮作用。

  遠洋漁業屬於資源型戰略產業。佔地球表面積70.8%的海洋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被稱為「人類未來的糧倉」。遠洋漁業,對於拓展我國漁民生產空間、增加漁獲、參與全球海洋資源分配等,日益凸顯其重要意義。「淞航」號的誕生恰逢我國實施海洋戰略——由遠洋漁業大國向遠洋漁業強國目標邁進的機遇期。開發、利用和養護海洋資源,保持遠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也是「淞航」號義不容辭的責任。

  百年「淞航」

  「淞航」號的船名取用上海海洋大學100年之前擁有的「淞航」號實習船。那時的「淞航」號僅作為學生的實習船,建於1915年,在「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侵華軍炸毀。

  為銘記歷史、傳承海洋文化,上海海洋大學決定把在建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命名為「淞航」號。「淞航」號既蘊含了厚重的歷史,又飽含著海洋人立志海洋、服務行業、貢獻國家的遠大抱負。今天新的「淞航」成為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它凝聚中國海洋夢想,為國家遠洋漁業提供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

  上海海洋大學校長程裕東表示,「淞航」號從立項到出塢,歷經四年,這與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和上海市領導的關心,與上海市發改委、市農委、市建委與市教委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淞航」號的建成,將為學校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大學提供重要的科學研究平臺,也將見證學校新百年的輝煌歷程。

  據悉,「淞航」號出塢後,將進入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初步計劃於7月驗收交船,9-10月進行首航。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 2017-03-03 15:48   中新社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海洋大學3日發布消息稱,中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當天在天津下水,標誌著中國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勝利完工。
  • 國內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下水—新聞—科學網
    3月3日,我國第一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在天津下水,標誌著國內最先進、噸位最大的漁業資源調查船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上海下水
    據介紹,「藍海101」船總長84.5米、主機功率2720千瓦、型寬15米、型深8米、設計吃水5米、滿載排水量3297噸、續航力10000海裡、最大航速14.5節、自持力60天、定員60人,配置相關科研儀器設備64臺(套),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是青島市第10艘3000噸級科考船。
  • 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聽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說說海的故事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自主建造的國內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經過35天、數千裡的航行,返回上海的「家」,順利完成了首航任務。「『淞航』號能滿足從事遠洋漁業資源調查和海洋科考的需求,提升我國遠洋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它也承擔起了相關涉海專業的人才培養任務。」「淞航」號領隊江衛平表示。
  • 三千噸級海洋漁業調查船「藍海101」在滬下水—新聞—科學網
    3000噸級「藍海101」正式下水   9月12日上午,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
  • 「實驗6」號科考船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7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號下水暨命名活動在廣州舉行。「實驗6」號身懷絕技 這是國內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採集和處理為主的現代化科考船,是「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南海海洋所承擔建造。 簡而言之,「實驗6」號身懷多種「絕技」,既有進行地球物理專業調查能力的特長,還能夠滿足物理海洋、海氣相互作用、海洋化學等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需求。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建成抵上海
    主要承擔金槍魚、魷魚、竹筴魚及南極磷蝦等重要遠洋漁業資源的調查研究任務;承擔國家遠洋漁業資源和新漁場開發的任務;承擔遠洋捕撈中底拖網、變水層拖網、金槍魚延繩釣、燈光魷魚釣以及新作業方式的研究工作;承擔大洋環境的觀測和遙感數據接收工作。  1916年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學校曾建設第一艘實習船「淞航」號,後在抗戰中毀於日軍轟炸。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上海交付使用
    半島記者 韓小偉7月1日半島記者從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悉,日前,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上海舉行交船籤字活動。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題庫143:第一艘遠洋調查船
    贏取南極旅遊大獎 點擊進入答題頁面>>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141.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震勘探船是哪艘?142.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是哪艘?「大洋一號」是我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從1995年開始,「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五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察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為我國的大洋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該船的排水量是5600噸。143.中國第一艘遠洋調查船是哪一艘?
  • 3000噸級海洋漁業科學調查船"藍海101"下水 是咱黃海水產研究所的
    半島記者 韓小偉9月12日,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與東海水產研究所「藍海201」號為「一型兩船」)在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正式下水。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主體建造完成,進入舾裝階段,不久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據悉,此次在上海一同下水的還有東海水產研究所的「藍海201」號,兩艘調查船被譽為「漁業航母」,是農業農村部迄今投資最多、噸位最大、設施最先進的科學調查船,也是我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之重器」和「農業現代化標誌性工程」之一。
  • 「實驗6」號成功下水!我國海洋科考又添利器
    「實驗6」號身懷絕技這是國內首艘以地球物理勘探、地震採集和處理為主的現代化科考船,是「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由南海海洋所承擔建造目前,我國在役各類海洋綜合科考船和專業調查船60餘艘,其中,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37艘,遠遠少於美、俄、日等發達國家,滿足不了當前我國海洋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科考船總體數量少、探測手段落後和探測能力低等因素,極大制約了我國海洋科學的發展,成為造成我國海洋科學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
  •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開啟首輪科考之旅 2017-    圖為中國首艘遠洋漁業資源調查船「淞航」號。
  • 遠海千噸級船達10艘 科學碩果壯大海洋科研力量
    當第一艘專門為海洋科考而設計建造的3000噸級「科學一號」出現時,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成為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科考船。「科學一號」考察船在國家「八五」至「十二五」期間,多次承擔國家「863」、「973」、國家攻關、國家攀登、國家重點、國際合作、國防科技以及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等眾多的考察項目,採集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數據,取得了極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 黃海水產研究所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藍海101」號交付...
    這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兩艘海洋漁業綜合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將以優良的船舶性能和強大的科考功能服務海洋漁業資源調查。他表示,兩艘3000噸級海洋漁業綜合科學調查船的順利交付,是我國現代漁業設施裝備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是落實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肩負著解決漁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方向性、前沿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的重大使命;兩船正式交付後,將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已入列的「北鬥」號、「南鋒」號、中漁科系列漁業資源調查船一起構成較完備的海洋漁業調查船體系
  • 海洋科考船「三兄弟」亮相!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我國深海探測立體技術體系形成  新華社記者王攀、吳濤、胡林果  28日,「海洋地質十號」綜合地質調查船在東莞的廣東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船塢碼頭下水。至此,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保障工程配套裝備項目中的3艘調查船全部下水。  海洋科考船被視為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 中國海洋調查船市場冰火兩重天 急需加強頂層設計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  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  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國外海洋調查船發展歷史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
    英國「挑戰者」號為三桅蒸汽動力帆船,船長68.9 m,排水量2 306 t,配備當時最先進的調查儀器設備並增設獨立的自然史室和化學實驗室;1872—1876年,「挑戰者」號完成世界上首次環球海洋科學考察,開創有系統、有目標的近代海洋科考先河;「挑戰者」號的改造成功以及投入使用成為世界航海史、地球科學史上的裡程碑,提供海洋學研究的「樣板」和規範,開啟人類從宏觀上對世界海洋水體進行科學研究並探索其自然規律的新時代
  • 中國海洋調查船多了還是少了?到底需要多少艘?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船舶調查處處長朱永靈18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船不夠用,所裡很多科考任務想「登」船,都是「一票難求」。與「向10」任務等船不同,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海洋調查船一直在等任務,常年處於待機狀態。我國現有超過50艘在役海洋調查船,正在設計或建造的約10艘海洋調查船,分別屬於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多個部門。
  • 國家海洋局:「向陽紅03」正式下水 將建1.2萬噸破冰船
    隨著「向陽紅」系列的下水,科考船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大為提升。 在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我國海洋科考和調查船隊正迎來新一波實力增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認為,只有通過海洋調查,我們才能較全面地了解海洋,提升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度,進而更利於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在國際海洋舞臺上,中國也才能有話語權和影響力。
  • 原創連載|《進軍三大洋—— 中國「大洋一號」船大洋科考20年》(5):承載民族海洋夢想的科學之舟
    在 30 餘年的時間裡,我國先後有 6 艘遠洋科學調查船,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裡進行了大量深海資源勘查和勘探。這些遠洋調查船分別是隸屬於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系列和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海洋」系列調查船以及中國大洋協會所屬的「大洋一號」海洋調查船。在這些船中,排水量大的有 1 萬多噸,小的還不到 3000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