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8月6日報導,7月31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之一的「向陽紅03」船在武漢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二號碼頭正式下水。該船是目前我國裝備最先進的科考船,也是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首艘綜合性、大噸位科考船。。該船採用全迴轉式電力推進、具備動力定位功能、裝備甲板調查作業設施。與此同時,國家海洋局透露,我國新建南極破冰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剛剛獲得國家批准。這艘船設計1.2萬噸級,投資大約12.5億元。此外,「大洋二號」船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也已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
據介紹,「向陽紅03」船總長99.6米、型深8.9米、型寬17.8米,設計排水量4800噸,巡航速度12節,續航能力1.5萬海裡,可以滿足無限航區要求。與普通船不同,「向陽紅03」的建造方案充分考慮了科考設備的特性和結構分區,如大型聲學設備多波束採用嵌入式安裝方式。整船採用全迴轉式電力推進方式,具有極強的操控性能。此外,船舶具備動力定位功能,可在任何海域實現高精度定位。「向陽紅03」船還設置了實驗室和甲板調查作業設施,適用於物理海洋和大氣科學、地質和地球物理、海洋生態和環境保護等科考作業。目前,「向陽紅03」船進入室內裝修階段,預計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重獲新生的「向陽紅」系列
「向陽紅」系列是中國在二十世紀六七十至八九十年代建造的一系列科學考察船。這些考察船隸屬國家海洋局或海軍,統一命名為「向陽紅」系列,但是其中分為很多個型號,並不完全相同。在服役過程中,大部分「向陽紅」系列考察船都使用過多個名稱和舷號。目前大部分老型號向陽紅系列考察船或已經報廢解體,或已經更名改作其他用途。據稱,老「向陽紅3號」被改作海監船,但尚未得到證實。原「向陽紅10號」改成「遠望4號」後,在一次事故中報廢,成為反艦彈道飛彈靶船。「向陽紅」系列為了我國海上科學研究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目前,老「向陽紅」中僅有「向陽紅9號」還在服役,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母船。21世紀以來,新「向陽紅」陸續下水,有「向陽紅06」、「向陽紅10」、「向陽紅16」、「向陽紅18」。今年8月3日,由黃海造船有限公司為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造的「向陽紅81」試驗輔助船順利下水。隨著我國海洋科考的發展,「向陽紅」系列將重獲新生。
專家介紹說,過去我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船很多都是通過改造而成,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科學考察和探測的具體需要。隨著「向陽紅」系列的下水,科考船的科技含量和裝備水平大為提升。
在大力發展海洋科技、建設海洋強國的大背景下,我國海洋科考和調查船隊正迎來新一波實力增長,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認為,只有通過海洋調查,我們才能較全面地了解海洋,提升我們對海洋的認知度,進而更利於開發海洋、保護海洋。在國際海洋舞臺上,中國也才能有話語權和影響力。
科考造艦計劃啟動 將造1.2萬噸破冰船
對於外界關心的南極破冰船建造的時間表,國家海洋局有關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准後,破冰船就可以全面開工建設。
在整體規劃上,為了持續夯實海洋發展基礎硬實力,努力推進深海技術與系列裝備的科技攻關,目前也正在全力推進包括極地考察破冰船、大洋綜合調查船、載人潛水器母船等在內的重點科考船的審批建造進程。
目前,我國每年的南極科考和間隔的北極科考,都由「雪龍」船獨立承擔,支撐著物資運輸和大洋考察任務。「雪龍」船由運輸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對有限,更缺乏現代化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裝備。經過幾次大修之後,能力有所提升,但仍處於超負載使用狀態。
專家介紹,新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建成後,將是我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極地破冰船,與「雪龍」船形成優勢互補、定位明確的極地科學考察姐妹船。「如果有兩條船,我們在南極考察的運載能力將大大加強,南北極考察的規模和深度也可進一步增強。還可以解決『雪龍』船無法兼顧南北極的難題。」
新建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將具備在包括南北極的全球各大洋區進行大範圍水深內的海洋、大氣和海底等綜合要素的觀測與探測能力。科考破冰船將裝備纜控深潛器、無人遙控深潛器和水下探測系統等先進的海洋科考設備。同時,破冰能力大大增強。「雪龍」船是靠船頭的冰刀,以及堅固的船頭,把冰壓碎。這種方式遇到厚的冰脊時,就會遭遇困難,有時甚至會騎到冰上下不來。新船會採用多種破冰技術——船頭、船尾都可破冰,機動能力大為提高。在冰區的掉頭將十分快速。
另外,「大洋二號」船的建造,可望分擔「大洋一號」船每年長達兩三百天的科考重擔。
「大洋一號」船是一艘5600噸級的遠洋科學考察船,1994年從國外購買,經過了幾次改造後更好地適應了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任務。作為我國大洋科考的主力船舶,目前「大洋一號」船一方面成為了中國大洋科考的「代名詞」,一方面也處於常年無休的狀態。
相似的,4500噸級的遠洋科學考察船「向陽紅09」屬於功勳海洋調查船,完成重大海洋調查任務數十次。尤其是從2009年開始,「向陽紅09」船經過改造後,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母船,完成了「蛟龍」號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的海試任務。這條1978年由上海滬江造船廠生產的科考船,設計壽命為30年左右,當年建造時算是性能優異的明星科考船,但現在已是超齡服役。
讓人期待的是,「蛟龍」號新母船的研製計劃已經展開。由於科考船不同於一般的船舶,對設備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還要配合載人潛水器試驗和應用,新船的設計和建造周期相對會長一些。
國家遠洋調查船隊將不斷擴大
前不久,3艘分別隸屬於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和國家文物局的近海調查船「向陽紅28」號、「南鋒」號、「中國考古01」號,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轄的遠洋調查船「科學」號,正式加入國家海洋調查船隊。船隊規模已由成立之初的19艘增至40艘左右。2014年,船隊成員船共為40多家部門和單位提供海洋調查服務,完成200餘項任務,在航天數4062天,比2013年增長16%。
成立於3年前的國家海洋調查船隊,是我國多個涉海部門共同打造的首個全國共享的海洋調查基礎平臺,幾乎涵蓋了國內調查水平最先進的船舶。其中包括來自國家海洋局的「向陽紅」系列船、「大洋一號」、「雪龍」號等,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實驗3」「科學」等,以及來自教育部的「育鯤」「東方紅2」「海洋2號」等,也有來自地方海洋研究所和企業的船舶。船隊主要承擔國家海洋基礎性、綜合性和專項調查等任務,以及國家重大研究項目、國際重大海洋科學合作項目和政府間海洋合作項目涉及的調查任務。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國家海洋局還將根據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進一步規劃海洋調查船的建造,大力提升大洋調查基礎能力。「從國家兩大戰略來看,我們所需的調查船還需要增加。美國有71艘科考船,與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陳連增說。